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請辭職吧。”佐藤說。

  第四部分 “一號作戰” 第51節 眾矢之敵(2)

  東條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將在明天上午謁見天皇,”他說,“請你用書面形式寫下我的辭呈吧。”佐藤坐下來動筆時,他心裡清楚戰爭完了,從今以後他再也不能為他的朋友操勞國事、出謀劃策了。

  第二天,7月18日上午,東條在最後一次內閣會議上,用惱喪的語調對內閣說,由於塞班失陷,他決定辭職。他之所以躊躇這麼久,是因為日本也有“巴多格利奧”派,擔心有人會“舉著白旗投降”。接著,他又挖苦地說,日本戰敗的責任必須由“重臣”和其他迫使他辭職的人來負。他的雙肩垂下去,然後憤憤地說:“我必須要求你們全體辭職。”

  會議室的氣氛非常沉悶,猶如烏雲壓頂一樣。除了東條,沒有一個人在講話。大臣們都在低著頭,默默地寫自己的辭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剛好是在4年前的這一天,東條當上了陸相,不久又竊取了首相。如今他的“宏大的抱負”還沒有實現,就要下台了,這怎能不使他心煩意亂呢!

  大臣們都走了,東條獨自一人還在抱頭沉思。他心裡猶如怒海翻騰,思緒萬千。就是在4年前的這一天,也就是在這間會議室里,這個野心勃勃的法西斯戰犯曾經發誓要用東洋軍的刺刀,用日本人民的鮮血征服中國,征服印度支那,征服東南亞,乃至征服整個東方世界,好與他的盟友希特勒平分秋色!正是在這種野心的驅使下,他當上首相50天後,就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並接連侵占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那時的東條神氣十足,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如今丟盔卸甲,連吃敗仗,到處挨打,內外交困,矛盾重重,又怎能不使他發愁呢?!

  內閣會議結束後,東條沒有顧上回家就無精打采地把辭呈交給了木戶。木戶問他想讓誰接替他的職務。“我不想說我看中誰,”東條譏諷地回答,“我以為重臣已經選定了人選。”然後他便沿著長長的走廊向天皇的辦公室走去,最後一次以首相的身分拜謁天皇。

  7月18日下午,“重臣”們在開會物色接替東條的人選,會議是在皇宮西廳內舉行的。侍從長和樞密院長也參加了會議。一向支持東條的阿部大將提議由米內出來組閣。

  “我確實曾一度從政,”米內說,“我不妨試試再當海相,但我不能當首相。軍人受的教育是片面的,不宜擔當這個角色。政治要由政治家去搞。”他強調說。

  近衛讚賞由海軍大將米內出任首相,但是木戶反駁說:“本土防衛的強化、本土陸軍兵力以及憲兵力量之增強,迫使我們在陸軍中物色人選。”若B523和米內也默認。幾分鐘之前,米內還曾警告選擇軍人的危險性;此時,他提議由上一年晉升為元帥的現任南方軍司令的寺內壽一伯爵組閣。

  近衛是一個飽經世故的資產階級政客,鑑於連吃敗仗,人心浮動,擔心爆發革命。他說:“國民現時似乎是在向左派革命漂移。一切都朝著這個方向。打敗仗是可怕的事,但革命卻更可怕得多。打了敗仗,我們經過一定時期還能恢復,但是左派革命起來了,卻會破壞國體。”他想知道寺內元帥能否控制不同政見分子。

  “他行,”木戶說,“但他還在前線,遠離本土,請他回來很困難。我們還是另外物色人選吧。”

  米內又提名一個陸軍軍人,是梅津美治郎大將。梅津是屠殺中國人民的劊子手,是中國人民不共戴天的死敵。早在1935年7月6日,他任天津駐軍司令時,就與國民黨政府的何應欽,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出賣河北主權的《何梅協定》。如今,這位關東軍司令剛被召回,接替東條的參謀總長職務。

  “剛任新職就調走,不好。”木戶表示異議,他私下想,梅津可不是個好人選。

  近衛又提出一位海軍軍人,即在“二二六”事件中曾差一點遇害的年邁的鈴木貫太郎。“他跟我一起在樞密院工作,”院長原嘉道說,“我很了解他。他決不會接受。”平沼提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俊六,大家反應冷淡,沒有再議。

  米內又提出一名陸軍軍人小磯國昭,“這人不錯,有能力,又勇敢。他在我內閣中任職時,我很了解他。”米內介紹說。

  “他與陸軍相處得如何?”木戶問。

  “我想是不錯的。”阿部大將回答道,“他與東條不同。”

  “他是第一流的人物,篤信宗教。”平沼評論說。

  “我不反對,”若B523說,“雖然我並不了解他。”

  岡田認為,他們物色人選太倉促了,近衛同意他的意見。這樣便使爭論變得冗長而無結果。最後,他們只好讓天皇在3個陸軍軍人寺內壽一、俊六和小磯國昭中選擇一個。時鐘已指向晚上8點,他們已經爭論了4個小時,由於把責任推給天皇,使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木戶立刻啟奏天皇,建議在作出選擇前先問問陸軍寺內能否回來。答覆是東條提出的,他為梅津大將接任他的參謀總長一事剛好在宮裡。東條反對在這一緊要關頭解除寺內南方軍司令的職務。這樣便只剩下俊六和小磯國昭了,而天皇在考慮了木戶的陳述後,選中了後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