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新的T-44坦克,我們考慮進行修改後安裝100mm的坦克炮——這不僅能壓制德軍豹式坦克的火力,而且對其虎式也有較強的實戰和破壞作用。」

  從整體來看,T-44確實非常精良,繼承了T-34系列整體外形低矮、內部布置緊湊、擁有大傾角車體首上甲板、動力一傳動裝置後置和克里斯蒂式大直徑負重輪等特點,同時在發動機橫向布置、扭杆彈簧懸掛裝置和車體側面垂直裝甲板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這些創新其實早就探索出來,本可以用在T-34的改進上,但因為戰事緊張且要保證前線數量,所以一直不採用,現在完全都可以用上了。

  與歷史不同的是,由於虎豹的突出威脅,T-44在設計過程中就推翻了85mm坦克炮主設計,上來採用100mm坦克炮——雖然122mm口徑似乎更大、更具有威力,但實際由於彈藥分裝導致射速降低使威脅大打折扣。

  整車戰鬥全重為33.5噸,乘員依然為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和原有體系一脈相承。

  由於採用新坦克炮,第一百零八設計局將T-44坦克炮塔直徑增大到1700mm,並設計了新型鑄造炮塔,頂部裝有12.7mm高射機槍,車體側面裝6mm厚的側裙板,試驗中發現操炮困難,又研製了新炮塔,將炮塔座圈直徑進一步擴大到1825mm,這才使得新炮塔比較好用。

  基於T-44的技術儲備和其他改進建議,還在醞釀下一代主力中型坦克——T-54的設計。

  如果讓霍夫曼來評價,他一定會感慨時代力量的強大:T-43/85是德軍坦克衝擊後第一種產物,T-44/100現在看來是第二種,這款坦克除人機功效和生產通用性外,在攻防兩端已壓倒了初級版豹式。

  不過德國設計師也沒閒著,利用虎2的研發成果迅速推出了豹2:使用735匹馬力的邁巴赫HL230 P30發動機,裝備88/L71坦克炮,將正面裝甲加厚到100mm,其他各面裝甲也不同程度加以提高,改進後豹2重量從38噸上升到42噸,大多數人認為如果綜合考慮火力、防禦、機動性能的平衡和全面,豹2綜合實力已壓倒虎式,且豹2生產速度可達500輛/月以上。

  霍夫曼同意了這個請求,決定從1945年3月起,在關閉4號坦克生產線基礎上,將豹式全線轉產豹2(此前虎式早已全部轉產虎2、虎3),手頭虎式可向各軸心盟國出售。

  現在不僅是日本、義大利、伊朗,連羅馬尼亞、匈牙利、法國、西班牙、比利時、伊拉克等都買了一些虎式回去,大多數國家是為了充門面,只有法國還想著拿回去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為本國坦克工業創造點什麼又價值的產品——單純為德國打工、裝備不是法國人應該具有的地位。

  甚至囊中羞澀的西俄也對虎式躍躍欲試,英國人其實也想要,但實在拉不下臉開口——既然你不開口,軍備部就裝不知道。不過施佩爾很清楚,只要英國人想買,柏林不會卡住不放的——處理完這2000多輛虎式才能回收資金,為後續軍備生產開闢道路。

  對於T-44/100的整體設計和數據性能,政治局眾人都表示贊同,史達林希望能夠在1945年3月份實現量產,數量不小於150輛/月。這種迫切要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蘇維埃這幾個月來為籌集糧食渡過難關,逼不得已時把B2柴油機、T-34坦克底盤都賣了好大一批給日本,再不趕緊對坦克進行升級換代,別說比不上一直壓制自己的德國,就連對日本的技術優勢也會逐步喪失,這才是可怕的後果。

  比起賣給日本,史達林更願意賣給中國的國共兩黨,可惜這兩家都拿不出太多錢、太多糧食來交易坦克,而且貿易道路被日本人把持著,只能面向日本進行交易。不過他也將手頭一批過時的T-26\T-70\裝甲汽車\老式榴彈炮\馬拉重機槍賣給了中國方面,日本只按標準抽了通行稅和服務費就將貨物運輸到了指定地點,其他沒有任何阻攔。

  這種做派讓史達林越發不敢忌憚:日本在印度的統治正在持續鞏固中,在華謀求退出,這麼龐大的力量既不裁撤又不用於其他方向作戰,是不是準備將矛頭對準蘇維埃遠東部分?

  除中型坦克外,他對重型坦克設計格外上心,幾個軍方將領對此也表示熱衷:現在蘇維埃搞不了數量建軍,也玩不起大縱深突擊戰役,但搞質量建軍、維持短促突擊卻可以嘗試下。

  於是便有了IS-3重型坦克,最開始有兩種設計:

  第一種是科京小組的設計,亮點在於新型首上裝甲——由兩塊很大的裝甲鋼板焊接而成,中間突起,可使車首前裝甲在面對從正前方入射炮彈時獲得更大傾角,增加跳彈概率。不過後面炮塔沿用了IS-2設計,只將炮塔前裝甲和防盾厚度增加到了180mm,為平衡噸位上升,科京試圖安裝600-650匹馬力的大功率發動機,甚至通過秘密渠道向美方求援。

  美國雖有600-650匹馬力發動機設計,也願意向俄國輸出,但無論尺寸還是重量都超過了設計規範,最後只好繼續沿用B2的後續改型——В-11-ИС-3柴油機。

  第二個設計是轉移到後方的基洛夫工廠提出的,特點在與眾不同的球形炮塔(杜霍夫設計),該炮塔宛如一個扣過來的湯鍋,容易使穿甲彈發生跳彈,比側面垂直的炮塔防彈能力更強。這種球形炮塔外形雖然厚度為150mm,但卻顯著減小了炮塔內部空間,該設計中,車首前上裝甲採用的依然是單一傾斜裝甲,但厚度達110mm。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