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這段中,我們可以知道高俅的確曾是蘇軾的小史(也就是小秘書一類的角色),也倒聰明伶俐,抄抄寫寫倒也稱職。蘇軾從翰林侍讀兩學士(翰苑)外調到知定州(也就是中山府),這是發生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的事情,東坡先生在十月就已經到任了。而曾布(曾文肅)此時卻是在知瀛州(也就是河間府),他是在來年初才回到東京的,這就引出了一個時間和地點的問題,即是蘇軾何時何地要把高俅送給曾布?這裡俺不妨分析一下。河北的定州與瀛州相比鄰,蘇軾完全可以很方便地與曾布通信。雖然蘇與曾布分屬新舊兩派,但曾布是屬於新黨中比較非主流派的,與王安石、呂惠卿等的關係都處壞的,而他與舊黨的關係卻頗為微妙。曾布在元豐年間一直不得志而被外放,恰恰是在元豐末年神宗死後,政局發生變化時,這才回到汴梁出任翰林學士,甚至連司馬光也想拉攏他。而蘇軾也絕非門戶之見很深的人,二人在元祐年間是有所交往的,而且還比較客氣。還有一點值得重視的是,《揮麈錄》的作者王明清,他的外祖父乃是曾紆,而曾紆就是曾布的兒子,曾家的事情(不涉及黨爭等大的是非)他還是可以信賴的。所以,我以為蘇軾就是在元祐八年十月至紹聖元年初期間,於定州寫信給曾布要轉讓高俅的,同時也可以推斷高俅應是也隨蘇軾去了一趟定州。但是曾布婉拒了,於是蘇軾又把高俅推薦給了他的好友王詵(王詵,字晉卿。既是《水滸傳》中的小王都太尉),這回辦成了,於是高俅又回到了東京。

  《水滸傳》中雖沒明說,但實際上指王詵是個浮浪無行的人物,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王詵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徽宗)的姑夫,王詵雖然是堂堂駙馬,但卻是一個招蜂引蝶之輩,冷落蜀國長公主。公主後來鬱郁而死,氣得神宗把王詵在公主葬後立刻貶謫。不過王詵卻是一個丹青書法的好手,徽宗在潛邸時,就常與之切磋,關係很好。元符末年(或是指元符三年,即1100年),高俅的人生因為一次偶然事件而發生了重大轉折,這就是與端王趙佶(所謂‘祐陵’,就是指徽宗,這是他‘永祐陵’的簡稱)的相識。王詵與趙佶在等候上朝時期相遇,趙佶忘了帶篦子刀,於是向王詵借了一個,修理了一下鬢角。趙佶用後對王詵說:“這篦子刀的樣式非常新鮮可愛”。王詵回道:“我最近做了兩個,還有一個沒用過,稍後就派人給你送去。”晚上,王詵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趙佶正在園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微有不以為然之色。或許是趙佶注意到了這個小廝的神情,便問道:“你也會踢嗎?”高俅倒也年輕氣盛,回答說能。於是二人對踢,結果甚合趙佶的口味。趙佶大喜,當即派人傳話給王詵:“謝謝你給的蓖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於是,高俅終於變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手下。事情更巧的是,很快哲宗就死了,趙佶幸運地被選中為繼位者,位登大寶,成為了大宋皇帝。而高俅這個搭上末班車的潛邸“舊臣”,也鴻運當頭,一下子從一個閒散王爺的玩伴兒,一躍進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場。

  (二)高俅的飛黃騰達

  趙佶即位以後,高俅這個新受寵的潛邸“舊臣”,便被特別恩寵,開始了直升飛機般的升遷。

  宋朝是採用“右文左武”的政策,不過這是針對權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祿和品級實際並不低。既然文臣的權力占先,自然對其的要求也就要高。有宋一朝,文臣體系基本上完全被進士(及第)出身的士大夫所掌控,對於像高俅這般的閒雜人等,要想要擠入這***是極不現實的。不過,武臣體系雖然望低權小(相對而言),但是在俸祿等實惠方面一點也不差,升遷的伸縮性也大。顯然對於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這才是仕途的捷徑,於是高俅便就此“從戎”了。

  對於高俅在徽宗朝早期的官職和升遷過程,史無具載,只是知道至遲在政和七年(1117年)正月前,高俅已經身為殿前都指揮使這樣的高位了。那麼高俅在此期間都做過什麼呢?這得從《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說起,其文載:

  “先是高俅嘗為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競以邊功至殿帥。”

  宋朝的制度倒是不錯,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的長官。但是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古時亦然。徽宗把他的紅人高俅下放到基層,托給大將劉仲武,以此來“鍍金”,這樣就不愁沒有升遷的理由了。徽宗崇寧年間,西邊的戰事又起。要想探求高俅在西邊的事跡,還要從劉仲武入手。劉仲武在崇寧三年(1104年)約十月,吐蕃趙懷德等叛宋,劉仲武指揮恰當,大勝而使趙懷德等復降。崇寧四年四月,隨高永年西征。高永年輕敵敗死,劉仲武差點也被流放嶺南,經侯蒙的搭救,以及他的戰功,得免。那麼是否高俅也參加了以上戰役呢?這只能說很有可能,但並沒有史料能證明這點(事實上,高俅在西邊的具體徵戰事跡,史書上一概沒有。),我們也只能根據其他資料來推測。高俅在此段時間內並沒有一直待在西邊,他於崇寧四年五月隨林攄一起出使了遼國,而林攄的此次出使的目的就是為了回絕遼對宋夏戰爭的所謂“調解”,顯然這個使團需要有對西邊戰事比較了解的人。以宋徽宗的角度來看,加入一個熟知西事的親信顯然是比較放心的。既然選中了高俅,似可以反推高俅是已經在西邊有所經歷的了。在大觀二年(1108年),童貫及劉仲武在西邊取得了一次較大的勝利,他們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復了積石軍。徽宗對此十分高興,親自接見了劉仲武,頗為恩寵,並悉命仲武的九子為官。從徽宗的表現來看,他是認為這是一次很大的勝利,我懷疑高俅也參與了其役,這從高俅與劉仲武家的密切關係,以及劉仲武之後的征戰經歷可以推出,應該對他的升遷起了很大的作用。大觀二年後,宋夏戰爭一度較為緩和,到了政和五年(1115年),大戰再起。正月,童貫命劉法發動古骨龍之戰,秦鳳經略使劉仲武率兵出會州牽制。九月,王厚、劉仲武進攻臧底河敗北。次年二月,童貫命劉法、劉仲武率大軍攻克仁多泉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