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五更轉》商調曲。按伏知道已有《從軍辭》,則《五更轉》蓋陳已前曲也。

  按《五更轉》隸於《相和歌》,為清商舊曲,自能被諸弦管。則唐世僧人於轉經唱導之外,並能度曲矣。然其時寺院中且流行一種"俗講",社會上亦復樂聞其說,成為風尚,而《高僧傳》既未著錄,後來論究李唐一代史實者,亦多未措意及此。唐人書中時有紀及俗講之文,茲因加以鉤稽,著其梗概如次。

  俗講之興,始於何時,不得而知,唐書中紀及俗講二字,而時次較先者,似為段成式之《酉陽雜俎》,《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述及長安平康坊菩提寺有云:

  佛殿內槽東壁維摩變,舍利弗角而轉膝。元和末俗講僧文淑裝之,筆跡盡矣。

  "角而轉膝"一語,不得其解,疑有訛誤,又文淑乃文漵之誤。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記菩提寺畫壁有云:

  殿西東西北壁並吳畫。其東壁有菩薩轉目視人。法師文漵亡何令工人布色損矣。

  作文漵,不作文淑,與後引圓仁諸人書合可證。至於"轉膝",明刊本《雜俎》如此,《學津討原》本及《說郛》(商務本)卷三十六引段柯古《寺塔記》,俱作"角而轉睞",則"膝"字乃是"睞"字之誤。"角"字,吳君曉鈴謂疑與"日角龍顏"之"角"同義,唯如此用法,卻甚罕見,則仍不無可疑也。元和末有以俗講著稱之僧人,則其興不始於元和可知。會昌初日本僧圓仁入唐,長安小住,亦曾數聞俗講。其《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屢紀此事云:①

  開成六年正月九日五更時拜南郡了,早朝歸城,幸在丹鳳樓,改年號,改開成六年為會昌元年。及敕於左、右街七寺開俗講。左街四處:此貲聖寺,令雲花寺賜紫大德海岸法師講《花嚴經》,保壽寺令左街僧錄三教講論賜紫引駕大德體虛法師講《法花經》,菩提寺令招福寺內供奉三教講論大德齊高法師講《涅槃經》,景公寺令光影法師講。右街三處:會昌寺令內供奉三教講論賜紫引駕起居大德文漵法師講《法花經》,城中俗講,此法師為第一;惠日寺崇福寺講法師未得其名。又敕開講道教,左街令敕新從劍南道召太清宮內供奉矩令費於玄真觀講《南花》等經;右街一處,未得其名;並皆奉敕講。從太和九年以來廢講,今上新開,正月十五日起首至二月十五日罷。九月一日敕兩街諸寺開俗講。

  會昌二年正月一日……諸寺開俗講。

  五月奉敕開俗講,兩街各五座。

  "從太和九年以來廢講,今上新開"一語如兼指俗講而言,則其間中斷,將近七載。至於何以廢講,以書闕有間,不易推知。今按《太平廣記》卷二百四文宗條引《盧氏雜說》云:

  文宗善吹小管。時法師文漵為入內大德,一日得罪流之。弟子入內收拾院中籍入家具輩,猶作法師講聲。上采其聲為《文漵子》。

  則會昌時俗講第一之文漵法師,於文宗時曾因罪流廢也。趙璘《因話錄》卷四角部亦及文漵事,其辭云:

  有文淑僧者,公為聚眾談說,假託經論,所言無非淫穢鄙褻之事。不逞之徒轉相鼓扇扶樹,愚夫冶婦樂聞其說,聽者填咽寺舍,瞻禮崇奉,呼為和尚。教坊効其聲調以為歌曲。其甿庶易誘,釋徒苟知真理及文義稍精,亦甚嗤鄙之。近日庸僧以名系功德使,不懼台省府縣,以士流好窺其所為,視衣冠過於仇讎。而淑僧最甚,前後杖背,流在邊地數矣。

  就上所引二則觀之,俗講之自太和九年以來廢講,與文漵之獲罪流徙,或不無若干關係也。

  至於《文漵子》一曲之起源,據上引《盧氏雜說》,謂為文宗所制,而段安節《樂府雜錄》《文漵子》條云:

  長慶中俗講僧文漵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里人。樂工黃米飯依其念四聲觀世音菩薩,乃撰此曲。

  又以為系樂工黃米飯依文漵吟經聲調,撰成此曲。兩說未知孰是。唯《樂府雜錄》以及《盧氏雜說》所紀之文漵法師,與《因話錄》之文淑僧事跡大致相同,則文漵當即文淑之訛誤;《酉陽雜俎》《因話錄》之文淑,與《盧氏雜說》《樂府雜錄》之文漵蓋是一人,而假託經論云云,疑亦指俗講而言也。

  錢易《南部新書》戊云:

  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小者在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尼講盛於保唐,名德聚之安國,士大夫之家入道盡在咸宜。

  此處所舉慈恩、青龍、薦福、永壽、保唐、安國、咸宜七寺,全在長安城東,即所謂左街也。保唐寺原名菩提寺,在平康坊,會昌六年,始改名保唐,①故錢氏所述,當屬大中以後事。關於尼講一辭,贊寧《僧史略》卷上尼講條云:

  東晉廢帝太和三年戊辰歲,洛陽東寺尼道馨,俗姓羊,為沙彌時,誦通《法華》《維摩》二部。受大戒後,研窮理味,一方道學所共師宗,尼之講說,道馨為始也。

  是所謂尼講者,指比丘尼之講經而言。然菩提寺於會昌末易名保唐,為僧寺而非尼寺,故《南部新書》所云"尼講盛於保唐"一語頗難索解。就文漵曾住錫菩提寺一事而言,所謂"尼講"云云,或者系"俗講"一辭之訛誤耳。

  圓仁所紀長安俗講名家文漵法師,其活動時期之長,就上引諸家紀載觀之,亦至足驚異:元和末住錫菩提寺,即以俗講僧見稱當世;寶曆時移錫興福寺(見下引《通鑑·唐敬宗紀》);文宗時為入內大德,雖因罪流徙,開成、會昌之際,當又復回長安,是以圓仁至長安時,文漵依然執"俗講"牛耳,為京國第一人。歷事五朝,二十餘年,數經流放,聲譽未墮。《因話錄》謂其"聽者填咽寺舍,瞻禮崇奉,呼為和尚",圓仁謂"城中俗講,此法師為第一"云云,皆可見其實有傾倒世俗之處,初非浪得虛譽。至於俗講一科,以及文漵之名,竟未見於《僧傳》,則《因話錄》所謂"釋徒苟知真理及文義稍精,亦甚嗤鄙之",實其主因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