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夜裡,近衛輾轉不眠,開始為小磯擔心。他能控制住左翼分子嗎?他能保持獨立於陸軍嗎?也許應採取二人聯合首相制,一個是陸軍,一個是海軍,例如小磯和米內的結合。既然米內自己舉薦了小磯,倆人顯然是能相處的。
第二天上午,他與平沼男爵商討了這個問題,平昭認為這個主意很好。更重要的是宮內大臣木戶也同意。但米內不願任首相。他既然拒絕東條讓他入閣的邀請,現在卻接受顯赫得多的職務是“不恰當”的。不過,他答應出任海相。
近衛非常高興,好像米內已接受了聯合首相職務一樣。米內入閣,又有木戶和天皇強有力的支持,那也無異於聯合首相。
次日下午,小磯大將從朝鮮返回日本。事先沒有給予說明,他就立刻被帶到侍從室旁邊的候見廳。他的外號叫“朝鮮之虎”,與其說是因為他的長相——斜視的貓眼、扁平的鼻子、紫紫的嘴唇,倒不如說是因為他對朝鮮人民的殘忍。小磯喜愛酒宴,綽號“日本的禿頭冠軍”。他知道自己很可能被任命為首相,口袋裡已帶了一份要擔任內閣職務的在朝鮮的親信名單。但米內一進來就使他的希望大大縮小。他還來不及向米內發問,木戶就來領他們倆去見天皇陛下。該誰走在前面?小磯問。木戶回答說:“小磯。”但天皇對他們二人卻一視同仁。天皇說,他們二人應協力組閣,並警告他們不要與俄國對立。
米內同小磯一樣迷惑不解。拜謁完畢後,米內問木戶,究竟誰是首相。“當然是小磯。”木戶說。
小磯想,這是多麼奇怪的對話呀!他轉問米內:“你想擔任什麼職務?海相?”
“我所能擔任的只有這個職務。”米內回答後,小磯才完全放心了。
東條被迫辭職使他的“東美齡”夫人鬆了一口氣。她每天為丈夫會遭暗殺而擔心,現在至少危險算暫時過去了。說來也巧,正是在東條剛辭職的那天,7月20日,他的盟友希特勒在臘斯登堡大本營剛從炸彈爆炸中死裡逃生。特別是當她從報紙上看到希特勒挨炸後,被凱特爾攙扶著的那張狼狽十足的照片時,簡直嚇呆了。“謝天謝地,總算下台了。”她的推想是正確的。例如,高木將軍取消了他要槍殺東條的計劃。東條此時已成了純粹起諮詢作用的高貴的“重臣”。
東條下台了,但小磯內閣並不比東條好,它實際上仍是“沒有東條的東條內閣”。7月22日,小磯內閣正式宣誓就職。在皇宮舉行第一次內閣會議後,這位“朝鮮之虎”、露骨的擴張主義分子發表政策聲明,決心團結大和民族,堅決地把侵略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他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還妄想稱霸亞洲和太平洋,繼續沿著東條的道路走下去。
第四部分 “一號作戰” 第52節 菲律賓之戰(1)
東條下台後,日本的戰局並沒有絲毫好轉,特別使新首相小磯國昭慌恐不安的是菲律賓雷伊泰灣之戰,這是一場關係到日本海軍命運的決戰。早在11月8日,小磯在一篇廣播講話中,把雷伊泰灣之戰,比作1582年決定由誰來統治日本的天王山之戰,妄想一舉扭轉戰局,如今卻一敗塗地,日本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怎能不使他傷心發愁呢!
