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大量的佛經經過翻譯、校刊、刻印成西夏文佛經之後,廣為散布。
一方面為西夏佛教的傳播提供了物質條件;另方面促使了西夏造紙業的 發展。如黑城刻印佛經用的就是當地造紙廠造的紙。
延請高僧弘揚佛法。公元1159年(夏天盛十一年),仁孝派遣使 者到西藏,延請迦瑪迦舉系教派始祖松欽巴。松欽巴因故未來,但派其 大弟子格西藏瑣布,帶佛經、佛像隨使者到西夏傳教,仁孝奉其為上師, 並組織力量翻譯他所帶來的佛經。
此外,還延請了一些回鶻僧到西夏講經說法。如首都興慶府的承天 寺就延請回鶻僧講經說法,演繹經文,“沒藏氏與諒祚時臨聽焉”① 由於西夏統治者帶頭崇奉佛教,修建佛寺,改建和重建石窟,購置 佛典,翻譯佛經,延請高僧前來宣傳佛法,在他們的大力倡導下,老百 姓信仰佛教,從事諸如作佛法、蓋寺舍、燒香禮佛、誦經等各種佛事活 動,也就日益廣泛普遍起來。
佛教對西夏的作用與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鴉片煙。佛教在西夏的廣為傳 播,它對統治階級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使西夏廣大勞苦大眾看不清統 治階級剝削、壓迫的反動本質,它要求勞動人民忍受各種苦難,多多行 善。要求他們深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從而掩蓋 社會矛盾,引導人民脫離現實鬥爭。在西夏統治近200年漫長的時期里, 以党項為主體的各族,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很尖銳的情況下,之所 以很少發生較大規模的人民起義,其原因固然很多(諸如西夏統治者善 於籠絡各族上層,經常注意調整民族政策,調整生產關係,以及文獻記 載不全,等等),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與西夏統治者充分利用佛教 去麻痹老百姓的思想、限制遏制人民的反抗情緒,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發展佛教的過程中,西夏統治者延請回鶻和吐蕃高僧到西夏講經 說法,翻譯佛教經典,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西夏同新疆、西藏之間的文化 交流,對於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提高和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同時,西夏佛教的發展,對西夏藝術的進步,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如眾所知,佛教的發展,需要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書 ①《西夏書事》卷19。
法、建築等等)進行廣泛的宣傳。而各種藝術形式在宣揚、服務於佛教 的過程中,同時豐富、發展了自己。由於西夏統治者和虔誠的佛教信仰 者,對佛教藝術的高度重視和提倡,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從而使西夏佛教藝術創作不僅數量多,而且不乏精品,促使西夏藝術發 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三、其他宗教 西夏統治者除了大力提倡佛教外,對其他宗教也採取兼容的政策。
據有關文獻記載,在西夏境內曾流傳過道教。《文海》解釋“仙”字為 “山中求道者”,“山中求長壽者”。史稱: “寧明,喜方術,從道士路修篁學辟穀,氣忤而死”①。
這裡所謂“辟穀”,即不食五穀而食藥物以求成仙。寧明為元昊太子, 太子帶頭信仰道教,說明道教在西夏有相當的影響。公元1081年,宋朝 五路伐夏,當宋軍逼近靈州,夏人紛紛逃難,“靈州城中惟僧道數百人”
②。這裡僧道相提並論,說明靈州一帶道教勢力與佛教不相上下。此外, 黑水城的出土文物,諸如《易經》殘本,晉人郭象所注《莊子》殘本, 宋人呂惠卿所著《呂觀文進莊子外篇義》,《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 經》,以及有人頭像圖解的骨相圖,等等,都足以說明西夏道教在理論 上的根底及其在西夏宗教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
至於黑水城南城外,發現有一座伊斯蘭教寺廟,雖然難以確定究竟 是西夏還是元朝遺物,但即使是元朝遺物,也很難排除它受過西夏伊斯 蘭教影響的可能性。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記載著唐古忒省(即敦煌)
“人民信奉佛教。居民大部分是土庫曼族,少部分聶斯脫利派基督教徒 和回教徒”③。甘州城人民大多數信奉佛教,也有一部分基督教徒和回教 徒。“基督教在該城建築了三座宏偉壯麗的教堂,而佛教徒根據全省信 徒的需要,建築了更多的廟宇庵堂”④。這說明西夏末和元初,在沙州和 甘州一帶,與佛教並存的還有景教和伊斯蘭教,儘管它的勢力遠遠不及 佛教勢力之大。
第四節西夏文字 一、西夏文字的創製 關於西夏文字的創製時間以及由誰創造的,因有關文獻記載相互抵 牾而產生歧異。一種意見認為創自李德明時期。如《遼史·西夏紀》云: “曉佛書,通法律,嘗觀太乙金鑒訣,野戰歌,制蕃書十二卷, 又制字若符篆”。
這裡的所謂“蕃書”,當指西夏文。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元昊時期創製。
《宋史·夏國傳》云: ①《長編》卷162,慶曆八年正月辛未。
②《長編》卷318,元豐四年十月庚午。
③陳開俊等合譯:《馬可·波羅遊記》第40章,《唐古忒省》,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④陳開俊等合譯:《馬可·波羅遊記》第44章,《甘州城,偶像的特徵》。
