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眼下的蔡京卻一無異狀,也不知是對於童貫獲得僅次於自己的官銜採取了默許的態度,還是也措手不及,沒想好怎麼應對,總之是領了聖旨便默默無語。

  出使一事就此告一段落,朝議又轉向了財政方面,新的錢引即將發行,按照蔡京的奏議,今屆錢引將以一比四的比率兌換過去的舊會子,僅此一項便可為朝廷帶來巨額進項,足可應付西邊的戰事費用。

  這時代的文臣們並不是八股裡面考出來的,懂經濟的專門人才著實不少,雖然限於當時時代的局限,經濟理論方面極為幼稚,但不代表他們的頭腦中就沒有關於經濟和理財的邏輯。紙幣最早在唐代以飛錢的形式出現,當時是以匯兌為主,到大宋統一戰爭攻克了四川之後,將川中的銅錢盡數搜刮一空,而以便宜的鐵錢代替,對富庶的四川進行經濟上的掠奪,而正因為鐵錢比銅錢更加笨重,這才使得交子這種紙幣開始出現。

  到徽宗的哥哥哲宗當朝,紙幣的發行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川陝各地,山東河北也有一些使用,而京畿湖廣與東南五路則不在錢引的發行範圍內。

  一幫文臣在那裡說的起勁,稱引的卻都是以往的一些簡陋的紙幣經驗,高強聽的幾度發噱。在他看來,貨幣就是貨幣,一個國家的主貨幣,只能有一種形式,尤其是在這信息和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錢幣體制更是要保持極度穩定,否則給社會經濟生活造成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這時代對於紙幣的謹慎態度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從實物貨幣向紙幣過渡,在歷史上是付出了無數代價,沒有成熟的貨幣理論和足夠的貴重金屬儲備,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將貨幣制度建築在區區幾張紙片上。

  第三章(下)

  想歸想,他是不敢開口了,剛剛一說話,童貫得了特進銜,更加了樞密副使,已經不知道有沒有惹蔡京生氣,這貨幣制度是蔡京的地盤,沒有和他事先溝通好,還是別貿然說話的好。

  哪知蔡京卻沒忘記他,說了一會錢引發行的事宜,忽然向趙佶道:“官家,今提舉東南應奉局高強,在東南自辦大通錢莊,所發之銀票大行於東南,商賈稱便,臣以為,此銀票對於我朝錢引不無借鑑之功,不妨請高應奉說說其中道理。”

  “啊?”高強心裡一哆嗦,就像是被老師突擊考試的學生一樣,這題目根本沒準備過,到底要如何作答呢?“老蔡啊老蔡,就算你對童貫這樣的升遷不爽,用不著把我放到爐子上烤吧?”

  腹誹歸腹誹,既然已經被點名,硬著頭皮也得上了,高強向趙佶磕頭,又向殿上諸位大臣都行了禮,而後將自己的錢莊業務約略說了一下。好在朝中的文臣多半是蔡京一系,因此倒沒人過分駁他面子。

  等說了一會,中書侍郎梁士傑(原大名府留守,蔡京的女婿)皺眉道:“高應奉的錢莊倘若本錢豐厚,匯兌生意作的大了也沒什麼問題,只是這等銀票只好用作大宗往來,卻與本朝的錢引有異。”

  “誰說古人沒見識?誰說的我跟他急!”高強再次感慨,古人與今人的區別,大概類似與某些農村人與城裡人的區別,在於接觸的信息量大小而已,同一件事情要是以同一個起點讓古代人和今人競爭,鹿死誰手當未可知啊。

  “梁中書所言極是,下官辦這錢莊,說起來乃是不務正業。自然更不會去弄個錢引之類的出來。只是以下官經營銀票匯兌的經驗,若要這銀票為商賈所信用,須得打響了自己的招牌,讓人家拿了銀票就能當白銀使用,無論何時拿到我錢莊裡來,當時便能兌出現銀來。既然銀票肯定能兌出現銀,商賈們便可以拿著銀票當現銀交易,然則這銀票輕省的優點才能顯露出來。”

  “高應奉所說,是否我朝要避免象交子一般大大賤價。就得讓錢引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按照上面的面值兌出現錢來,那這錢引就能通行天下了?”

  高強一看這位不認識,說的話可在點子上,忙請教了姓名,原來也是聽說過的,就是那位曾經出使遼國,讀了錯別字的林攄大人,此時已經又升任戶部尚書。

  “怪道蔡京說他不喜歡讀書。人卻是有本事的,這一下可說是領會了紙幣的基本要素了。”高強暗暗點頭,笑道:“林尚書所言得之矣!只需這錢引能隨處兌出現錢來,又能輕省便攜,百姓哪有不樂用好藏之理?天長日久,銅錢便流回官中,這錢引就代替現錢流通於市,不但省了鑄錢運錢等耗費。連錢引的換屆都可免了,只需將損壞的錢引定期收回改發新錢,又何必每三年一變錢法?”

  這一下將錢引的真正好處說了出來,殿上哄地便吵鬧開了。大臣們有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有接受的多的接受的少的,相互間議論紛紛,吵的像鴨子塘。

  由於大宋實行銅本位的貨幣制,這個制度也影響到了周邊的遼國。西夏,吐蕃,大理,高麗等鄰國,銅價是日益攀升,每年的鑄造貨幣對於官府來說都是賠錢的買賣,一面是大宋的銅錢流入周邊各國,一面是市井中將銅錢熔鑄為各種銅器,這中間的利潤非常之高,因此屢禁不止,銅錢經濟對於大宋朝廷已經是不堪重負了。現在高強指出的,錢引可以完全替代銅錢流通,不但避免了實物銅錢的種種弊病,朝廷更是一舉丟掉了銅錢貨幣制度地經濟負擔,這樣的好事上哪去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