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句話雍仁無力反駁,難道他能說皇族也有野心,也盯著東京這個帝位?那豈不是不打自招?所以只能沉默以對。

  「堀樞密在改革中明確提出要削弱皇室影響力,今後皇族中將退役,不能擔任首相,可皇室成員這麼多,軍不能管,首相不能做,自然也要安排合適去處,去地方鎮守是不錯安排。」小畑敏四郎娓娓道來,「帝國版圖現在這麼大,如果都當成本土對待,光靠東京發號施令根本管不過來,分而治之是最恰當、最實際的選擇,才能保持長治久安;倘若將其當成是殖民地一般對待,要不了幾年就會因為當地心懷怨恨而分崩離析,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不就是這麼一回事麼?堀君為避免這個下場,奠定帝國萬世基業,設計了一套特殊朝貢體系,諸皇族分封之地就是特殊朝貢的體現,只有皇族坐鎮當地,才能震服四夷。」

  雍仁嘆了口氣:「您知道的,中國自漢代分封以來,皇室下場一直不太好,漢代有七國之亂,晉代有八王之亂……」

  「殿下顧慮沒錯,但殿下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歷代分封,都是裂中國之土而行封建,故宗室懷有不臣野望,一旦枝幹強弱逆轉就有大變;日本分封,是裂非日本之本土而行封建,若殿下出任印度總督,您所能依靠的還是本土派遣之兵,這些官兵基業在本土、家眷在本土,如何肯為殿下取東京之大位?殿下要將印度實力納為己用,至少要將治地本土化,至少要引入本土子民鞏固之,這就是個漫長過程……不怕殿下有雄心,就怕殿下沒雄心。」

  小畑敏四郎說的很隱晦,但雍仁馬上聽明白了:分封到印度後,只有先把印度發展起來,讓印度上下日本化他才可能有機會對抗本土,如果印度始終是殖民地或委任統治地,是不可能支持他這種野心的。

  「倘若這一切成真……豈不是……豈不是……」

  「堀君認為要想化遠方之地為日本之地,沒有100-200年根本辦不到,那時候別說是他,連他孫子都是一團骨灰了,何必操心以後之事?後世之煩惱就讓後世之人去解決,子孫們肯定比我們聰明……即便如家康公這種雄才大略的人物,難道還管得著幾百年後的奉還大政?」

  「先生說得沒錯,可惜我才疏學淺,現在又是病軀之體,實在有心無力。」

  小畑敏四郎微微一笑,他知道雍仁聽進去了,否則也不會改口稱呼「先生」,不過這種事畢竟非同小可,肯定要多斟酌一番,他也不再逼雍仁,而是站起來恭恭敬敬地告辭:「殿下不宜妄自菲薄,可以多考慮考慮,微臣先告辭了……」

  從御殿場離開後(富士山附近),小畑敏四郎連夜趕赴東京向堀悌吉匯報情況:「見到了秩父宮殿下,不出堀君所料,動心是動心了,不過顧慮很多,不敢奮力一搏。」

  「這是自然,即便沒有這個顧慮,你我初次上門去勸說肯定也是要拒絕的,他沒把你趕出來,已算是極為客氣了……」

  「那麼,這件事可為?」

  堀悌吉微微搖頭:「沒這麼簡單,二重橋這位盯得很緊,據說因為我上次去探視了一次,木戶大臣挨了一頓訓。」

  小畑敏四郎忽然意味深長地笑了起來,「原來堀君老謀深算,我等不如。」

  旁聽的伊藤整一沒想清楚其間的奧秘,還在納悶,一旁的山本五十六已在嘆息:「這樣打草驚蛇、故弄玄虛,今後歷史會怎麼看待我們?」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兩句打啞謎的話一說,伊藤整一終於明白過來了:所謂限制皇室影響、推行親王分封實際是堀悌吉的策略,目的就是要引起裕仁的焦慮和暴躁,一旦心態失衡,二重橋里這位就可能做出一些動作來,到時候利益交換也好,反攻倒算也好,就師出有名,如果像現在這樣不溫不火地互相僵持著,輿論反倒對堀悌吉不利。

  到這時他終於想起當初堀悌吉為什麼要和伏見宮博恭王頂著較量「軍制改革」、「飛行員可為軍官」,這些議案如真要切實推進,其實完全可以慢慢來,但堀悌吉為激化矛盾故意一擁而上、直接硬打,逼著伏見宮博恭王忙中出錯免去堀悌吉的職務——這就捅了艦隊上下的馬蜂窩,把人心全逼到堀悌吉一邊去,就連原先鐵桿的艦隊派近藤信竹等人也認為伏見宮博恭王辦事不妥;等伏見宮博恭王讓及川古志郎接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等於是把最後爆發的導火線給點燃了,再不「天誅國賊」才有鬼了。

  表面上看是堀悌吉被逼到牆角的無可奈何之舉,實際上完全是他布置好的圈套,就等你忍受不了要發作再把你一鍋端掉。

  第149章 昭和維新(16)

  現在這個局面,如果裕仁繼續裝聾作啞,堀悌吉哪怕再權勢滔天也不敢廢帝或者限制皇權,可如果裕仁先出手且又失敗呢?那博得同情的堀悌吉反擊起來就從容得多了……

  串聯三個親王分封不管是不是真有這回事,首先就會刺激到裕仁敏感的神經,然後就會讓局勢徹底爆炸。

  「您覺得陛下會怎麼想?」

  「怎麼想?」堀悌吉微微一笑,「他會去找你的好學生……」

  「武田攻?」小畑敏四郎微微一笑,「他的想法和作風我很明白,典型的大阪商販之後,除非特別有利,否則不會下大本錢。」

  「放一個籌碼就夠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