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後剛從中國返回的史迪威出面提了折中方案,建議讓李奇微帶101師和第11空降師去,並正式接任累西腓集群指揮官,還提議讓李奇微在巴頓集群撤退後出任第五集團軍司令官和南美戰區副司令官職務,軍銜依舊定中將。李奇微的升遷速度在美軍中和坐火箭沒什麼兩樣,僅僅兩年就從師長干成集團軍司令兼戰區副長官,但沒人對此表示嫉妒,反而認為對這樣優秀的將領來說,這種晉升還是太慢。

  第二個共識是阿諾德提出的,他認為既然打算撤退巴頓所部,那就要爭分奪秒,現在重型運輸機不足,必須讓雙發中型運輸機也上場,建議儘可能往累西腓撤,那樣距離比較近,只有800公里左右。

  但往累西腓撤退的提議遭到了艾森豪和史迪威的反對,理由是兩條:

  第一,撤退官兵士氣低落,如果往累西腓撤,容易傳染開來影響士氣;

  第二,累西腓要有空降軍入場,機場、航線也會非常緊張,大規模撤退容易受干擾。

  當然,按麥克阿瑟的意見往委內瑞拉和蓋亞那撤退也不行,那樣太遠,會議最後選了巴西北部港口聖路易斯和福塔雷薩為撤退點,海軍在那裡還有幾條船,可以幫助撤往蓋亞那和委內瑞拉。

  第三個共識是撤退順序。為了防止士氣崩潰,必須制定嚴格的撤退順序,參聯會經過討論,決定順序如下:

  第一波:陸海航機組,他們撤退後如身體無殊,建議繼續立即承擔其他飛行任務;

  第二波:受傷尤其是重傷官兵;

  第三波:休伊特手下的海軍人員;

  第四波:技術兵種和軍官,如電報兵、炮兵、裝甲兵等;

  第五波:其餘剩餘官兵。

  原則上撤退順序如此,具體由巴頓等人安排。

  杜魯門咬牙切齒道:「包括喬治在內的所有高級軍官必須全部撤退,不能充當德軍俘虜!那樣對士氣戕害太大。另外告訴士兵們,被俘後就在戰俘營待著,德國人在這方面還算靠譜,千萬別被矇騙加入黨衛軍什麼,那是給自己、給家族和親朋好友臉上抹黑。」

  眾人一頓苦笑,總統已被黨衛軍美國集團軍徹底噁心壞了,好在英國佬還算講點江湖道義,沒把在英國的10多萬美軍移交給德國,否則可以編兩個美國集團軍了。現在南非的情勢也很緊張,德軍從東線一波波撤退下來的部隊很多都在往非洲轉移,南非戰役已箭在弦上。偏偏美國現在自顧不暇,連南美的事都擺不平,哪裡還有精力去管南非?弄得不好在南非的10來萬兵力最後都要全部完蛋,很多人免不了繼續進戰俘營。

  這也是為什麼倫敦政府退出同盟,甚至還和日本勾勾搭搭做點生意美國沒極力反對的根源所在——惹惱了愛德華八世,他把這10萬美軍交出去怎麼辦?

  「麥克阿瑟將軍最後還提了個人建議,是不是可考慮與歐洲方面媾和?」艾克低聲複述這麥克阿瑟另一份電報,「他認為在目前兩面受敵的局面下,同時打贏日德是不可想像的,他建議正視現實,通過第三國詢問歐洲方面的媾和條件,哪怕是暫時停戰也好過兩面受敵!」

  麥克阿瑟和金上將當初是主張先亞後歐派的吹鼓手,是被羅斯福壓著才硬著頭皮執行先歐後亞政策的,現在已不是考慮誰先誰後的問題了,而是要想辦法穩住其中一個。

  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接,因為杜魯門明確表示在他任內是不可能簽署停戰協議的。

  半天之後,特納開了口:「我其實很不願意和德國人媾和,我們死在德國手裡的官兵比日本手裡多得多!但現在國家處於危難之際,必須放下以前放不下的東西,個人贊同談談看。而且如果明年年初談成,大西洋艦隊5艘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大型巡洋艦就可以增援繞道福克蘭群島去增援太平洋方面……」

  杜魯門半晌無語,最後有氣無力地擠出一句話:「可以考慮和談,關鍵是,派誰去呢?」

  李海給他出了點子:「杜威先生不是一直鼓吹對德和平,對日強硬麼,您既然已準備宣布退選,杜威先生贏得下屆大選的概率超過95%,為什麼不讓杜威先生利用這個過渡期提前履行部分總統權利,主導對德秘密和平呢?」

  杜魯門心裡暗暗叫絕:李海不愧為是羅斯福總統重用的總統參謀長,一肚子高見(壞水)!派杜威挑頭和談的好處很多:

  如果對德合約條件屈辱,那杜威是自己打自己臉,因為杜魯門肯定會把國會審議和最終簽字拖到新總統就職以後,這個字必須杜威而不是其他人來簽;

  如果對德合約條件寬容,那杜魯門提前派杜威接洽談判就是有大智慧、有先見之明,是政治家能屈能伸的形象展示;

  如果杜威拒絕這項任務,那他在競選中口口聲聲說「對德和平、對日強硬」的觀點明顯就是謊言,將來杜魯門東山再起還有機會。

  所以杜魯門不擔心杜威不接這一茬,哪怕對方知道自己不懷好意,也不得不咬牙切齒接過這項任務。

  至於杜威對杜魯門「治國不利、領導無方」的攻擊,杜魯門已全盤接受了:「是,全是老子的錯,老子已聲明退選了,你還打算怎麼樣?要不我再宣布提前離職讓你提前接任總統?」

  對民主黨而言,將杜威置於這種難堪的場面也有利於報當初華萊士事件上的一箭之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