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巴西是歐洲移民主要的聚居國家,整個巴西擁有150萬德國後裔,如果再加上義大利後裔和日本後裔,親軸心的巴西人口將近500萬。而且這些人口還不是均勻分布的,巴西南部的聖卡特琳娜和南里約格朗德州有大批的德國和義大利移民,同時巴西還擁有親德國的國社組織——巴西聯合行動,擁有50多萬名成員。

  巴西的外交系統以外交部長奧斯瓦爾多·阿拉尼亞為代表,是親美的;而巴西的軍隊系統以陸軍總參謀長蒙特羅將軍為代表,是親軸心的,他曾公開宣布美國駐巴西軍事使團首席代表萊曼·W·米勒准將是「不受歡迎的人」。而巴西總統瓦爾加斯執行的完全是獨裁統治,他通過政變上台,並取締了議會和政黨活動——包括巴西聯合行動,這是一個視利益和權力為最高準則的、繼承拉丁美洲傳統的考迪羅制的人物。

  之所以巴西加入同盟並對軸心宣戰,不是因為瓦爾加斯在政治或意識形態上反對軸心,他完全是投機——一方面美國承諾援助巴西,另一方面他認為軸心不可能獲得勝利。

  史汀生所謂的「複雜」就很清楚地表明:邀請美軍入駐並對阿根廷使用武力並不是巴西上下一致的意見,很可能只是親美外交系統自身的想法。

  羅斯福最後問金上將:「對阿根廷的整體戰略你有什麼調整思路?」

  「我的策略很簡單,停掉亞速爾作戰計劃,轉向馬島使用兵力,而且要海陸雙管齊下,用最快速度擺平阿根廷局面。」金上將走到地圖前,全面描繪了他設計的「聯合要素」計劃:

  第一路是陸軍,還是按原計劃在委內瑞拉登陸,快速推平法屬蓋亞那,然後交給自由法國;

  第二路也是陸軍,在巴西登陸,加強巴西的防禦力量,哪怕不去進攻阿根廷,也不能讓阿根廷或德國人打上門來;

  第三路是海軍,大西洋艦隊在陸戰隊或陸軍的協助下,以3-4個師兵力發起對馬島的登陸戰役……

  「何時可以奏效?」

  「今天是9月23日,第一、二路可按原計劃出兵,第三路預計10月底可以從本土出發,估計聖誕節前夕可以對馬島展開戰爭,畢竟,從本土到馬島路程遙遠,最經濟的航程也超過1.3萬公里——當然,比起德國從歐洲過來,這個距離比敵人少至少縮短三分之一。」

  聽說至少三個月以後才能奏效,羅斯福的眉頭就皺的緊緊的:「這時間太長了。」

  「這已是最理想和快捷的戰術了,還得建立在大西洋艦隊能壓倒軸心海軍的基礎上。」金上將提醒道,「我們在艦隊方面並未占有壓倒性優勢,敵人完全可以和我們先打一場。」

  「我覺得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巴西這個基地,德國人最多只能用馬達加斯加,距離比我們遠得多……」赫爾國務卿突發奇想,「為什麼我們不能跳過馬島,直接去進攻馬達加斯加?」

  「能!怎麼不能?」金上將用嘲諷的語氣說道,「有充足把握能打下來麼?萬一打不下來,德國人從馬島出發把進攻部隊的運輸線一掐斷,大西洋艦隊直接就在馬達加斯加投降算了……」

  第025章 轉向(3)

  聽到金上將的嘲諷,赫爾的臉頓時拉了下來,不過他萬萬沒想到馬歇爾對他的意見也很大,認為讓一個國務卿指手畫腳打這裡不打那裡完全撈過界了,難道需要軍方出面告訴外交系統怎麼做麼?那不和日本一樣了?

  羅斯福裝作沒聽見金上將口中的抱怨,只問道:「時間能不能快一點?阿根廷的情況對南美各國衝擊很嚴重,各國都等著我們迅速反應,光國務院表態沒用,那是嘴炮,要拿出真槍實彈來……」

  聽到總統用「嘴炮」來形容自己的外交努力,赫爾的臉更黑了,不過一句話也不敢反駁——誰讓自己前兩天說歐洲重要,這兩天受了壓力又說南美重要。首鼠兩端,不被總統直接痛罵一頓算好了。海軍快速撤退軍艦又對何時反擊含含糊糊的表態引起了南美各國恐慌,大家紛紛在問:美國這是什麼意思?要把南美丟給軸心,自己縮回北美大陸去過日子麼?

  「已夠快了,我甚至懷疑聖誕節都不一定能發動反攻,現在情況很清楚,馬島敵軍就是7月下旬通過蘇伊士運河的這一批,敵人從籌劃到實施至少經過了幾個月,從事後來看,他們不但早就和庇隆接上了頭,相互間配合得天衣無縫。」金上將不忘敲打多諾萬一番,「可惜我們有些人沾沾自喜,總認為一切都在掌握中。」

  多諾萬不敢反駁,只把頭低了下去。

  羅斯福知道金上將一肚子怨氣,他必須讓對方發泄出來——金上將從來就是以怨報怨、以德報德的人,指望金上將能以德服人、以德報怨還不如指望堀悌吉明天率聯合艦隊投奔美國。

  「這幾個月海軍可以做些什麼積極工作?」

  「我們的任務很重,真的。」金上將嘆了口氣,倒起了苦水。

  當初為保障亞速爾戰役,發瘋一般地大造特造護航航母,現在數量是有保障了,可合格人手卻不好湊,先別說調配1000多名合格的艦載機飛行員是個要命的問題,光船員就讓海軍部抓破了頭皮。兩年來,特別是最近一年以來,海軍連續沉船,雖然有斯普魯恩斯這樣用驅逐艦搭載人員的舉動,但人員損失始終在持續、快速增長。經南太平洋、印度洋、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塔拉瓦等歷次重大戰役,海軍直接人員損失(斃、傷、俘)超過10萬人,如果再把太平洋地區奪島、潛艇作戰、護航軍艦等陸陸續續的損失加上去,人員損失已超過15萬人,如果從珍珠港事件開始算,再加上陸戰隊的損失,海軍人數損失已超過25萬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