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之,這個故事很離奇,簡直是莫名其妙,既宣揚了“天命論”,又把“義氣”說成是至高無上,可以超越一切的道德準則,把人引入了重私恩、重感情、輕原則、輕立場的誤區,從宇宙觀,政治觀和倫理觀等不同角度來衡量,都是不可取的。

  □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

  關於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劉備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諸葛亮傳》)因而後人多認為,這君臣二人是“魚水”關係。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劉備對於智慧超群、有雄才大略的諸葛亮非常信任,遇有軍政大事無不請他出謀劃策,簡直是言聽計從,奉若神明。但事實究竟如何呢?古今的學者對各種史料進行了研究,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好像事實未必如此,從而提出了許多疑點。

  第一,赤壁之戰之後,劉備西進益州,並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而是帶去了法正和龐統,作為主要謀士。後期才調諸葛亮率兵入川,和劉備在成都城下會師,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

  第二,奪取漢中的戰爭,以法正為謀士,諸葛亮卻留在後方做後勤工作。

  第三,劉備非常信任關羽,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他,終於導致了慘敗的結局。如果當時劉備調關羽入川,而把諸葛亮和趙雲等留在荊州,後果可能不會如此。

  第四,關羽失荊州後,劉備大舉伐吳,也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似乎也沒有理會他的意見。在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諸葛亮感嘆地說:“如果法孝直還在(註:法正已於兩年前逝世),就能夠制約主上,不讓他東行;即或還是要東行,也必然不會慘敗的。”(《三國志·法正傳》)從諸葛亮的這番無可奈何的言論中,我們發現,劉備和法正的關係才稱得起是言聽計從,諸葛亮算了什麼!

  第五,劉備和諸葛亮在戰略思想上有分岐。諸葛亮始終堅持自己在《隆中對》中的基本戰略方針:跨有荊、益兩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好孫權、北伐曹操、復興漢室。其中維護孫劉聯盟,是最關鍵的內容。而劉備是個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缺乏明確的戰略思想,只追求割據一方,稱王稱帝,對諸葛亮的聯吳思想不太重視,這可能是他在用兵上不太信任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年~1692年)在其史學名著《讀通鑑論》中,對於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有很深刻的分析,擇要譯述如下。

  “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漢的,一定要滅曹的。不交結東吳,則要受東吳的牽制難以興起北伐之師。……而先主的心志則與此不同了。先主開始時想自強,後來則想自立為王,這種雄心不改,便與關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諸葛亮不如信任關羽,而且不如孫權之信任子瑜(諸葛亮之兄諸葛瑾)。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誼太深,而且還懷疑他與子瑜相勾結……。先主不死,吳不止,北出祁山的軍隊也不能走出來啊……”

  □ 關羽與諸葛亮的關係

  關羽與諸葛亮的關係,史書上披露甚少,只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於是劉備談出了“魚水”之論。這是關羽對諸葛亮的嫉妒,是早期的事。

  不過,像關羽那樣驕傲自負的人,估計在以後也不會太服諸葛亮的。根據上引王夫之的分析,劉備與關羽關係最鐵,信任關羽勝過諸葛亮,又懷疑諸葛亮與其在東吳做官的哥哥諸葛瑾會勾結起來,那麼,關羽在其中必然會做一些手腳,史籍雖無明文記載,卻是情理中事。小說在這方面有一些展開性的描寫,根據就在於此。

  馬超歸附劉備後,關羽對馬超有些嫉妒,所以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的才能可以和誰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護前”(驕傲護短),回信說馬超很了不起,但還不如你美髯公絕論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關羽傳》)

  又據《三國志·黃忠傳》和《費詩傳》:劉備作了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想用黃忠做後將軍,諸葛亮怕關羽“不悅”,覺得不太合適,還是劉備派費詩為使者,說服了關羽。人們讀史至此,也許要責怪諸葛亮滑頭,沒有原則性,但關羽是劉備手下的大紅人,又如此桀驁不馴,諸葛亮不和點稀泥,又有什麼辦法呢?千載之後,我們猶可以想見諸葛亮的不得已的苦衷!

  □ 義釋黃忠

  黃忠是蜀漢的名將,《三國志》把他的傳記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並列地編入一卷中,《三國演義》稱這五個人為“五虎將”。

  《三國演義》有“關雲長義釋黃漢升”的情節,說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取了零陵、桂陽、武陵三郡之後,命關羽攻取長沙郡。長沙太守韓玄命老將黃忠與關羽交戰,關羽欲用拖刀計斬之,而因為黃忠馬失前蹄,落下馬來,關羽不忍心殺他,饒了他一命。次日又戰,黃忠為了報答關羽的不殺之恩,用“百步穿楊”的箭法射了他的盔纓,而沒有傷及要害。兩個人的交戰情況都被韓玄看到,回營後欲斬黃忠,虧得大將魏延救下黃忠,殺了韓玄,二人投降了關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