美軍占領馬里亞納主要島嶼之後,就突破了日本大本營於1943年9月規定的“絕對確保”的防禦線,根本地改變了日本的戰略態勢。此後,盟軍可以任意選擇進攻目標,甚至轟炸和進攻日本本土。這時,以對外掠奪和海上運輸為基礎的日本戰爭經濟的弱點,日益暴露無遺。戰略物資儲備已消耗殆盡,經濟實力日漸衰落,加以馬里亞納陷落後,日本海軍機動性能銳減,而盟軍艦隊和潛艇更為活躍,因此,日本海上運輸船舶的損失日甚一日。早在1943年9月,日本政府就撤銷了商工省和企劃院,設立了軍需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資源生產飛機和船舶。但即使如此,也遠遠彌補不了損失。如1942年11月底,日本擁有594萬噸商船,到1944年10月底只剩下290萬噸。
根據新的形勢,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營作出決定,要加強菲律賓、台灣、琉球群島、日本、千島群島這一帶水域的第一道防禦線,以防盟軍一旦在這防禦線上的任何地方發動進攻時,都能集中陸、海、空軍力量阻截和消滅敵人。在這條戰線上的作戰,統稱帶有決戰性質的“捷號作戰”。
根據大本營的決定,各個方面軍都作好進行決戰的準備。規定菲律賓地區為“捷一號作戰”;台灣、琉球群島為“捷二號作戰”;日本本土為“捷三號作戰”;千島、庫頁島等地為“捷四號作戰”。
8月4日,日本聯合艦隊得到大本營的指示,要在菲律賓方向作戰,在決定性的海戰中打垮敵人。為此,要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巴洛德兩機場為第一和第二航空隊準備基地。水面艦艇的兵力是:第一機動艦隊配置7艘航空母艦,第二艦隊擁有5艘戰列艦和11艘重型巡洋艦,第五艦隊有3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空軍由第四軍擔任菲律賓防務。陸軍建立第三十五軍,以保衛菲律賓群島南部,該軍屬第十四方面軍統轄。以這些兵力準備迎擊美軍的進攻。
這時,美軍在太平洋上已擁有海空軍優勢,可以任意選擇進攻目標。但由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沒有一個統一指揮的總司令,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和海軍上將尼米茲意見不一,各有主張。前者要迅速占領菲律賓,以實現他在1942年春天離開菲律賓時許下的諾言:“我還要回來!”後者認為在棉蘭老取得空軍基地之後,孤立呂宋,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這樣會縮短戰爭的進程。而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厄內斯特·金各支一派,都為自己的部下撐腰,僵持不下。最後,羅斯福總統只好親自出面協調,於1944年7月底跑到珍珠港,召集這兩位將軍開會,希望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會上,麥克阿瑟向羅斯福力陳占領菲律賓的政治和軍事意義,這位總統也表示信服。雖然這次會議沒有作出具體決定,但從以後的事實看來,尼米茲顯然是作了讓步。
第二天上午,他與平沼男爵商討了這個問題,平昭認為這個主意很好。更重要的是宮內大臣木戶也同意。但米內不願任首相。他既然拒絕東條讓他入閣的邀請,現在卻接受顯赫得多的職務是“不恰當”的。不過,他答應出任海相。
近衛非常高興,好像米內已接受了聯合首相職務一樣。米內入閣,又有木戶和天皇強有力的支持,那也無異於聯合首相。
次日下午,小磯大將從朝鮮返回日本。事先沒有給予說明,他就立刻被帶到侍從室旁邊的候見廳。他的外號叫“朝鮮之虎”,與其說是因為他的長相——斜視的貓眼、扁平的鼻子、紫紫的嘴唇,倒不如說是因為他對朝鮮人民的殘忍。小磯喜愛酒宴,綽號“日本的禿頭冠軍”。他知道自己很可能被任命為首相,口袋裡已帶了一份要擔任內閣職務的在朝鮮的親信名單。但米內一進來就使他的希望大大縮小。他還來不及向米內發問,木戶就來領他們倆去見天皇陛下。該誰走在前面?小磯問。木戶回答說:“小磯。”但天皇對他們二人卻一視同仁。天皇說,他們二人應協力組閣,並警告他們不要與俄國對立。
米內同小磯一樣迷惑不解。拜謁完畢後,米內問木戶,究竟誰是首相。“當然是小磯。”木戶說。
小磯想,這是多麼奇怪的對話呀!他轉問米內:“你想擔任什麼職務?海相?”
