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頁
三.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與英、美矛盾的激發
日本企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和日本在亞洲的侵略擴張直接損害了美、英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英等國宣布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禁止向日本出口鋼材石油等戰略物資,這對戰略物資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使日本和英、美矛盾激化,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日本偷襲珍珠港
利用教學掛圖《二戰中的亞太戰場》讓學生了解珍珠港的重要地理位置,它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活動中心。是日本南進的最大障礙,1942年12月7日,日軍對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
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珍珠港>的片段,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因為這個問題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我設計讓課件顯示出以下問題: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怎樣形成?標誌是什麼?
二戰初期,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什麼未能聯合起來?1942年,有哪些因素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通過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和組織討論、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來找出答案。
(三)總結、擴展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意、日三國蓄意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在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先燃起戰火,然後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在歐洲擴大戰禍。先是吞併奧地利,接著在1938年9月底,通過德意英法四國慕尼黑會議協定,在英法的縱容和出賣下,達到了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在這裡,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扮演了不光彩角色。之後,德軍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擴大戰火,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面對德軍進攻波蘭,英法“禍水東引”之心不死,對德國宣而不戰,打“奇怪的戰爭”,致使波蘭孤立無援,迅速覆亡。
而德軍占領波蘭以後,並沒有按照英法希望的去進攻蘇聯,反而集中兵力對付英法。在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首先閃擊丹、挪、荷、盧、比,迫使英法40萬軍隊不得不實行敦刻爾克大撤退。6月初,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進入法國,很快占領巴黎,法國投降。但愛國將軍戴高樂則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號召人民堅持戰鬥。接著,德國空軍於7月起對英國展開“空中閃擊戰”,使英國陷入危險境地。英國邱吉爾政府堅持抵抗政策,使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國的計劃。
德國在取消入侵英國計劃之時,卻積極準備進攻蘇聯。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襲擊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當德軍深入到莫斯科的時候,蘇聯軍民在史達林領導下,英勇抗敵,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次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美國等更多的國家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各國反法西斯力量聯合起來,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 需要掌握重要事件:
慕尼黑會議、法國大潰敗、敦刻爾克撤退、不列顛之戰、蘇聯衛國戰爭、莫斯科保衛戰、偷襲珍珠港
★ 需要識記的重要年代:
1938年9月底(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二次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重要人物:
希特勒、史達林、邱吉爾、戴高樂、張伯倫
此外,小結過程中結合書中插圖適當講解,加深學生認識和理解。
☆☆活動與探究
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一想,英法為什麼要對希特勒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
英法對希特勒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是出自仇視社會主義蘇聯的原因,但也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根源。首先,英法儘管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其經濟、軍事地位卻受到了巨大的削弱。這種狀況使得英法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針鋒相對,而是試圖通過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滿足侵略者的部分貪慾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其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和破壞性,使一部分人談戰色變,鼓吹不惜任何代價避免戰爭的和平主義思潮。再次,30年代的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盪;還有英、法資產階級對弱小國家固有的蔑視,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仇視。而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種唯有共產國際、唯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所有這些都是促成英、法兩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英法兩國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2.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談談你的看法。
這種說法不對。因為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後,日軍已對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進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還提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早已拉開。日軍偷襲珍珠港只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
日本與英、美矛盾的激發
日本企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和日本在亞洲的侵略擴張直接損害了美、英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英等國宣布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禁止向日本出口鋼材石油等戰略物資,這對戰略物資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使日本和英、美矛盾激化,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日本偷襲珍珠港
利用教學掛圖《二戰中的亞太戰場》讓學生了解珍珠港的重要地理位置,它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活動中心。是日本南進的最大障礙,1942年12月7日,日軍對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
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珍珠港>的片段,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因為這個問題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我設計讓課件顯示出以下問題: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怎樣形成?標誌是什麼?
二戰初期,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什麼未能聯合起來?1942年,有哪些因素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通過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和組織討論、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來找出答案。
(三)總結、擴展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意、日三國蓄意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在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先燃起戰火,然後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在歐洲擴大戰禍。先是吞併奧地利,接著在1938年9月底,通過德意英法四國慕尼黑會議協定,在英法的縱容和出賣下,達到了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在這裡,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扮演了不光彩角色。之後,德軍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擴大戰火,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面對德軍進攻波蘭,英法“禍水東引”之心不死,對德國宣而不戰,打“奇怪的戰爭”,致使波蘭孤立無援,迅速覆亡。
而德軍占領波蘭以後,並沒有按照英法希望的去進攻蘇聯,反而集中兵力對付英法。在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首先閃擊丹、挪、荷、盧、比,迫使英法40萬軍隊不得不實行敦刻爾克大撤退。6月初,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進入法國,很快占領巴黎,法國投降。但愛國將軍戴高樂則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號召人民堅持戰鬥。接著,德國空軍於7月起對英國展開“空中閃擊戰”,使英國陷入危險境地。英國邱吉爾政府堅持抵抗政策,使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國的計劃。
德國在取消入侵英國計劃之時,卻積極準備進攻蘇聯。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襲擊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當德軍深入到莫斯科的時候,蘇聯軍民在史達林領導下,英勇抗敵,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次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美國等更多的國家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各國反法西斯力量聯合起來,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 需要掌握重要事件:
慕尼黑會議、法國大潰敗、敦刻爾克撤退、不列顛之戰、蘇聯衛國戰爭、莫斯科保衛戰、偷襲珍珠港
★ 需要識記的重要年代:
1938年9月底(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二次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重要人物:
希特勒、史達林、邱吉爾、戴高樂、張伯倫
此外,小結過程中結合書中插圖適當講解,加深學生認識和理解。
☆☆活動與探究
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一想,英法為什麼要對希特勒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
英法對希特勒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是出自仇視社會主義蘇聯的原因,但也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根源。首先,英法儘管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其經濟、軍事地位卻受到了巨大的削弱。這種狀況使得英法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針鋒相對,而是試圖通過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滿足侵略者的部分貪慾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其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和破壞性,使一部分人談戰色變,鼓吹不惜任何代價避免戰爭的和平主義思潮。再次,30年代的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盪;還有英、法資產階級對弱小國家固有的蔑視,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仇視。而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種唯有共產國際、唯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所有這些都是促成英、法兩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英法兩國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2.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談談你的看法。
這種說法不對。因為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後,日軍已對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進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還提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早已拉開。日軍偷襲珍珠港只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