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重修和改建寺窟。位於西夏西北部的莫高窟(今甘肅敦煌縣)和 榆林窟(今甘肅安西縣),屬於西夏另一類型的寺廟建築。莫高窟建於 鳴沙山崖,其對面為著名的三危山,兩山之間的大泉河橫貫其中。榆林 窟開鑿於踏實河兩岸的陡崖峭壁之上,兩地環境幽雅,景色宜人。自公 元5世紀起便開始開鑿石窟,中經隋朝、唐朝和宋朝,已鑿石窟數千。

  西夏占領瓜、沙二州之後,即對兩地石窟進行重修和改建。如莫高窟 窟就是改建唐代洞窟。29窟也是將唐代壁畫重新改繪而成。據統計,在 莫高窟、榆林窟500多個寺窟中,可以確定為西夏洞窟的過去認為莫高 窟和榆林窟各占4座。但經1964年敦煌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同志聯合調查後,重新確定兩地屬於西夏洞窟的為88座。其中莫高窟 座,榆林窟11座。

  兩地石窟所留下的壁畫和題記,是我們研究西夏歷史、地理、生產、 ②《西夏書事》卷18。

  ③《西夏書事》卷19。

  ①《甘州府志》卷5,及卷3。

  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題記可分為西夏文題記和漢文題記兩種,其中以漢文題記最多。從 題記的內容看,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西夏僧俗人等前來朝山禮佛,誦 經念咒、燒香求福及修整寺廟的發願文字。如莫高窟285窟西夏文題記: “八人同來行願,當來山廟燒香”。第二類為供養人題榜。如榆林窟第 窟,其內室西壁上,下兩層繪有當地一貴族家庭成員的供養像,像前 各有西夏文題記,記其身份和人名。其男供養人為瓜州監軍司和沙州監 軍司官員。第三類為一般遊人題款。這些西夏文和漢文題記,真實而生 動地記述了西夏時期各階層人物前來這裡進行佛事活動的情況。是研究 西夏社會歷史、文物制度及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料。其具體內容包括西夏 紀年、國名、地名、官制、封號以及西夏姓氏(60多個),西夏語言文 字,等等。

  除了莫高窟、榆林窟之外,在酒泉的文殊山,肅北的5個廟都存在 著西夏修建的石窟。在武威縣城西南50公里有天梯山石窟。石窟內發現 一批西夏文佛經殘頁。其中有《妙法蓮華經》、《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等。在寧夏固原縣則有須彌山石窟、石窟 中有諒祚奲都年號的題記。

  輸入佛典。西夏統治者為了發展佛教,曾向北宋多次請購佛經。

  公元1030年(宋天聖八年)十二月,德明派遣使者去宋,獻馬70匹作 為工值,“乞賜佛經一藏,從之”①。公元1034年(宋景佑元年,夏廣 運二年)十二月,諒祚又派使者去宋獻馬50匹,“以求佛經一藏,詔特 賜之”②。公元1058年(宋嘉佑三年,夏奲都二年),宋仁宗通知諒詐, 他所贖求的大藏經、經帙、簽牌等,均已及時印造。“候嘉佑七年正旦 進奉人到闕,至時給付”①。公元1062年(宋嘉佑七年,夏奲都六年), 毅宗諒祚請購贖大藏經,宋仁宗應其所求,並及時命印經院印造。“候 嘉佑十一年正旦,進奉人到闕給付”②。公元1072年(宋熙寧五年,夏 天賜禮盛國慶三年)十二月夏惠宗秉常遣使貢馬,“贖大藏經,詔賜之 而還其馬”③。

  以上五次是西夏主動向宋請購,有時宋朝也主動賜予。如公元 年(宋至和二年,夏福聖承道三年)四月,“賜夏國大藏經”④。

  翻譯與校勘佛經。西夏統治者為了發展佛教,在輸入佛典的同時, 還重視組織人力,指定專人負責,有計劃地大量翻譯校勘佛經。其所指 定的負責之人,是西夏僧人中地位較高的“國師”。如景宗元昊時主持 譯經的著名國師有白法信,惠宗時的國師白智光,西夏晚期譯經的蕃漢 法定國師,等等。法師之下,還有學有專長參予譯經的僧人。西夏統治 者組織人才在首都興慶府進行大規模的翻譯佛經。用西夏文翻譯佛經, 早在景宗元昊建國伊始,就命國師白法信主持翻譯工作。他以向宋朝求 ①《長編》卷109,天聖八年十二月丁未。

  ②《長編》卷115景佑元年十二月癸酉。

  ①張鑒:《西夏紀事本末》,卷20,《諒祚淫狡》。

  ②王珪:《華陽集》卷18,《詔夏國主乞續大藏經詔》。

  ③《宋史》卷486,《夏國傳下》。

  ④《長編》卷179,至和二年四月庚子。

  賜到的兩部漢文大藏經為底本,組成一個32人的翻譯班子,全力以赴地 將其譯成西夏文。惠宗秉常期間又命白智光主持譯經。至崇宗天佑民安 元年(公元1090年)先後用半個多世紀(53年)的時間,譯成佛經 帙,820部,3579卷。傳世的西夏文佛經,絕大部分譯自漢文大藏經, 但也有少量譯自藏文、梵文。如科茲洛夫自黑城劫走的約8000種西夏文 刊本和寫本,其中約占80%的佛經,有的譯自藏文和梵文。

  自仁宗仁孝以後,除了繼續根據需要翻譯一些佛經之外,則把主要 精力放在校經之上。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源文記載: “後奉護城皇帝敕,與南北經重校”。

  這裡的護城皇帝即仁宗仁孝,“南經”指宋朝輸入的《開寶藏》。“北 經”指遼刻《契丹藏》和金刻《趙城藏》,均為漢文大藏經。以南、北 兩種藏經版本為底本來進行校勘、核正,反映了西夏最高統治者仁孝不 僅重視佛經翻譯的數量,而且越來越重視質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