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尼米茨旗幟鮮明地反對簡易建造法,他的觀點是:「也許能多提供幾艘航母,但一旦採用這種建造法的航母遭到攻擊,很可能馬上沉船,然後整船官兵遇難而不像以前那樣還有機會逃回去……最終一定是士氣崩潰、軍隊組織度渙散。」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陸軍居然也支持這種觀點,經驗就來源於駐蘇聯觀察員發回的報告:1943年東線戰場上,蘇聯為拿到更多的坦克,不惜採用劣質材料和簡易裝備生產T-34坦克,強行提高生產量,當初伏羅希洛夫還振振有詞解釋,「面對虎式,用優質鋼的坦克也是一炮死,用劣質鋼的坦克也是一炮死」,但實戰中,優質鋼和劣質鋼生產的坦克對於人員保護性是不一樣的,當越來越多的熟練車組被打掉後,後面新上陣的新手哪怕有坦克可用,在幾倍數量優勢下也打不過對面的老手。

  直到後來蘇聯集中優質鋼建造IS-1\IS-2,數量雖然減少,但交換比不再懸殊。

  鑑於優秀飛行員短缺的現實,尼米茨創新之二是在斯普魯恩斯艦隊航母與護航航母交叉換位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新老劃斷:讓熟練、有經驗的老飛行員進行艦隊防空的直掩作戰,而讓缺乏經驗的新飛行員在少數熟練飛行員的帶領下執行伴隨作戰,掩護攻擊機群突擊。

  這絕不是他腦子發昏,而是經過仔細思考和分析的產物:防空作戰無論勝敗,飛行員有很大機率可以保全,而進攻作戰的掩護機群只要被擊落,無論倖存與否,對艦隊就是損失。調整後至少可保證熟練飛行員的損失降低到較低程度。

  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也是相當無奈的做法,但在解釋和坦誠公布後,得到了艦載機飛行員們的認可。

  尼米茨的創新之三是調整攻擊機群中魚雷攻擊和俯衝攻擊的比重,增加魚雷攻擊的數量和實力。

  大戰爆發前,雷擊作戰才是航空作戰主流,俯衝轟炸最開始暫時靠邊站。但越到後期,俯衝轟炸越來越成為主流,因為速度緩慢、機動能力差的魚雷機容易成為防空火力的靶子而戰果寥寥。

  而且隨著轟炸機轟炸精度提升,魚雷機命中率低的反差更加明顯,在索科特拉島培訓過的日、德精英飛行員駕駛魚雷機命中率理論上可超過50%,俯衝轟炸機命中率超過90%,實戰中由於敵艦閃躲、防空火力威懾等緣故,俯衝轟炸命中率還能接近50%,但魚雷攻擊命中率不到20%。

  德軍如此,美軍反差就更大,其攻擊機飛行員魚雷命中率在訓練中都低於10%,實戰中只有3%略多。如此低下的命中率和訓練方式有密切關係,美軍現有艦隊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大多從護航航母上抽調而來,而後者根本無法起降魚雷機,因此飛行員們沒有實踐機會,只有轉到艦隊航母后才訓練魚雷攻擊戰術,技術能力可想而知。

  除命中率不如對手外,美軍在魚雷機性能(TBFvsJu-98)、魚雷性能都不如德軍同行,加上魚雷攻擊比俯衝攻擊難度更高,所以美軍一再調低航母艦載機中魚雷機的比重。

  最初戰果有力地支持這種調整:日、德航母相對脆弱,使用航空炸彈可有效擊沉(中途島海戰4艘日本航母全部死於航空炸彈),使美軍愈加倚重於俯衝轟炸。

  為有效應對美國的俯衝轟炸,日本想出了建設重型裝甲航母大鳳號,試圖用厚重甲板抵禦航空炸彈影響。美國則略微加厚埃塞克斯級的甲板,減少油庫、彈藥庫殉爆機率,同時降低動力艙被貫穿機率。

  歸根到底美國與日、德的戰術需求不同:在美國的設想里,重創日德軍艦就算勝利——因為對方修復、建造速度慢,重創可保證癱瘓對手戰鬥力從而贏得時間——現在美國最缺時間;在軸心戰術里,擊沉美艦是第一位的,不但因為美國人造得快,還因為擊沉美艦可帶來對方大量人員損失——不管美國人生產能力多麼強悍,生產一個人照樣需要20年!

  軸心的問題是擊沉難——最讓日德頭疼的是埃塞克斯級的抗沉能力,除非特別有奇效,否則Ju-198攜帶的400公斤級炸彈很難擊沉埃塞克斯,必須保留魚雷機。

  俯衝轟炸千好萬好就是對付不了戰列艦尤其是超級戰列艦,讓美軍上下深感頭痛,諸如大和級、黎塞留級、俾斯麥級、維內托級等主力戰列艦都吃過航空炸彈,好幾次中的還不止一顆,但奈何不了這些新銳戰列艦分毫,修一段時間後又活蹦亂跳出現在戰場上。

  美軍的攻擊行動甚至還促進了對手優化艦艇布局和裝備,比如德國就借維修黎塞留號的機會,將原本設計中的三座三聯裝152mm/55倍徑副炮,六座雙聯裝100mm/45倍徑高射炮全部拿下,改為12座雙聯裝128mm高射炮+6座密集陣的組合,然後周圍還部署了一圈40mm博福斯高射炮和30mm四聯裝高射炮(球型閃電防空車艦載版),在改進後的火控雷達和近炸引信作用下,構築了高、中、低三層密集防空火力。

  論軸心各戰列艦防空火力之強,無出黎塞留號之右,所以霍夫曼才考慮用蠻勇號建設純粹防空戰列艦。

  聯合艦隊也很羨慕德軍的防空火力,按小澤的介紹和情報交流,堀悌吉不惜重金從德國購入大量128mm電動高射炮,全面替換大和級上的89式高平兩用炮,至於最新建成的信濃號,防空火力在建設時就參考了黎塞留的改造水平,除密集陣實在塞不下(實際完全可以塞下,無非日本捨不得放棄那4座三聯裝155mm副炮),12座雙聯裝128mm高射炮(雖然大和級艦體更大,但黎塞留級火炮全部集中在前甲板,後甲板又較多空域)、40mm博福斯高炮、20mm厄利孔機關炮一個不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