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①《嘉靖寧夏新志》卷2,《寺觀》。
第一個月的朔日(初一)為“聖節”。讓官民屆時燒香禮佛,即不惜用 行政命令來強制官民崇信佛教。其他統治者如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 宗乾順、仁宗仁孝,等等,也都大力提倡佛教,帶頭信仰佛教。這對西 夏佛教的發展興盛,無疑起了加速的作用。
第三,鄰國的影響。西夏東面是宋,南面為吐蕃(西藏),西面為 回鶻(高昌),這些都是有著深厚佛教文化基礎的鄰國,西夏不能不受 它們的影響。茲以吐蕃的影響為例,如眾所知,西夏佛教分為禪宗與密 宗兩派,其中以禪宗的勢力較大。但傳入河西地區的佛教,主要是藏傳 密宗。該教派與禪宗不同,可以娶妻婚配。元人馬祖常《河西歌》云: 賀蘭山下河西地, 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 卻召瞿曇作夫婿。
這裡的“瞿曇”泛指僧人。它說明河西佛教與藏傳密宗的淵源關係。此 外,西夏佛教還深受中原佛教及高昌佛教的影響。
第四,原有的基礎。西夏佛教也同儒學一樣,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 逐步發展起來的。以河西走廊地區的佛教為例,在西夏統一之前,河西 地區長期為回鶻、吐蕃以及漢人建立的歸義軍政權所割據。這些割據政 權在其統治境內均大力提倡佛教,其中尤以歸義軍政權所控制的沙州莫 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佛教最盛。西夏統一河西走廊後,在此基礎上,進 一步調動人力和物力,大修佛窟、佛塔和佛寺,從而使這一帶的佛教文 化發揚光大。
佛教發展的概況 西夏統治者在發展佛教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建樹: 加強組織管理。西夏佛教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機構及管理制 度。西夏在其統治機構中設功德司,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據西夏文《天 盛改舊新定律令》記載,其中央機構中共設有二個功德司,即僧人功德 司和出家功德司。這二個機構在西夏五等機構中屬第二等,即“次等司”
①,說明其地位的重要。功德司設功德司正,全面負責。設功德司副使為 其輔佐,擔任功德司正和功德司副使的僧人大都為有名望的高僧。他們 是西夏僧人和佛教事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至仁宗仁孝時,在諸功德之 上,還增設有“偏袒都大提點”,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務。
同時,西夏還有一套管理寺廟僧人的職稱和制度。如《涼州重修護 國寺感通塔碑銘》記載,涼州管理護國寺感通塔的僧職有“提舉”、“僧 正”、“僧副”、“僧監”,等等。而黑水城遺址出土的西夏《雜字》 官位第十七中記僧官以下有僧正、僧副、僧判、僧錄等僧職,正好與碑 文中出現的僧職互相補充和印證。
廣建寺塔。西夏境內佛寺極為普遍。全國各地所建寺廟,幾乎比 比皆是。“近自畿甸,遠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遺址,只 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①。這說的是對佛教舊址的修葺。至 於新建佛寺雖無詳細記載,但其數量不會很少。下面就西夏境內的一些 ①《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
①《重修涼州感應塔碑銘》。
著名寺廟略加介紹: 戒台寺在興慶府,景宗元昊妃沒藏氏曾在此出家為尼,號沒藏大 師②。其具體建置時間和寺址,無從考定。
高台寺公元1047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元昊建於興慶府東 里。與高台寺同時建立的有佛塔,寺塔高數丈,貯藏宋朝所贈大藏經, 並譯為國書(西夏文)。
承天寺公元1055年(夏福聖承道三年),毅宗諒祚母后沒藏氏“役 兵民數萬,相興慶府西偏起大寺,貯經其中,賜額“承天”③。所謂“承 天”,即“承天顧命”之意。該寺建成後,皇太后、皇帝親臨聽講佛經, 從而提高了該寺的地位,擴大了佛教的影響。
感應塔與護國寺,公元1093年(夏天佑民安三年),乾順鑑於涼州 感應塔與護國寺年久失修,徵調了大量人力物力,重修涼州感應塔寺廟。
第二年完工,乾順下令剃度僧侶,賞賜錢物,作大法會,並樹碑以資紀 念。該碑記載了西夏統治者對佛教崇奉的盛況。所立感應塔碑文是西夏 字和漢字同時並列的刻石。
臥佛寺公元1102年(夏貞觀二年),乾順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 福,在甘州修建臥佛寺。“宏仁寺,城西南隅,俗名大寺,一名睡佛寺。
西夏永安元年建”。臥佛寺由党項僧嵬名思能建議,崇宗乾順所修。“李 乾順之時,有沙門族姓嵬咩,法名思能,早從燕丹國師,妙領真乘,深 造■奧,闔境貴賤耆老,願信無間,號之為國師”①。嵬咩,即嵬名,為 党項皇室族姓。其所以名曰臥佛寺,與當地僧人法淨在甘浚山下挖出古 臥佛像3尊,獻給乾順有著直接的關係。
此外,西夏在黑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還興建了眾多寺廟和佛塔。
黑城,位於河西走廊北部,是西夏西北部的軍事重鎮。它給我們留下了 許多有關佛教的遺址遺物。在黑城內外,不僅倖存佛塔寺廟遺址20餘座, 而且還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漢文佛經、佛像。西夏文木雕經板等等。說 明該地既是僧人念經、老百姓燒香禮佛之處,也是刻印佛經之地,從而 證實了黑城佛教的興盛。