一方面為西夏佛教的傳播提供了物質條件;另方面促使了西夏造紙業的 發展。如黑城刻印佛經用的就是當地造紙廠造的紙。
延請高僧弘揚佛法。公元1159年(夏天盛十一年),仁孝派遣使 者到西藏,延請迦瑪迦舉系教派始祖松欽巴。松欽巴因故未來,但派其 大弟子格西藏瑣布,帶佛經、佛像隨使者到西夏傳教,仁孝奉其為上師, 並組織力量翻譯他所帶來的佛經。
此外,還延請了一些回鶻僧到西夏講經說法。如首都興慶府的承天 寺就延請回鶻僧講經說法,演繹經文,“沒藏氏與諒祚時臨聽焉”① 由於西夏統治者帶頭崇奉佛教,修建佛寺,改建和重建石窟,購置 佛典,翻譯佛經,延請高僧前來宣傳佛法,在他們的大力倡導下,老百 姓信仰佛教,從事諸如作佛法、蓋寺舍、燒香禮佛、誦經等各種佛事活 動,也就日益廣泛普遍起來。
佛教對西夏的作用與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鴉片煙。佛教在西夏的廣為傳 播,它對統治階級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使西夏廣大勞苦大眾看不清統 治階級剝削、壓迫的反動本質,它要求勞動人民忍受各種苦難,多多行 善。要求他們深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從而掩蓋 社會矛盾,引導人民脫離現實鬥爭。在西夏統治近200年漫長的時期里, 以党項為主體的各族,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很尖銳的情況下,之所 以很少發生較大規模的人民起義,其原因固然很多(諸如西夏統治者善 於籠絡各族上層,經常注意調整民族政策,調整生產關係,以及文獻記 載不全,等等),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與西夏統治者充分利用佛教 去麻痹老百姓的思想、限制遏制人民的反抗情緒,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發展佛教的過程中,西夏統治者延請回鶻和吐蕃高僧到西夏講經 說法,翻譯佛教經典,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西夏同新疆、西藏之間的文化 交流,對於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提高和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同時,西夏佛教的發展,對西夏藝術的進步,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如眾所知,佛教的發展,需要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書 ①《西夏書事》卷19。
法、建築等等)進行廣泛的宣傳。而各種藝術形式在宣揚、服務於佛教 的過程中,同時豐富、發展了自己。由於西夏統治者和虔誠的佛教信仰 者,對佛教藝術的高度重視和提倡,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從而使西夏佛教藝術創作不僅數量多,而且不乏精品,促使西夏藝術發 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三、其他宗教 西夏統治者除了大力提倡佛教外,對其他宗教也採取兼容的政策。
據有關文獻記載,在西夏境內曾流傳過道教。《文海》解釋“仙”字為 “山中求道者”,“山中求長壽者”。史稱: “寧明,喜方術,從道士路修篁學辟穀,氣忤而死”①。
這裡所謂“辟穀”,即不食五穀而食藥物以求成仙。寧明為元昊太子, 太子帶頭信仰道教,說明道教在西夏有相當的影響。公元1081年,宋朝 五路伐夏,當宋軍逼近靈州,夏人紛紛逃難,“靈州城中惟僧道數百人”
②。這裡僧道相提並論,說明靈州一帶道教勢力與佛教不相上下。此外, 黑水城的出土文物,諸如《易經》殘本,晉人郭象所注《莊子》殘本, 宋人呂惠卿所著《呂觀文進莊子外篇義》,《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 經》,以及有人頭像圖解的骨相圖,等等,都足以說明西夏道教在理論 上的根底及其在西夏宗教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
至於黑水城南城外,發現有一座伊斯蘭教寺廟,雖然難以確定究竟 是西夏還是元朝遺物,但即使是元朝遺物,也很難排除它受過西夏伊斯 蘭教影響的可能性。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記載著唐古忒省(即敦煌)
“人民信奉佛教。居民大部分是土庫曼族,少部分聶斯脫利派基督教徒 和回教徒”③。甘州城人民大多數信奉佛教,也有一部分基督教徒和回教 徒。“基督教在該城建築了三座宏偉壯麗的教堂,而佛教徒根據全省信 徒的需要,建築了更多的廟宇庵堂”④。這說明西夏末和元初,在沙州和 甘州一帶,與佛教並存的還有景教和伊斯蘭教,儘管它的勢力遠遠不及 佛教勢力之大。
第四節西夏文字 一、西夏文字的創製 關於西夏文字的創製時間以及由誰創造的,因有關文獻記載相互抵 牾而產生歧異。一種意見認為創自李德明時期。如《遼史·西夏紀》云: “曉佛書,通法律,嘗觀太乙金鑒訣,野戰歌,制蕃書十二卷, 又制字若符篆”。
這裡的所謂“蕃書”,當指西夏文。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元昊時期創製。
《宋史·夏國傳》云: ①《長編》卷162,慶曆八年正月辛未。
②《長編》卷318,元豐四年十月庚午。
③陳開俊等合譯:《馬可·波羅遊記》第40章,《唐古忒省》,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④陳開俊等合譯:《馬可·波羅遊記》第44章,《甘州城,偶像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