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加強中東石油產出同時也為了鞏固與中東協友、歐洲盟友的關係,由德國石油基金牽頭,開始三大中東石化基地建設:第一是阿巴斯煉油廠擴建工程,準備將處理能力提高到1000萬噸/年,遠期達到1500萬噸/年;第二是伊拉克石油煉化基地,位置就放在其新吞併的科威特地區,一期規劃500萬噸/年,中期規劃1000萬噸,遠期2000萬噸;第三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石化基地,在德國撮合下,巴林、卡達、阿布達比、沙迦、杜拜、哈伊馬角、阿治曼、富查伊拉、烏姆蓋萬九國埃米爾在杜拜舉行會議,同意建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並接受德國保護,軍事和安全由德國駐軍負責,外交採取與德國協調一致的方針,內政由各酋長自主(邦聯制),亞丁保護國(葉門)也採取類似安排。這個石化基地的規模與伊拉克基地類似。

  為防止出現極端勢力,霍夫曼還和兩個保護國高層進行了一系列細化措施落實:包括在尊重教會勢力基礎上儘可能採取世俗化改造、經濟採用帝國馬克(將來採用歐洲聯盟統一貨幣)、派遣貴族和精英階層子弟到德國留學,並竭力保證各酋長政權的穩定。

  中東各國對德國提出的石化基地建設安排都很滿意,誰都知道賣原油和賣成品油的利潤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以前英國人為獨吞利益,除阿巴丹煉油廠不想建煉油廠,德國人現在這麼搞就是打算拉著大家一起發財。伊拉克、伊朗石化基地股份比例是兩伊國家占三分之一,石油基金占三分之二,並明確規定所有技術、設施、建設工程全部歸石油基金出面,兩伊只負責提供一點土地、石油開採區和勞動力就等著接手現成廠區了;兩個保護國的股份比例安排是保護國四分之一,石油基金三分之二,中間的收益差額部分用於支付德國駐軍費用。

  這樣一來,石油基金行情水漲船高,雖然沒進行公開股票發行上市,但業內認為假如現在IPO發行,倍數不會低於25倍!所有拿到原始股的德國軍政各界、工商界都笑逐顏開,歐洲各主要國家資本家也同樣分到一杯羹。就三大石化基地的龐大體量而言,光靠德國一家根本不可能拿得下,比利時、荷蘭、法國等都有不俗的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德方將訂單的很大一部分發送給了他們;至於工業能力差一點的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德國同樣也有安排。這本來都是英、美兩國的利益,現在變成歐洲一體共享,即便德國拿了大頭,其餘歐洲各國照樣收益不菲——現在歐洲哪還有大量失業?

  里賓特洛甫在與愛德華八世的談判中就以此為餌進行引誘,宣稱:英國改旗易幟越早,石油基金與歐洲一體化過程的利益分享能拿到更多,如果等徹底打了敗仗被德國占領,那就不要想這麼好的事了。

  除已確定的三大石油基地外,施佩爾還考慮規劃另外三個基地:一個在內志王國(沙烏地阿拉伯),沙特因為是中東國家中最後一個服軟的,所以遭到衝擊最嚴重,敘利亞、約旦、伊拉克甚至阿聯、亞丁前期都在德國默許甚至縱容下從沙特手中攫取大片土地,反正大家都是遊牧民族出身,誰都能扯上「自古以來」的帽子,而在後續衝突中德國都站在與沙特對立的另一方,各方有恃無恐——有本事你來干德國裝甲師啊!最終逼得沙政變組成內志王國,特政變後的內志王國版圖已不到沙特的70%,要不是上趕著巴結德國並宣布接受德國保護,周圍國家能把整個沙特都給吞乾淨,現在準備給內志安排一個基地,也有緩和關係搞懷柔的用意。

  第二個是準備放在北蘇丹,該地被埃及吞併後也發現了石油,埃及方面對此躍躍欲試;第三個是在利比亞,雖有義大利這個不太靠譜的隊友在,但利比亞離歐洲實在夠近,天生的燃料供應基地,再加上德國在原油產出上與義大利有過協議,不加以利用簡直就不好意思。

  除了石油基地外,霍夫曼還提出要建設中東鐵路網,讓中東各國與歐洲的關係更加密切。這些措施的提出與強化都是霍夫曼戰後安排的一部分,用德國的武力保證中東各國對德國的向心力,然後用中東石油供應和控制能力保證歐洲各國對歐盟體系的服從——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

  伊拉克和伊朗這兩個地區大國也竭盡全力表現出配合,往費爾干納盆地運送物資和補給的就還有兩國空軍——裝備的是德國半送半賣給他們的Ju-52。容克大媽雖然性能已落後了,但在中亞這個沒什麼威脅的場合,還是很發揮餘熱。

  這才是舍爾納一直有底氣打火力攻勢、短促突擊的底氣所在。

  第033章 裏海反擊戰(2)

  「什麼?裏海東岸發現大批蘇軍?北面的馬利諾夫斯基集團軍也蠢蠢欲動?」收到情報的蔡茨勒嚇了一大跳。進入寒冬以來,除費爾干納盆地附近大打出手外,各路戰線都進入冬休期休整,部隊則抓緊進行人員補充與輪換,未完成1943型改造的部隊加緊改造,少數精銳部隊則開始換新裝備——比如說豹式坦克和突擊者。這種稱為1944改型編制的裝甲師用豹式取代了原編制中的4號坦克,形成豹式+虎式+突擊者的聯袂組合,清一水88mm/56L倍徑火炮,進一步優化了後勤供應。

  在4號坦克逐步轉型為豹式坦克生產線後,虎式坦克產量依然穩定在250輛/月,豹式產量已突破500輛/月,而4號生產水平則下降到600輛/月,雖然總體產量有所下降,但戰鬥力提升效果卻顯而易見。在蘇軍投入IS-1與T-43/85後,面對全面受壓制的4號,感受到壓力的施佩爾也著急起來,加速了豹的生產。按照最高統帥部規劃,到4月中旬發起春季攻勢時,完成1944年型編制優化的裝甲師至少要到10個——黨衛軍4個,國防軍6個。同時還要給4個海軍陸戰旅同樣完成換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