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論哪個都不好選,但史達林嚴厲催促進軍的電報已發來了——通報了美國方面對於援蘇物資的後續處理意見,要求他儘快吃掉這10萬德軍以及幾十萬分裂、反叛勢力!

  很多時候,軍人的悲哀在於總要去打一場他不太希望去打的戰爭……

  第004章 中亞攻防戰(3)

  史達林電報到來後不久,華西列夫斯基的電報也來了,寫得很長,譯電員用了很長功夫才把長篇大論遞交給朱可夫,讓後者感到驚奇的地方不在於華西列夫斯基與史達林的意見非常契合,也不在於他是用個人名義拍發電報,而在於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那種悲涼,朱可夫很少在這位老搭檔身上看到過這種情緒。

  「……美方外交照會來了,在政治局同意暫時忍耐、接受屈辱的40%過境費的情況下,美國當局予以拒絕。使用的理由與藉口無可辯駁:……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無法接受這樣的勒索,更無法眼睜睜看著用美國納稅人金錢生產出來的物資最終落到美利堅的敵人——日本手裡,這種消息一旦傳出去,不僅意味著政府在政治上威風掃地,更意味著民眾對於戰爭和勝利信心的根本動搖。這不是損失幾萬噸、幾艘船的問題,這是在資敵。同時,由於美國海軍力量遭到了較多挫折,日本海軍氣焰正盛,所以我方無法提供武裝護航。

  ……倘若蘇方無法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則這條航線將被迫暫時中止,美方將考慮在阿留申群島上新建一個航空基地,提供對蘇緊急空運,大概能達到1萬噸/月的輸送規模。」

  朱可夫知道,在計算今年的物資供應和作戰保障時,政治局和總參謀部是將美援物資統計在內的,標準是30萬噸/月,如果能確保50萬噸/月,則情況會比較充裕。可如果只有1萬噸/月,那除一些非常緊急的零件、藥品外,其餘基本就不可能提供了。而從目前這個態勢上來看,空運至少到5月份以後才能展開,肯定也運不了重型裝備。對五百萬規模的大國高強度戰爭來說,1萬噸/月的運輸規模能抵什麼用?

  「……外交戰線的同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談判,最終形成了這樣一種方案:即美方把物資和船舶運送到阿留申群島附近,然後由我方派遣船員進行最後一段航線的運送並負責應對日本勒索,這可在形式上規避『美方資敵』局面。我們私下得到的消息是,美國軍事統帥部門——參聯會同意了該變通方案,但他們的政府首腦不肯簽署行政法令。另據我們得到的秘密消息,一貫主張同盟各國友好協作、共同抗擊法西斯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先生重病住院、不能視事,目前由副總統華萊士代行總統職權,不肯簽署命令就是他的堅持。

  此人據說在華盛頓既無威望,又對布爾什維克表示本能反感,同時還有一點兒政治潔癖和傻頭傻腦的理想主義……他不僅拒絕對我們的物資援助,甚至對英國的援助法案也頗有微詞,認為『犧牲太大、收效甚低、意義不大』,武官們傳達了軍方高級將領對我們私下的同情和對目前政治形勢的憤慨!

  在政治局會議上,鑑於現狀,很多同志重新提出了考慮媾和的請求,認為如果我們再繼續拖延下去,不但戰爭勝利無望,可能會導致黨和國家徹底毀滅,史達林同志對此非常焦慮,近乎夜不能寐,而我在搜集、整理各方面得到的情報信息和數據後,同樣夜不能寐。我希望給您一個全面、深刻而又符合實際的整體情況介紹,希望您不會認為我是投降主義或者動搖主義。」

  隨即華西列夫斯基羅列了一長串的數字和情況介紹,這些內容其實不用他講,朱可夫心裡也隱隱約約有了充分的估計,但全部放在一起看,發現場面是非常觸目驚心的:

  到1944年初,蘇聯武裝力量規模因為控制地域縮小、糧食供應不足以及在中央戰場上連續失敗,在加入80多萬女兵部隊後,總體實力才堪堪超過700萬,其中遠東分布著將近100萬。在日本已翻臉且關東軍蠢蠢欲動局勢下,這部分兵力是不能再繼續抽調的,實際可用於與軸心對陣的兵力大約只有600萬。

  最高統帥部估計德軍在東線戰場總兵力是420-430萬之間(實際408萬),其餘芬蘭、義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土耳其等軸心伙提供的軍隊再加上俄羅斯解放軍、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波羅的海三國等各種武裝力量統計起來將近200萬(實際約175萬)。這意味著軸心在軍事對比上不僅人員素質已大大壓倒紅軍,在數量上基本也保持了對等。現在蘇軍中到處充斥著16歲甚至15歲的娃娃兵和50多歲的爺爺兵,而他們的對手基本還集中在18-40這個年齡段,甚至德軍中35-40這個年齡段的普通官兵已在逐漸降低比例。

  雙方在重裝備上的對比也日漸失衡。最高統帥部估計軸心擁有的坦克、自行火炮數量超過2萬輛(實際大約1.5萬輛),而蘇軍自己只有1.3萬餘輛,主力陸戰裝備——指4號(T-34)以上級別的裝甲車輛對比更為失衡,大約是8000vs5000,且蘇聯產品明顯在質量上差於對等德國產品。

  航空裝備表現類似,總參謀部估計軸心飛機數量為2.5萬架(實際1.9萬架),而紅軍自己只有1.5萬架出頭。在飛機性能上,當紅軍已被迫用大量鋼鐵、木材取代鋁合金進行飛機建造時,軸心飛機的質量與性能依然在穩步提升。現在軍工部門甚至窘迫到要搜集飛機殘骸——無論是本方還是敵方的重新回爐再生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