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高強只說了理想紙幣制度的好處,並沒有涉及維持這一制度的種種限制,而要維護一個良好地紙幣信用,使錢引避免落得象解放前國民黨的金圓券那樣惡性膨脹,最後導致國民經濟崩潰,這中間朝廷的作為起到關鍵性作用。

  好在關於錢引發行的問題,蔡京在與高強交流之後,已經與眾手下進行了溝通,今天在殿上提出來,背後有著充分的籌劃,因此自然有人將話題引到這個方面。

  過不片刻,那林攄又道:“今我大宋鑄錢,每鑄十錢須費十三錢,倘若真能如高應奉所說,令錢引可代替貨幣,則僅此一項,每年便省卻二百萬貫,誠美事也!況且一旦邊中有事,我大宋隨時可變紙為錢,億萬軍資一朝可具,豈非更妙?”

  “非也非也!”高強這時也了解了蔡京的用意,這樣危 3ǔωω.cōm險的問題,一定要在最開始打好預防針:“錢引之可行,其本身便是銅錢,只是指代銅錢,非其本身為錢也!朝廷既然無法隨手而出億萬銅錢,便也不能出億萬錢引,否則發行出去後,一旦地方沒有這許多現錢來兌換錢引,這錢引便又不值錢了,從前交子之貶值,可為前車之鑑也!”

  “如此說來,到底一屆發行多少錢引,才是限度?”問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當今最高的決策人,皇帝趙佶。

  “官家聖明,錢引之妙,正在此處!”見天子關心,高強不敢怠慢,先一個馬屁上去,才道:“今交子大壞,而錢引新發,若能謹慎從事,一除交子陳弊,則為大佳。因此下臣以為,第一,這錢引不可有期限,當言明隨時可兌銅錢,地方若發多少錢引,便須得準備好同量的銅錢為本,以備收付,待百姓習用錢引之後,這儲備為本錢的銅錢才好漸漸收回。因此錢引之發,當視各路所備銅錢而定。”

  一直沒撈到機會說話的張康國,這時候總算抓住機會,冷笑道:“高應奉,本朝各路銅錢多寡不一,凡多用交子處,都是缺錢的,你反要銅錢多處才發錢引,然則要這錢引何用?見今西北用兵,銅錢運輸不易,這錢引多是要用在西北的,照你這般做法,西北的軍費要如何去籌集?”

  第四章(上)

  雖然站在政見不同的立場,張康國與蔡京黨之間爭鬥激烈,但高強面子上依然恭恭敬敬,先深施一禮,再從容道:“張相公所言甚是,然下官有一事不明,錢引之發行,在乎西北兵事乎?抑或在乎天下財賦乎?”

  張康國腦子不笨,立刻就發現高強給自己下了個套,這個問題可謂是兩面刀鋒,答哪個都不大對頭的,於是哼了一哼,一腳把皮球踢回去:“高應奉以為呢?”

  “呸,你踢皮球的本事再高,能高過我老爹高俅?”高強給自己壯了壯膽,大殿上侃侃而談道:“錢之為錢,天下不當有異,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亦當皆用我大宋之錢,方是理財正道,這錢引若行,仍舊是大宋制錢,不過是換了種表徵而已,此乃萬世之基,正該縝密籌劃,不可急於一時。至於西北兵事所需,我大宋地廣糧多,西北童節帥麾下三軍用命,勝敗豈在乎數百萬貫錢引乎?”

  這話其實有些強詞奪理,新的錢引發行,正是因為財政上捉襟見肘,而最大的用錢處,非西北莫屬。然而高強的優勢,卻在於童貫現在站在他這邊,還沒等張康國想好如何反駁,童貫已經跳出來道:“啟奏陛下,高應奉所言極是,錢引之行功在社稷,遠惠子孫,不當受制於西北一時之用兵,而壞萬世基業。臣不才,願獻一策,可保西北軍資豐足,不用國家一文,俾公相可以放手發行錢引。徐徐梳理我大宋幣制。”大宋官場中,稱宰相為相公。而蔡京今年年初進位太師,相公一詞不足以形其尊榮,朝野都稱為公相了。

  趙佶聽了這會,已然明白了一些,大宋歷來財政緊張,許多理財措施都是因應臨時的狀況而設,結果近似於飲鴆止渴,漸成積重難返之勢。現在童貫有辦法西北軍資不用國家財賦,倒叫他聽的新鮮,精神為之大振:“童卿家。速速奏來。”

  “陛下,我大宋西北軍糧,多與塞下和買,庶民黔首將糧草販運至塞下,國家再行購進,其間便有許多奸商趁時哄抬物價。比如夏秋收穫時,便合力壓價收購,後再高價賣於國家,從中牟利,是以西北歷年糧草難積,軍資之半皆用於此。”

  “下臣思量來。若這軍糧能悉數交於大商家,國家定個大致的數目,令商家自籌自運,塞下只管收付錢糧。則國家亦必儉省多多,更有甚者,可與商家商借數目。待用兵獲利之後,令其再取其利。其間無需國家財賦進出,更加輕省了。”

  此言一出,大殿上又是嗡的一聲,比剛才更加吵鬧,新擔任同知樞密院事不久地鄭居中笑道:“童節帥所言倒也新奇,但不知怎麼個借貸法呢?又用什麼用兵之利讓商家取利,難不成我大宋天兵所到之處,要進行擄掠以充軍資不成?”

  童貫搖頭道:“鄭樞密,何必出此?便以西北為例,我大宋開邊之後,西域寶貨得以經陸路而行至中原,舉凡香料玳瑁良馬黃金等等都可在邊市上交易,今已開市數次,每次可收數萬貫,倘西北平定,西域暢通,想必邊貿之盛不下與遼邊五市【炫|書|網】。設使我與彼豪商約定,由其提供軍糧物資,許以邊市數年專營之惠,則國家得軍資之饒,而彼商賈得邊市之利,豈非兩利?彼商人出身,經營邊市比我朝廷更精錙銖,想見邊市當日益興旺,日後期限一到,國家或可收回,或預收稅賦,繼續任其自營,乃至更招豪商,承包稅賦,價優者營,豈非皆在國家?”這個承包的概念,乃是回京途中高強灌輸給他的,關於西北軍糧的供應,高強已經想的越來越深入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