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商英哪裡自然懊悔的很,不過高強這個方案所申領的錢財只有原來預計的六分之一,看在省了不少國用的份上,張中丞也勉強認了。要說張商英這個人,倒還是個肯做事,性格正直的官員,原來他被前任宰相章敦迫害,曾經打入元佑黨籍中,責徙巴州安置。

  這人到了地頭,日子過得很苦,他原本在當地有間宅子,就提請蔡京許他搬到自己的宅子去住。蔡京也知道他是被章敦整了,其實政治立場未必就偏向舊黨,於是便答應了。所謂雪中送炭,在這種情況下伸手拉了一把,張商英心裡很念著蔡京的好處,後來復起以後,直做到御史中丞,對蔡京始終留了情分。再加上他為人正直,頗敢直諫,居然朝野內外都對他評價頗高,以至於旱災最嚴重的時候,蔡京的相位遙遙欲墜,當時最有望接任的就是他了。

  當時議定,又奏了些政務,便即散朝。蔡京回到自己的書房,剛把朝服脫下,長子蔡攸已然闖了進來,滿臉的憤憤不平之色,叫道:“高強這小子,真的無禮!居然瞞著咱們搞些鬼扯伎倆,搶了明堂造作提舉去,簡直目中無人!”老丈人這麼罵女婿的,大概也不太多見了。

  這當兒梁士傑也卸了朝服走進房來,聽蔡攸罵得起勁,他與蔡京都是有志一同,默不作聲的聽他罵。蔡攸罵了一會,火氣略微降了些,才發覺房中只有他一個人說話,忙向蔡京道:“爹爹,這小子能有今天的地位,還不是仗著娶了我的寶貝女兒,如今卻騎到我蔡家頭上來了,若是不給他點教訓,日後還不知作出什麼事來!”大抵蔡京知道他的能力,真正執掌國政是不大行的,建造明堂這種事倒很適合他,原先已經許了蔡攸,哪知畫餅成空,這橫刀奪食的人偏偏還是他的女婿,也由不得蔡攸不惱。

  蔡京聽了這話,哼了一聲,反問道:“以你說,要怎麼教訓他?”

  蔡攸嘴上叫的凶,實際肚子裡墨水有限,被蔡攸這一問,頓時不知所措,愣了一會才道:“孩兒聽說父親原打算來年抬舉他作大名府留守,這豈不是太過便宜他了?正好找個藉口,加他老老實實在青州再待上幾年。”

  蔡京暗嘆兒子草包,那磨勘和升階的文書已經呈遞上去了,經御筆批示存檔了,沒有夠分量的理由,如何能變動?他不再理會蔡攸,轉問梁士傑的意見。

  梁士傑沉吟片刻,才道:“如今童貫和高俅等人已然結成一黨,現今又統攬了明堂建造,未來兩年之中勢必勢力大漲。好在恩相多年經營,門生故吏遍朝野,若不得恩相首肯時,便是天子令也未必能出的了東京,這一節便是恩相的高明之處。究其本源,童貫等都是官家的幸臣,再怎麼得寵,也取代不了大宋天下的大小官吏。因此彼此之間,漸漸要成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局面,我意咱們還得一如既往的扶持高強,不出所料的話,此番明堂造作,咱們也大可從中分一杯羹。”

  第二章(上)

  過了幾日,梁士傑的這幾句話就形諸文字,來到了高強面前,這當然不是說高強神通廣大到了這種地步,蔡京書房裡的密議也可以一字不拉地打探清楚,實際只是梁士傑將自己的思量寫信告訴了高強而已。

  “這位梁中書,怎麼生怕我不識趣似的?本衙內接了這麼大的工程,當然懂得要拿點出來分包給別人,有道是花花轎子人抬人,只要在我控制範圍內,越多人發財越好,得道多助麼!”高強將信看罷,不由笑了出來,想想自己忽然之間成了國家級工程的承包商和政府物資採購的供應商,這差事在現代也多半會落到太子黨之流的手中,看來國人有許多東西,千百年下來就沒怎麼改變過。

  至於差事接了該怎麼弄,高強在現代也見識過一些,這明堂在宋朝人看來是工程浩大,營造艱辛,在他眼巾也不過是小菜一碟而已,只需採用一些簡單的工程管理辦法,再把好質量關,問題也就不大。這件事他已經打好了主意,命令石秀坐鎮東京,具體籌辦此事,以他手下的大批勞動力和市井黑道人員,幹個包工頭綽綽有餘。

  說道政府採購,這才是此次高強出手的真正目標所在。歷史上朱緬的應奉局之所以鬧的那麼凶,後人都說是花石綱所致。不錯,這事開頭確實是因為花石綱!可自從徽宗趙佶決定建造明堂開始,汴梁宮巾的大型建設就一樁接著一樁,登峰造極之作。就是萬壽山延福宮了。這些宮室一個比一個豪華,一個比一個壯麗。所需的種種材料擺設裝飾等物資,哪一樣不是各地供奉地?而朱緬的應奉局統攬東南六路地應奉事務,這裡乃是大宋朝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各種手工業也是蓬勃發展,朱緬仗著應奉局的招牌,從民間攫取了大量物資,並且強征民力進行宮中用品地生產,其間少不得巧取豪奪。種種所為,使東南民生凋敝,最終激起了大規模的方臘起義。

  同樣一個應奉局,在高強等人手裡就完全不同。此次攬下了明堂及宮中所需物資的。燕青幹了一件和朱緬一樣的事:在江浙招集當地的工匠,攤派生產任務。有一點不同地是,各工匠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按照比市價略低一點的價格賣給應奉局。除了完不成定額要罰錢之外,並無其他約束,倘若有的多了,還可以向應奉局情商囂賣。

  這實際上是把現代地所謂訂單制度搬到了古代,對於當時那種分散的手工業生產現狀來說,這是最適宜的辦法了。眾工匠聽說此事,雖然賣出價較市價少了點,勝在不需擔心銷路。作為分散的手工匠人,這卻是最大地好處。於是應奉局只是稍稍在各地作了點宣傳,應募的工匠就差點擠破了門檻,首批訂單被一搶而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