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在去還來得及麼?」

  尼米茨搖搖頭道:「因為這件事耽誤了整整2周,所以主力艦隊截擊恐怕是不可能了,只能讓南非方向的潛艇和陸航去騷擾他們一下。目前現在最大的可能就是追擊,等這支艦隊離開福克蘭群島後予以追殺,而且這還需要軍艦用近乎高速衝刺的辦法殺過去才能逮住對方……」

  「換而言之,我們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是的,這該死的政治,本來我們可以連軍艦帶物資和德國地面部隊一起消滅,現在最多只剩下德國艦隊。」

  「我同意了,你們擬定作戰方案吧。」羅斯福想了想,「由誰帶隊?需要通知英國人撤換坎寧安麼?」

  「不能,也不必。」尼米茨道,「我建議讓斯普魯恩斯帶部隊去,另外我還提議把即將服役的漢考克號航空母艦送給英國人,用實際行動來彌補美英關係。」

  金上將對此一臉不情願,但再不情願他也要點頭。

  「另外,太平洋方向上情況也十分緊急。」特納補充道,「日本艦隊在遊蕩數日後,突然對部分島嶼發動突襲,現在吐瓦魯、托克勞、薩摩亞群島悉數為其占領,推測其下一步方向是瓦努阿島和斐濟——澳新航線有被永久切斷的危險,無論是否要對付德國艦隊,都必須給太平洋艦隊抽調增援兵力!」

  這幾天實在找不到船隻可破交的角田和西村也是閒得無聊率領二航戰去打島嶼,結果一打之下發現美軍力量很弱,飛機一炸、艦炮一轟,武藏號甚至還沒開火美軍就掛起白旗投降了,於是毫不客氣地占了三個島,並把上面美軍物資搜羅一空——什麼都打包帶走!

  1944年2月24日凌晨,斯普魯恩斯率南大西洋分艦隊往馬島方向疾馳而去……

  第032章 裏海反擊戰(1)

  1944年2月,正在美方陷入內部激烈政治鬥爭的時刻,蘇聯正艱難地試圖在裏海方向發動反擊。

  根據原本計劃,中亞特別方面軍的進攻主力應該在2月上旬抵達預定進攻地點,但由於道路崎嶇、天氣惡劣、物資供應保障不及時,大部隊一直開進緩慢,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斯基精心抽調3個騎兵師、3個坦克旅和2個機械化軍組成10萬人突前攻擊部隊加速進軍,即便這樣,這支進攻部隊直到2月11日才完全抵達到位,而接應他們的部隊還在後面步履蹣跚,迫使進攻戰役的展開時間一拖再拖。

  這不但急壞了在塔什干坐鎮的朱可夫,更急壞了在莫斯科的史達林,他已把這次反擊戰看成是蘇聯獲得體面和平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寄予了很高期望。朱可夫不光怕夜長夢多引起德軍注意而著急,更擔心後續作戰時間不夠,史達林則是擔心冬季過去後他面臨的不利局勢——如丟掉中亞方面軍,他就再也抽不出任何機動兵力,除非放棄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兩個重鎮中的一個,這是他萬萬不能答應的。

  在一道道電文催促下,進攻集群不顧疲憊和物資短缺加速進軍,最精銳的進攻矛頭非戰鬥損失高達近萬人,後續30萬其他部隊非戰鬥損失也超過2萬人。等於還沒開戰就損失了3萬多兵力,至於一路上暴斃的牲口、損壞的坦克或其他重裝備數量也非常龐大。

  把守盆地出口的崔可夫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舍爾納所部經常對他的防線發起空襲和短促突擊,用絕對火力來壓制防線,一開始他認為德軍在自尋死路,這麼猛烈的攻勢需要消耗多少彈藥和燃油?即便德國人前期有準備,也不可能持續太久,但後來德軍攻擊力度一直居高不下,他的部隊雖能勉強守住防線,但其實都是用人命堆出來的,再加上盆地外氣候惡劣,不到一個月時間他已傷亡4萬餘,朱可夫不得不從後面又給他補充了一個軍才穩住形勢。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舍爾納的物資和補給並不是光有裏海這條線,還有運輸線在伊朗。南翼德軍一共三條海上補給線,一條是從義大利出發穿地中海走達達尼爾海峽去黑海登陸,送到高加索一帶,這是主力幹線,極大減輕了陸地運輸的壓力,使鐵路網能夠更多給中央集團軍群補充物資;還有一條是走地中海一直到東岸的海法登陸,然後走鐵路去伊拉克和伊朗——這條線其實也是中東石油在輸油管道未鋪設完成前外運歐洲的主力;最後一條線是走蘇伊士運河一直繞紅海和波斯灣去伊朗阿巴斯港登陸,然後通過伊朗內陸鐵路輸送到伊朗北部地區——與波斯灣石油輸出正好方向截然相反。第三條線最初是美國援蘇物資走的路線,現在全掌握在軸心手裡。

  伊朗到中亞的地面道路雖然不太理想,但使用空運比較容易:蘇方在這根本就沒有航空力量,一路暢通無阻,而盆地上空有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接應,確保了補給血脈暢通。

  縮在費爾干納盆地中的舍爾納根本不擔心燃油問題,因為伊朗阿巴丹煉油廠設施目前已基本修復到戰前的煉油能力——400萬噸/年,別說他一個小小的中亞集團軍,就是供應南部2-3個集團軍群基本都夠了,事實也確實如此,阿巴丹煉油廠的產能不但為南翼德軍補充燃料,偶爾還兼顧印度洋方向,在印度的4個德國海軍陸戰旅全部用的是伊朗出產的油料,甚至山下奉文的印度派遣軍很多時候也直接從德國手裡買油料——這可是大金主,捏著大把黃金和印度礦產,憑什麼不賣?

  所以波斯灣-地中海航線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軸心物資船隊的重油全部在伊朗補給,通常先在伊朗灌滿油去歐洲接貨,裝滿貨返程後再去伊朗補充;義大利方向留下的重油基本供給軍艦使用,現在義大利人不用再緊巴巴守著20萬噸/月燃料過日子,德國不但將供應量提高到了50萬噸/月,還給了義大利不少煤炭資源,保障義大利海軍、海航甚至規模不大的地中海空軍都夠了。墨索里尼和海軍上下對此很滿意,這才有大手筆不斷派軍艦協同德方作戰的舉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