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龜茲樂與天竺樂 隋唐十部樂中,龜茲樂與天竺樂對立。但是我們試將兩部的樂器作一對照表比較比較,就可知道兩部大都相同。只不過龜茲部有豎箜篌、笙、簫、答臘鼓、腰鼓、雞婁鼓、彈箏、侯提鼓、齊鼓、檐鼓,為天竺部所無;而天竺部的鳳首箜篌、銅鼓也為龜茲部所無。但是如以琵琶為樂器之首,這卻兩部都是相同的。玄奘說龜茲國"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我們從種族上歷史上考察,知道龜茲與印度有很深的關係,所以龜茲之特善音樂,說不定也受有印度影響,單就樂器之多同於印度而言,可以想知。陳暘《樂書》卷一百二十五至卷一百三十二有胡部樂器圖,天竺龜茲兩部樂器一一有圖。若有好事之士,將中國史籍上所舉天竺樂器拿來同印度現存的樂器比較,對於中國音樂史上一定有不少的貢獻。A.H.Fox-Strangways同H.A.Popley兩家論印度音樂的書上也紀有不少的樂器,並有照片,很可用來對照研究。

  此外在音樂上也有三個證據,可以證明蘇祗婆琵琶七調之為印度北宗音樂之一派。今約舉如次:

  一、娑阤力調即北宗之Shadjah調 《隋書·音樂志》之娑阤力調《唐會要》作沙阤調。娑阤力調之為北宗Shaja調(梵文作hajah)有兩個證據:(一)印度斯坦尼文與梵文大致相同,AIU諸字收音者可以不發聲,梵文也是如此。北宗音名同梵文一樣,即可以梵文作例。梵文Nirvana譯漢音為涅槃,Samgh?覾r?觀ma譯漢音作僧伽藍。所以hajah一調譯漢音正是沙阤。至於《隋·志》之作娑阤力,力字大約是傳訛,原文全譯應作娑阤闍。作婆阤力是因"婆""娑"二字微近而誤。(二)娑陀闍調義為具六,又第一聲。具六者謂具鼻、喉、胸、齶、舌、齒所發之聲也。第一音者謂為八音之首也。宮聲之呼與具六同義,又為八音之首。這也可以證明娑阤力調之為北宗Shaja調。

  二、般贍調即北宗之Pa?觡插ma調 《隋·志》說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這就是北宗的Pa?觡插mah,梵文作Pa?觡插ma。北宗的pa?觡插ma調譯雲等五,又第五聲,譯漢音作般贍摩,准涅槃、僧伽藍之例,摩音可省。至於般贍在《宋史》作般涉,"涉""贍"可以對轉,故般贍與般涉無異。

  第85節:三 佛曲考原(2)

  三、旦即北宗的th?觀t 我說旦即北宗的th?觀t,其中有三個證據。(一)隋志說"旦者則謂均也"。均字有調度之意,均又是一種調六律五聲之器,其長八尺。所以古樂中之均就是後來的宮調,"宮調明而後樂器管色之高低定矣"。北宗音樂的th?觀t,"義為行列,當奏某調時,知此然後宮調弦樂管色之高低因之以定。而一宮可容數調,故旦又有類析之義","即以音律表旋律之基礎也"。所以th?觀t與"旦"的功能正是一樣。(二)旦字即th?觀t字之譯音。旦字與漢字同屬十五翰。梵文arhat漢譯為阿羅漢,汪榮寶說"古音同部之字平入不甚區分,故hat亦譯為漢(han),以t與n同為舌頭音也"。t與n收聲的字,古音可以對轉,所以th?觀t對音可以為"旦"。雖然譯"漢"字音的a是短音,譯"旦"字音的?觀是長音,但是古來翻譯梵音,a ?觀本來不分,以旦字音譯th?觀t,並無不合。(三)雅樂宮調的說法是黃鐘宮、仙呂宮等等,蘇祗婆之七調五旦,據《遼史·樂志》作婆阤力旦、雞識旦、沙識旦等等。北宗音樂所用的術語與此大致相同,也稱為某旦某旦。所以就音樂上的術語而言,兩者也是相同。

  由以上所舉各種證據看來,蘇祗婆琵琶七調之出於印度北宗音樂,為其一派之說,大概可以成立。不過我之所以說為北宗音樂之一派而不即為北宗者,因為蘇祗婆琵琶七調中的般贍調屬A調,而北宗的般贍調屬G調,北宗音樂要低一調。蘇祗婆七調,照日本所存雅樂旋法屬於呂旋,而北宗音樂七調的音程大小約如下表。

  其Ga Ni二調俱為半音,依日本雅樂旋法,應為律旋。今作一北宗音名西洋音符和日本雅樂旋法對照表如次:

  呂旋同律旋在音階方面有上行與下行之別,因此蘇祗婆七調中的般贍調比北宗的般贍調高一調。所以我說蘇祗婆琵琶七調只是北宗音樂中的一派。這是因為印度北宗音樂自來派別繁夥,人各異制。蘇祗婆所傳大約又別是一派,名稱和律呂因此多少有點不同。

  佛曲源於蘇祗婆琵琶七調;要曉得佛曲真正的來源,不能不先研究蘇祗婆琵琶七調的來源。蘇祗婆所傳的音樂系統既傳自印度北宗,佛曲的來源問題自然也迎刃而解了。

  第86節:四 論敦煌發見之俗文變文與唐代佛曲之關係(1)

  四 論敦煌發見之俗文變文與唐代佛曲之關係

  一九○七年供職於印度政府之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探險中國新疆及甘肅西部一帶,發見了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石室的秘藏,佛書寫本印本等等被他席捲而去的約莫有七八千卷。第二年法國伯希和(P.Pelliot)到此,又取去了兩千餘卷。這兩大宗古籍分藏於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院和巴黎的國家圖書館兩處。那時北京京師圖書館收拾殘餘,也在這裡取得了八千餘卷。談中國文化史的,平空添了將近兩萬卷的材料,不僅許多古書可藉以校訂,許多佚書可藉以考見一二,那時中國文化同西域文化在敦煌一帶融合交流的情況因而著明;尤其重要的便是佛教美術同俗文學上的新發見。這都不是我的力量所能敘述的,我如今只能就其中所發見的俗文變文之類同佛曲的關係大略說一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