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尼米茨走到海圖前:「本來航線是到紐西蘭然後繞走南太平洋,這樣速度太慢,我的想法是這樣,艦隊從墨爾本離開後沿東北方向前進,在新喀里多尼亞和斐濟中間海域待命,確信聯合艦隊主力不在的話,繼續向東北方向前進,爭取在夜間時分通過馬紹爾群島和聖誕島間的防空巡邏圈重疊部分,然後突入珍珠港防空圈,即便第二天清晨被敵軍偵察機發現,憑藉我軍1艘艦隊航母+4艘護航航母的組合具有充分的自衛能力。這樣整體行程大約6000多海里,比繞道南太平洋回本土節約一半。」

  「唯一的不利因素是……」尼米茨走到麥克阿瑟面前,用非常抱歉的語氣道,「要勞駕您和我們一起冒險穿過封鎖線。」

  「哈哈,這沒什麼,您都不怕,我當然沒問題。」麥克阿瑟揮舞著手臂,「總統說了,到現在這地步,美利堅沒有誰是不可犧牲的,我們這些戎馬一生的老頭子要給下面人做點榜樣,讓他們知道我們的信心和勇氣。」

  夏威夷的問題解決得很圓滿:尼米茨的反建議發回來後,不但參聯會李海、特納、米切爾等人表示贊同,太平洋艦隊的英格拉姆和哈爾西也表示贊同。如果太平洋艦隊恢復到2艘正規航母+18艘護航航母的組合,仗還是可以打一打。

  陸軍問題卻很棘手,麥克阿瑟經過認真考慮,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議:

  「我一直在太平洋戰區服役,基本未和德軍交過手,相對不熟,不過也意味著我可以從相對獨立且不帶偏見的立場上評估。

  從這兩年一系列戰事進程來看,我認為對雙方戰鬥力要有清晰定位……

  我贊同克拉克將軍的觀點:在美國陸軍不掌握火力優勢、空中優勢的前提下,至少需3倍兵力並依託有利防禦體系才能抵擋德軍進攻;在雙方都不具備空中優勢的情況下,至少需要2倍兵力才能與敵軍持平;在掌握火力和空中優勢的前提下,同等兵力的美國陸軍才可能有更好的表現。這結論很殘酷,但必須正視。

  具體到目前南美戰事,截至目前收到的情報,我認為要一分為二來看:敵軍在阿拉卡盧登陸後,巴頓所部面臨前有阻攔、後有追兵的不利局面,基本等於被包圍,現在他手下還有7萬左右身心俱疲、傷痕累累、鬥志和組織渙散的部隊,指望他們殺出一條血路已不可能,我更不贊同某些參謀提出的,讓克拉克所部南下接應的觀點,這只會讓更多部隊卷進去並完蛋。

  根據偵查,他們面臨的敵軍有3股,第一股是當面剛剛登陸的攔截之敵,約2萬人(實際不到1.4萬);第二股是身後緊追不捨的追擊之敵,約3萬人(實際1.7萬);第三股是從巴西東海岸北上的德軍,約8萬(實際大約6萬多)……只要第一股成功阻擊巴頓所部3天以上,他們會陷入重重圍困而最終被消滅。

  因此我建議,巴頓所部立即就近尋找一個地形有利的地方據險而守,同時用盡一切辦法構築機場,陸航出動運輸機掩護部隊撤退,仿效非洲戰役的撤退辦法——所有物資裝備一律拋棄,只要人!考慮撤到蓋亞那或委內瑞拉重整旗鼓。

  為避免引起混亂,也為避免非洲戰役撤退時因準備不周而引起的種種非議和士氣崩潰,建議軍官向所有士兵進行說明,鼓勵他們為國家戰鬥到底、掩護其他同伴先撤退的決心和勇氣,我希望能優先撤退大部分軍官——部分具備自我犧牲精神的軍官可能需留下來激勵士氣。

  在巴頓集群戰略撤退的同時,克拉克集群必須堅守累西腓一帶,構築阻擋德軍向本土推進的第一道防線,陸軍和陸航必須增派更多力量赴南美協同防守,建議增派空降軍去南美增強力量。鑑於克拉克將軍擬回國擔任副總參謀長,我希望總統能破格提拔馬修·李奇微將軍為累西腓集群最高指揮官,他的勇氣和堅韌足以幫助我們取得防禦戰的勝利……」

  艾森豪認真地讀完了麥克阿瑟從澳大利亞發來的長電:

  杜魯門很快聽懂了麥克阿瑟的意思:

  第一,巴頓集群基本完蛋了,能搶救多少算多少吧;

  第二,累西腓集群不能撤,一撤的話,不但加勒比海連帶美國柔軟的下腹部都會直接暴露在德國攻擊之下,非常危險;

  第三,麥克阿瑟暗示克拉克大局觀和謀略還可以,當副總參謀長可行,但不適宜在一線帶兵(和巴頓正好截然相反),更不足以承擔累西腓防守任務,必須換李奇微上來。

  眾人迅速圍繞該意見討論起來……

  第102章 軸心的進攻(23)

  說是討論,實際上是對麥克阿瑟的方案進行完善。

  第一個共識很快就達成了,派遣李奇微到累西腓去,但對於是不是要讓整個第18空降軍前去,大家都有反對意見。現在李奇微手下除了第82、第101兩個老牌空降師外,還額外組建了第11、13、17三個空降師,整個軍一共有5個師級單元,再加上其他支援單位,算是陸軍手裡的王牌軍。

  由於李奇微名聲赫赫,多次與德軍交手不落下風(如果不能稱之為勝利的話),這個王牌軍是被參聯會當做緊急消防隊員使用的,怎麼可能全填到累西腓去?而且阿諾德認為也不可能,因為陸航又要掩護巴頓所部撤退,又要部署空降兵,不可能有這麼多飛機調度。

  現在為了保障重型運輸機和轟炸機,波音公司已把其他所有的生產線全部砍掉了,集中精力在生產4發大飛機,即便這樣還是很吃緊,因此誰都不敢無視阿諾德的意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