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情節於史無據,為《三國演義》所虛構。根據史書,我們只知道,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帶去了諸葛亮與趙雲,卻沒有帶去關羽的記載。看來關羽和黃忠並沒有在長沙郡交過手,當然也就沒有“義釋黃忠”的事了。另據《三國志·黃忠傳》:當時黃忠鎮守攸縣(今湖南茶陵西北),劉備兵到長沙,韓玄投降,黃忠也隨著投降了,韓玄何嘗死於魏延之手?

  事隔多年之後,關羽鎮守荊州時,黃忠在定軍山斬了曹魏大將夏侯淵,聲威大震。不久劉備做了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當前部司馬費詩到荊州去宣達王命時,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拜受官職。虧得費詩義正辭嚴地進行開導,關羽才感悟而拜受(見《三國志·費詩傳》)。可見關羽很看不起黃忠,他們並沒有在戰場上互相放過一把的生死之交。

  □ 單刀赴會

  “關雲長單刀赴會”也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時期便廣為流傳,《三國志平話》和宋元戲曲都有此內容,元曲大家關漢卿有《關大王單刀赴會》一劇。這些作品都從尊蜀貶吳的立場出發,對史實作了許多改動。

  《三國演義》又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加工。說的是:劉備取得益州以後,東吳要索回荊州,雙方爭奪荊州的鬥爭激烈起來。魯肅和關羽各帶重兵,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一帶對峙,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魯肅思得一計,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邀關羽赴會,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機殺之。屆時關羽只帶親兵十餘人,由周倉槓著大刀,單刀赴會。由於關羽事先有所準備,會後才脫了險。

  從評話、宋元戲曲直到《三國演義》以至近代戲曲,都突出了關羽單刀孤膽、機智勇敢的凜然正氣,而魯肅在他的反襯之下,卻成為一個尷尬被動,窩窩囊囊的人物了。但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並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所謂“單刀”,並不是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而是赴會的將軍們(雙方各有數人)各帶一把佩刀。赴會的地點不是陸口,而是益陽。當時關羽和魯肅的軍隊在益陽(今湖南益陽市)相拒。小說的描述,就是本之於史書。

  《三國志·魯肅傳》還記載說:當魯肅在會上責備蜀漢方面不歸還荊州時,坐上有人大聲地插話辯解,被關羽叱退。這個插話的人,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子,《三國演義》上說是周倉。這當然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上面說過:周倉是一個虛擬的人物,根本就不見史書的記載。小說把這個插話的人寫成趙累,儘管也不是實錄,但歷史上確有此人。他是關羽手下的將軍,關羽敗走麥城時,他也被吳人俘獲了,後來下落不明。

  □ 呂蒙之死

  據《三國演義》所寫,關羽死後,孫權因為在荊州的勝利,設宴大會諸侯慶功,置呂蒙於上位。忽然關羽附體於呂蒙,大罵孫權和呂蒙,呂蒙當即七竅流血而暴亡。這不符合史實,實際上呂蒙之死與關羽的追魂奪命毫無關係。

  根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呂蒙在白衣渡江以前向孫權上書,自稱常常有病,要求“以治疾為名”,把自己調回建業,可見他是一個老病號了。關羽敗死不久,呂蒙也因為舊病發作醫治無效而死亡。這在時間上只是一個偶合,如果說其中有什麼因果關係的話,那是因為呂蒙在討伐關羽的過程中過於勞累了,心力交瘁引起舊病復發和轉劇而導致死亡。

  呂蒙死時42歲,如果關羽活了60歲,他小於關羽18歲。

  □ 水淹七軍

  關羽進攻襄樊不久,就發生了“水淹七軍”的事件。《三國演義》描述此事說:時值八月秋天,連日大雨不止。關羽把軍隊移於高阜處,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命人放水淹了魏將于禁的七軍,于禁投降,龐德奮戰被擒,誓不投降,引頸受刑,壯烈而死。

  總的看來,《三國演義》所述,大的輪廓尚符合史實,而情節間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綜合《三國志》各傳的記載,水淹七軍是由於漢水突然上漲所致,魏軍是遭受了自然災害,並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堰所致。當然,關羽多年鎮守荊州,熟悉江漢一帶的地理、氣候、水文等情況,在高處紮營,避免了水患,又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消滅了敵人;而于禁等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紮營於低處,又缺乏警惕性,沒有防禦天災,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從這個角度看,雙方的勝負也並非完全取決於天災,也包含著人謀的作用,也有一個軍事指揮者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但因為天災而水淹七軍和因為關羽的事先謀劃而水淹七軍,從性質上說畢竟是兩回事。對於關羽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僥倖成功;而對于于禁來說,則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

  □ 進攻襄樊

  關羽進攻襄樊,是他失敗的一個起點。但此事的真實背景,我們至今仍不清楚。主要的問題是:關羽發動這場戰爭,是他個人因頭腦發熱而冒進,還是有劉備的命令?我們遍查史書,找不到劉備發號施令的記載,也沒有諸葛亮等權威人士的表態,連一絲一毫的蛛絲馬跡也沒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