“我所能擔任的只有這個職務。”米內回答後,小磯才完全放心了。
東條被迫辭職使他的“東美齡”夫人鬆了一口氣。她每天為丈夫會遭暗殺而擔心,現在至少危險算暫時過去了。說來也巧,正是在東條剛辭職的那天,7月20日,他的盟友希特勒在臘斯登堡大本營剛從炸彈爆炸中死裡逃生。特別是當她從報紙上看到希特勒挨炸後,被凱特爾攙扶著的那張狼狽十足的照片時,簡直嚇呆了。“謝天謝地,總算下台了。”她的推想是正確的。例如,高木將軍取消了他要槍殺東條的計劃。東條此時已成了純粹起諮詢作用的高貴的“重臣”。
東條下台了,但小磯內閣並不比東條好,它實際上仍是“沒有東條的東條內閣”。7月22日,小磯內閣正式宣誓就職。在皇宮舉行第一次內閣會議後,這位“朝鮮之虎”、露骨的擴張主義分子發表政策聲明,決心團結大和民族,堅決地把侵略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他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還妄想稱霸亞洲和太平洋,繼續沿著東條的道路走下去。
第四部分 “一號作戰” 第52節 菲律賓之戰(1)
東條下台後,日本的戰局並沒有絲毫好轉,特別使新首相小磯國昭慌恐不安的是菲律賓雷伊泰灣之戰,這是一場關係到日本海軍命運的決戰。早在11月8日,小磯在一篇廣播講話中,把雷伊泰灣之戰,比作1582年決定由誰來統治日本的天王山之戰,妄想一舉扭轉戰局,如今卻一敗塗地,日本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怎能不使他傷心發愁呢!
美軍占領馬里亞納主要島嶼之後,就突破了日本大本營於1943年9月規定的“絕對確保”的防禦線,根本地改變了日本的戰略態勢。此後,盟軍可以任意選擇進攻目標,甚至轟炸和進攻日本本土。這時,以對外掠奪和海上運輸為基礎的日本戰爭經濟的弱點,日益暴露無遺。戰略物資儲備已消耗殆盡,經濟實力日漸衰落,加以馬里亞納陷落後,日本海軍機動性能銳減,而盟軍艦隊和潛艇更為活躍,因此,日本海上運輸船舶的損失日甚一日。早在1943年9月,日本政府就撤銷了商工省和企劃院,設立了軍需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資源生產飛機和船舶。但即使如此,也遠遠彌補不了損失。如1942年11月底,日本擁有594萬噸商船,到1944年10月底只剩下290萬噸。
根據新的形勢,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營作出決定,要加強菲律賓、台灣、琉球群島、日本、千島群島這一帶水域的第一道防禦線,以防盟軍一旦在這防禦線上的任何地方發動進攻時,都能集中陸、海、空軍力量阻截和消滅敵人。在這條戰線上的作戰,統稱帶有決戰性質的“捷號作戰”。
根據大本營的決定,各個方面軍都作好進行決戰的準備。規定菲律賓地區為“捷一號作戰”;台灣、琉球群島為“捷二號作戰”;日本本土為“捷三號作戰”;千島、庫頁島等地為“捷四號作戰”。
8月4日,日本聯合艦隊得到大本營的指示,要在菲律賓方向作戰,在決定性的海戰中打垮敵人。為此,要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巴洛德兩機場為第一和第二航空隊準備基地。水面艦艇的兵力是:第一機動艦隊配置7艘航空母艦,第二艦隊擁有5艘戰列艦和11艘重型巡洋艦,第五艦隊有3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空軍由第四軍擔任菲律賓防務。陸軍建立第三十五軍,以保衛菲律賓群島南部,該軍屬第十四方面軍統轄。以這些兵力準備迎擊美軍的進攻。
這時,美軍在太平洋上已擁有海空軍優勢,可以任意選擇進攻目標。但由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沒有一個統一指揮的總司令,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和海軍上將尼米茲意見不一,各有主張。前者要迅速占領菲律賓,以實現他在1942年春天離開菲律賓時許下的諾言:“我還要回來!”後者認為在棉蘭老取得空軍基地之後,孤立呂宋,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這樣會縮短戰爭的進程。而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厄內斯特·金各支一派,都為自己的部下撐腰,僵持不下。最後,羅斯福總統只好親自出面協調,於1944年7月底跑到珍珠港,召集這兩位將軍開會,希望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會上,麥克阿瑟向羅斯福力陳占領菲律賓的政治和軍事意義,這位總統也表示信服。雖然這次會議沒有作出具體決定,但從以後的事實看來,尼米茲顯然是作了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