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個令人非常恐懼的數字,因為珍珠港戰役前全美海軍(包括陸戰隊)還不到25萬,等於軸心各國用兩年時間就把美國海軍給徹底「洗」了一遍,現在護航軍艦開始啟用一戰的老軍官擔任船長,在特納的計劃里,霸王行動很多護航航母將直接從商船調集熟練水手補充。問題是商船損失同樣不小,大西洋潛艇戰每月損失噸位都超過100萬噸,最高峰時,軸心出動艦隊和潛艇聯合封鎖,一個月一口氣幹掉165萬噸。

  整個1943年1-8月,英美在大西洋方向損失的商船噸位就達940萬噸。而美國造船能力目前只有150萬噸/月出頭,一年大概是1800萬,表面看似乎德國擊沉的還不如美國建造的多,可美國商船要使用的地方並非只有北大西洋,南大西洋的巴西和南非,太平洋方向的印度、澳新都仰仗美國的供應,加起來的損失也有二三十萬噸。加在一起正好把美國每月的新增噸位數吃掉。唯一讓海軍部暗喜的是德軍徹底截斷大西洋航運的那個月,由於不需要執行幾乎必死的任務,商船損失驟然下降到40萬噸以內——結果那個月大不列顛差點被人勒死。

  當然,作為世界土豪和工業霸主,美國還有潛力可挖,隨著英國船廠工人大量抵達,預計1944年全年建造量可提升到200萬噸/月,全年2400萬噸以上——歷史上的二戰巔峰只是1900萬噸/年。

  羅斯福口口聲聲承諾邱吉爾每月提供100萬噸成品油,事實上幾乎從未實現過,無論是運送120萬噸抑或150萬噸,最後英國人收到的總要打些折扣,或是7折或是6折,羅斯福總統很想再加點量,比如每個月提供200萬噸,可海軍方面告訴他這辦不到,因為運輸成品的T2\T3油輪建造速度遠沒有自由輪(勝利輪)快,就連海軍一直期待的用油輪改建的大型護航航母都被迫取消——桑加蒙級就此成為絕唱。

  金上將這次要抱怨的顯然不是噸位和物資,這不該是他操心的事,他憂慮的是人員。自由輪平均建造周期40天一艘,最快時5天一艘,現在有英國造船工人加入,速度還能加快。可無論是5天還是40天,合格的船員卻沒辦法同步變出來。按美國的傳統,一名合格的遠洋海員需要2-3年專科學校的培養,然後上船實踐幾個月才算是大功告成。現在倒好,匆匆忙忙在陸地上速成6個月就塞進船執行任務,只要能活著往返一趟,立即就可以吹牛說自己是「老水手」了。

  「現在每月噸位損失差不多可以折算為100艘自由輪,1艘自由輪再怎麼精簡人員,也有上百人,每月淨損失都近萬。如果這次行動再從海員中抽調人手,恐怕有大麻煩。」

  馬歇爾覺得奇怪,遲疑地問道:「我記得特納將軍表示,10月份湊齊45艘護航航母完全可以。」

  「亞速爾離美國港口不到2000海里,那些菜鳥只要不亂來,穩穩噹噹開到亞速爾周圍並放飛艦載機不成問題。」金上將無奈說道,「去8000海里外的馬島作戰就不是這麼簡單,必須好好強化。在我的計劃里,這三路兵力準備一起動手。委內瑞拉這一路先擺平法屬蓋亞那,巴西這一路威懾巴、阿邊境並提供陸航支援,然後是海軍奪島。屆時內有政客反撲,邊境有陸軍威脅,海島被海軍占領,庇隆政權才會完蛋。」

  第026章 轉向(4)

  聽金上將侃侃而談陸海空三軍聯動、軍事外交雙管齊下的策略,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面前這位不是海軍一把手,倒像三軍聯合參謀長一般——美利堅並未有過該角色,李海上將竭力想扮演之,但總是吃力不討好。

  「真需要15個師?」

  「至少也要10個。」金上將掰著指頭算了起來,「去蓋亞那需要2個師,巴西方向至少要3-4個師,馬島登陸戰需要2-3個師,然後還要1-2個師的預備隊,這還是建立在德國不繼續增兵的基礎上。」

  「德國人有能力繼續增兵?」

  「1-2個師並不難,我們計算過,如果是德國裝甲師外加一個步兵師,哪怕從歐洲出發,大概需要30萬噸運力,考慮到食物、燃料等阿根廷就地可以提供,德國人可裝載更多的裝備和後勤物資,這個運力希特勒還是擠得出來的。」金上將分析道,「從歐洲出發到馬島,即便是繞行蘇伊士運河這條遠路,2個月時間也足夠了。事實上德軍並不一定要從歐洲調兵,非洲戰役結束後,他們在非洲有不少部隊,運到阿根廷比運回德國國內大概只多2000海里路程,增加不了什麼負擔。」

  這一點金上將猜得非常準,古德里安的非洲集團軍在非洲戰役結束後餘留了大約15萬兵力,維持如此龐大的兵力一方面是浪費,一方面也毫無必要。根據霍夫曼的要求,一部分軍隊(大約6萬餘)和古德里安本人返回國內,有關非洲部分地區的防務移交給義大利人——墨索里尼歡天喜地地派出部隊接收衣索比亞和部分蘇丹,北蘇丹併入埃及,由其國防軍協同防守,另一些領土如烏干達和部分尚比亞則交給法國軍隊,其他未定領土則讓歐洲各國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比利時等派出遠征軍自行瓜分。

  德國將履行承諾不再與各國爭奪包括羅得西亞在內的其餘非洲領土,為讓各國放心德國不會在背後打黑槍,德軍爽快地將軍隊陸續退回德屬東非——包括坦噶尼喀、肯亞和索馬利亞、吉布地等地,國社黨高層為爭奪德屬東非總督的位置展開了明爭暗鬥,霍夫曼還未想好由誰出任該職務。德屬東非的戰略位置很重要,鑑於完善的殖民和統治體系尚未健全,霍夫曼最終考慮在這裡留大約3個師,5萬餘人部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