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004章 航空工業加速

  「最後,我來談談這次航空軍備重整的核心——發動機開發問題,這是元首當下最為關注的內容。」在有關具體機型和訂單分配完畢後,施佩爾表情嚴肅地說,「從最近與日本方面技術交流同時仿製、借鑑英美發動機的情況來看,我們在發動機開發領域存在不少誤區,在基礎材料學領域也存在很多不足。以奔馳公司DB601系列發動機為例,日本在我們技術授權的基礎上原封不動地複製了一台DB601Aa(德國起始功率1175HP),他們初次試機時功率僅有770馬力,但日本專家通過更改生產工藝和材料(原裝DB601採用鋁鎂合金鑄造,日本加了鎳、錳、鉬等材料),很快就提升到了1200馬力,這次愛知提供的熱田發動機馬力與我們僅僅只相差50馬力,而昨天他們新遞交過來的圖紙和材料顯示他們已發展到了1500馬力——而我們已放棄了DB601去開發後續的603系列——看看,就憑日本那點技術能力也能把DB601發展到1500馬力,而我們自己呢?」

  奔馳公司的技術代表臉色很難看,施佩爾部長的話雖然刺耳卻沒有誇大事實,日本搞的發動機雖然性能不夠穩定、無故障時間也短,但指標卻比德國自己高出一籌,奔馳公司自己給DB601後代設計的功率只有1475馬力,但無故障這件事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很多飛機遠在發動機壽命耗盡前就已報銷,日本還屬於比較愛惜飛機的,俄國人的路子更為簡單粗暴,飛機發動機無故障壽命基本不超過200個小時,而80%的蘇聯飛行員在飛滿200個小時之前就已被擊落了。

  「寶馬公司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世界主流星型14缸氣冷發動機中,同功率水平下你們的重量是最重的,同重量水平下你們的功率水平是最低的,連日本型號都比你們好。」

  「這個……」說起美國的R2800、R2600比BMW801強寶馬公司不敢反駁,可日本型號比自己強他們就不服氣了,上次來的「護」發動機圖紙不就不行麼?

  施佩爾仿佛看出了他的不服,甩過來一份簡要技術參數:「榮發動機(輕量化大功率發動機)已是一個例子,昨天剛拿到的日本三菱公司『火星』發動機圖紙上刊載的技術指標更是如此,日本人本準備用在天山攻擊機改造上,該發動機最大功率和BMW801D一樣都是1800匹左右,但重量卻比你們輕了近200公斤。」

  「什麼?這不可能」他不服氣地接過來一看後卻冷汗直冒,最後怎麼也不肯放手,如獲至寶地表示,「這款發動機項目我們公司接了。」

  譚克博士也湊過來仔細觀察,看後心動不已,如消息屬實,這種輕量化氣冷發動機就能方便地裝在Fw-190A系列上,對飛機的性能改善大有好處——他現在最頭痛的就是發動機問題。

  「我查找過原因,我不認為帝國技術落後,但帝國材料學研究一定存在問題,必須儘快補上這一課。」霍夫曼誠懇地對眾人說,「所以我才費盡心機地豐富了各類資源與技術,希望你們拓寬思路,仔細消化研究日本專家在材料學、航空動力學、發動機領域內的成果,同時借鑑美國R2800和英國梅林發動機的成果,用改進後的工藝與材料生產新發動機,不要害怕缺資源,要什麼稀有金屬施佩爾部長都能給你們搞來,但一定要出最好的產品,把現有型號的最大潛力挖掘出來。」

  這一點霍夫曼是深有體會的,歷史上德國在二戰期間一直沒裝備渦輪增壓發動機,不是德國技術搞不出來,恰恰相反,德國有這樣的前瞻研究,但因為材料學基礎不紮實,稀有金屬資源不足,特別是高溫合金的缺口很大,造成了渦輪增壓只能一直呆在實驗室里;而德國的噴氣發動機水平雖然世界領先,但由於金屬短缺,發動機無故障壽命都很短。如果能改善這個弱點,德國的航空實力將會比歷史更強,而只有航空實力提升,德國的最終勝利才有保障——不考慮空中優勢,德國地面部隊完全不懼任何敵人,在西線面臨英美部隊還能明顯占據上風。

  「軍備部航空專家認為,我們的液冷發動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大,但氣冷發動機的差距相對較大,這與我們更關注液冷發動機同時只有一家氣冷發動機公司有關,因此對氣冷系列必須格外予以關注。」德國在戰前本來有寶馬與布拉莫(Bramo)兩家主要生產氣冷發動機的公司,但後來寶馬公司併購了布拉莫公司,結果大功率氣冷航空發動機只剩下了一家。

  「鑑於目前的實際情況,軍備部決定做如下調整。」施佩爾威嚴地掃視了會場一周,「組建寶馬·布拉莫·義大利菲亞特聯合航空發動機設計局並直屬軍備部掌握,其中寶馬組重點關注BMW801後續開發與R2800技術的掌握,而布拉莫·菲亞特則進行聯合開發——他們的主導方向是日本提供的氣冷發動機復原與仿製,義大利專家會分享他們的技術心得,日本發動機專家也會參與這些項目;在另一個層面,我們將會向日本派遣專家幫助他們提升液冷與噴氣發動機技術,實現技術互換。」

  最後一條很明顯是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對等的技術互換與交流,日本是不會傻乎乎把自己最新、最好的航空技術拿出來的。不過,在航空領域日德兩國尚有互相交流的餘地,在坦克與火炮領域則是德國絕對碾壓了,日本最後必須用貴金屬或者原材料來支付這一切,德國依然會處於主導和有利地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