第一個月的朔日(初一)為“聖節”。讓官民屆時燒香禮佛,即不惜用 行政命令來強制官民崇信佛教。其他統治者如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 宗乾順、仁宗仁孝,等等,也都大力提倡佛教,帶頭信仰佛教。這對西 夏佛教的發展興盛,無疑起了加速的作用。
第三,鄰國的影響。西夏東面是宋,南面為吐蕃(西藏),西面為 回鶻(高昌),這些都是有著深厚佛教文化基礎的鄰國,西夏不能不受 它們的影響。茲以吐蕃的影響為例,如眾所知,西夏佛教分為禪宗與密 宗兩派,其中以禪宗的勢力較大。但傳入河西地區的佛教,主要是藏傳 密宗。該教派與禪宗不同,可以娶妻婚配。元人馬祖常《河西歌》云: 賀蘭山下河西地, 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 卻召瞿曇作夫婿。
這裡的“瞿曇”泛指僧人。它說明河西佛教與藏傳密宗的淵源關係。此 外,西夏佛教還深受中原佛教及高昌佛教的影響。
第四,原有的基礎。西夏佛教也同儒學一樣,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 逐步發展起來的。以河西走廊地區的佛教為例,在西夏統一之前,河西 地區長期為回鶻、吐蕃以及漢人建立的歸義軍政權所割據。這些割據政 權在其統治境內均大力提倡佛教,其中尤以歸義軍政權所控制的沙州莫 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佛教最盛。西夏統一河西走廊後,在此基礎上,進 一步調動人力和物力,大修佛窟、佛塔和佛寺,從而使這一帶的佛教文 化發揚光大。
佛教發展的概況 西夏統治者在發展佛教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建樹: 加強組織管理。西夏佛教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機構及管理制 度。西夏在其統治機構中設功德司,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據西夏文《天 盛改舊新定律令》記載,其中央機構中共設有二個功德司,即僧人功德 司和出家功德司。這二個機構在西夏五等機構中屬第二等,即“次等司”
①,說明其地位的重要。功德司設功德司正,全面負責。設功德司副使為 其輔佐,擔任功德司正和功德司副使的僧人大都為有名望的高僧。他們 是西夏僧人和佛教事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至仁宗仁孝時,在諸功德之 上,還增設有“偏袒都大提點”,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務。
同時,西夏還有一套管理寺廟僧人的職稱和制度。如《涼州重修護 國寺感通塔碑銘》記載,涼州管理護國寺感通塔的僧職有“提舉”、“僧 正”、“僧副”、“僧監”,等等。而黑水城遺址出土的西夏《雜字》 官位第十七中記僧官以下有僧正、僧副、僧判、僧錄等僧職,正好與碑 文中出現的僧職互相補充和印證。
廣建寺塔。西夏境內佛寺極為普遍。全國各地所建寺廟,幾乎比 比皆是。“近自畿甸,遠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遺址,只 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①。這說的是對佛教舊址的修葺。至 於新建佛寺雖無詳細記載,但其數量不會很少。下面就西夏境內的一些 ①《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
①《重修涼州感應塔碑銘》。
著名寺廟略加介紹: 戒台寺在興慶府,景宗元昊妃沒藏氏曾在此出家為尼,號沒藏大 師②。其具體建置時間和寺址,無從考定。
高台寺公元1047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元昊建於興慶府東 里。與高台寺同時建立的有佛塔,寺塔高數丈,貯藏宋朝所贈大藏經, 並譯為國書(西夏文)。
承天寺公元1055年(夏福聖承道三年),毅宗諒祚母后沒藏氏“役 兵民數萬,相興慶府西偏起大寺,貯經其中,賜額“承天”③。所謂“承 天”,即“承天顧命”之意。該寺建成後,皇太后、皇帝親臨聽講佛經, 從而提高了該寺的地位,擴大了佛教的影響。
感應塔與護國寺,公元1093年(夏天佑民安三年),乾順鑑於涼州 感應塔與護國寺年久失修,徵調了大量人力物力,重修涼州感應塔寺廟。
第二年完工,乾順下令剃度僧侶,賞賜錢物,作大法會,並樹碑以資紀 念。該碑記載了西夏統治者對佛教崇奉的盛況。所立感應塔碑文是西夏 字和漢字同時並列的刻石。
臥佛寺公元1102年(夏貞觀二年),乾順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 福,在甘州修建臥佛寺。“宏仁寺,城西南隅,俗名大寺,一名睡佛寺。
西夏永安元年建”。臥佛寺由党項僧嵬名思能建議,崇宗乾順所修。“李 乾順之時,有沙門族姓嵬咩,法名思能,早從燕丹國師,妙領真乘,深 造■奧,闔境貴賤耆老,願信無間,號之為國師”①。嵬咩,即嵬名,為 党項皇室族姓。其所以名曰臥佛寺,與當地僧人法淨在甘浚山下挖出古 臥佛像3尊,獻給乾順有著直接的關係。
此外,西夏在黑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還興建了眾多寺廟和佛塔。
黑城,位於河西走廊北部,是西夏西北部的軍事重鎮。它給我們留下了 許多有關佛教的遺址遺物。在黑城內外,不僅倖存佛塔寺廟遺址20餘座, 而且還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漢文佛經、佛像。西夏文木雕經板等等。說 明該地既是僧人念經、老百姓燒香禮佛之處,也是刻印佛經之地,從而 證實了黑城佛教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