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話說來頭頭是道,其實還是等於什麼都沒說,這些都是朝議早就定下的平燕策,樞密院照方抓藥已經數年之久,哪裡還等到現在?

  童貫這下可抓著了機會,嗷嗷叫道:“鄭相公,此乃舊有平燕之議,何必多言?今日所議的,須是如何著手收取燕雲,臨機決勝之事,鄭相公不知兵事,無怪慮不及此。”

  鄭居中翻了個白眼,心說你童貫還當真是什麼兵法大家,絕代神將了?要真是這樣,為何去年臧底河城一役你臨陣退縮,將一場功勞白白分了給种師道!若不是早已與高強商議好了,單憑你這一句話,我便不得輕饒了你!

  當下按捺怒氣,並不開口,當時有樞密使侯蒙出來打圓場:“文武二途本是各有專攻,二位相公所慮都不得算錯了,各有側重而已。愚意平燕之事,乃是系由樞密院總其事,高樞密一人執掌細務,此事當問高樞密,方為得人。”

  趙這話便愛聽了,當日這平燕策本來就是高強引人獻上的,不問他問誰?忙道:“高小愛卿,可有以教我?”

  高強見輪到自己出場了,忙出班施禮,向上道:“官家,臣適才深思列位相公之言,以之與心中所思相印證,只覺頗有所得,故而不曾啟奏。今以臣之見,還是當以童相公所議為先,用兵為上。”

  此言一出,童貫喜歡地幾乎要跳了起來,不枉他一直鼎力支持高強諸般作為,這小衙內果然言而有信,眼看這收復燕雲的大功是逃不過手掌心了!鄭居中則作怏怏不樂狀。

  哪知高強話鋒一轉,又道:“只是這用兵是要用的,卻有幾樁難處。其一,得地須得人,燕地各族雜居,如今遼政舛亂,那漢民雖易招撫,契丹等族卻不樂為宋臣,諸族混在一處,殊不易清理,若是貿然用兵,不免玉石俱焚,大失官家愛民之意。”

  “其二,宋遼之間百年盟好,一旦破盟動兵,非但敵軍有哀兵之勢,對我大宋將士之士氣亦未嘗無損。如何要爭一個出兵的名分,還需朝議多多斟酌。

  其三,燕地百姓久習遼政,其稅賦甚輕,即以鹽法一項,燕民所食白鹽便比大宋境內官鹽便宜許多,倘若一旦盡改漢法,恐有擾民之嫌,若再有有心人從中挑撥,則燕地必亂,亂亦必久,其事難知。”這最後一點,還是在談及遼東之事時說及遼國民生與大宋地區別,令高強生出的聯想。

  趙最信高強,見他說得頭頭是道,連連稱是:“高小卿家思慮周詳,想必已有定計?”

  高強忙道:“官家容稟,臣思想再三,若要平燕,如今須得作幾件事,其一,朝廷須得詳查燕地百姓民生,定出他日安撫燕民之策,以便王師北上之時,用以宣撫燕民;其二,以固我盟好,援助鄰邦為名,遣使吊遼之亂,乘勢提出收回燕雲之意。”

  鄭居中等了半天,終於等到自己又有台詞了,忙道:“高樞密,敢是以為那遼主會輕棄燕雲不成?”

  “非也,我意此議必然不成!”高強洒然道:“然而此議雖不成,我之固盟結好之意已獻至遼主面前,他如今正撓於女真作亂,唯恐我大宋趁機攻伐於他,見此如何不喜?即便燕雲不割,亦必當設法結好於我,如重議宋遼歲幣。我既得此,物議必難責我敗盟,而燕民悉知我大宋結好之意,其戒心必解,大利我日後收復燕雲。”說白了,這就是裝好人,拿好處,後來就算翻臉,也是作足了面子功夫。

  童貫哈哈笑道:“高樞密說地妙啊,果然是妙計!這其三麼,臣亦得之,揣測高樞密之意,大抵便是整軍經武,秣馬厲兵,待時機成熟之時,一舉而下燕雲,而後分其地而守之,是也不是?”

  高強笑道:“童樞密究竟是知兵之人,這兵事上頭大是來得。不錯,說到最後,遼人乃是北地異族,不講仁義忠恕之道的,這燕雲要想收復,終究還是要打的,若是兵力不足,就算遼人雙手奉上,恐怕我亦難能鎮服燕地豪傑,更不用說震懾遼國兵馬了。”

  趙聽了半天,總覺得還是少了點什麼,皺眉道:“高卿家,說到現在,你可還是沒說出,我大宋若要收復燕雲,目下當作何舉措?終不成只是自家經營,坐等時機?”

  第八章

  有昏君,下有奸臣啊……高強心中不由得感嘆,話都了,倘若趙是個能任事的皇帝,早該知所取捨,偏偏他還沒弄清楚到底要作什麼,看樣子雖然早就制定了收復燕雲的策略,趙多半還是處於三分鐘熱度的狀態,說起的時候豪情滿懷,轉臉就丟在腦後,根本沒有在這件大事上認真下功夫作功課,好似做成這樣一件大事完全是進言的臣子的責任。這位皇帝或許並不呆傻昏庸,然而卻缺乏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品質——專注,勤奮。有這樣的皇帝在上,也就難怪下面的人要鑽空子撈好處了,歷史上徽宗朝弄出那麼多奸臣來,蓋肇因於此。

  “不過話說回來,若不是這樣的皇帝,只怕我高強也未必能如此得志,旁人眼中我又何嘗不是從這昏君那裡得到了最大利益的奸臣一名?罷了,旁人的眼光原本就顧不得許多,要幹大事更加不可聽人言,算你皇帝運氣好,本衙內的不來和你計較!”心裡嘀咕著,高強向上道:

  “官家容稟,臣正要說及此項。適才所言,這收復燕雲終究還是要動刀兵,因此須得籌措軍資,整練兵士,選拔將校,逐次將大軍調往北地邊疆,枕戈待旦,料想一二年之內便用得上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