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它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一次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符合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具有愛國救亡的積極意義。它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義和團運動
公元1898年,以救亡圖存為宗旨的戊戌變法運動悲壯地失敗以後,中華民族危機繼續加深。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風惡浪面前,廣大下層民眾出自樸素的愛國情感,掀起了一場反帝排外的風潮,這就是義和團運動。
第54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4)
公元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並強行把山東劃為它的勢力範圍。這時,外國傳教士也紛紛進入山東各地,修建大小教堂1000多個。許多地主豪紳,倚仗教會勢力,不顧百姓死活,大肆搜刮財物,激起民眾義憤,義和拳就在這種情況下興起了。
山東各地的義和拳,多次與外國教會發生衝突,引起官府恐慌。山東巡撫張汶海上書朝廷,要求採取安撫、收編政策,把義和拳收編,朝廷沒有理睬。後來任用毓賢為山東巡撫,毓賢曾任曹州知府時,一年內屠殺大刀會2000多人。然而,面對義和拳強大的勢力,毓賢也沒有辦法。這時,慈禧太后要各省辦理保甲團練。毓賢貼出告示,將義和拳改稱義和團,這樣一來,義和團迅速發展起來,他們打出“扶清滅洋”或“保清滅洋”的旗幟。
外國列強十分恐慌,他們派兵燒毀村莊、濫殺百姓,企圖鎮壓義和團。還要求清政府下令取締義和團。清政府迫於壓力,調袁世凱接任山東巡撫。袁世凱一上任,立即發布了《禁示義和拳匪告示》,規定:凡是練拳,或贊成義和拳的,一律殺頭。並對山東地區的義和團進行圍剿,消滅了10多支義和團。
義和團運動不僅沒有被鎮壓下去,反而勢力越來越強大。公元1900年春天,北京城也有了義和團。義和團頭扎紅巾,公元1900年6月,義和團總數有20多萬人。
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西方列強見清政府鎮壓無效後,英、德、美、法等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清朝廷限期剿除義和團,於是慈禧太后一面要清軍暫時不要剿滅義和團,怕惹起事端;一面又秘密地把董福祥的武衛後軍調進北京,命令曹福祥把北京城裡的義和團全殺光。
6月10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奧組成的八國聯軍2000多人,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大沽口經天津向北京進犯。自13~18日義和團在廊坊、楊村痛擊聯軍(摘自《中國近代史詞典》)。
6月17日,八國聯軍正式挑起大舉入侵中國的戰爭,他們首先攻占了大沽口炮台,大沽口失守後,義和團和清軍開始了天津保衛戰,在老龍頭火車站、紫竹林租界地等處與聯軍展開浴血奮戰。7月14日,天津失陷。
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倉皇向西安逃跑,途中她命令李鴻章向聯軍乞和。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瘋狂地燒、殺、搶、掠,世界著名的圓明園被他們搶劫一空並焚毀,無辜的群眾被大規模屠殺。西方列強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帝國主義列強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實際本息折合為九億八千多萬兩),在北京設立使館區,拆毀大沽炮台,外國軍隊進駐北京等。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在八國聯軍的鎮壓下失敗了。義和團運動是一次自發的反帝愛國的群眾運動,它雖然存有籠統排外和宗教迷信等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中國的民氣,打亂了列強各國瓜分中國的計劃,其歷史功績不容否定。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次年初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並開始開展反清武裝鬥爭。隨後,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利用書刊大力宣傳愛國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廣泛傳播。1905年8月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公舉孫中山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積極進行革命宣傳,就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與改良派展開論戰,劃清革命與改良的思想界限,民主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同盟會成立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奪取思想陣地的領導權,為推翻清朝做輿論準備。與此同時,革命派組織和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由於群眾基礎薄弱,這些起義都相繼失敗了,但它有力地衝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鬥志,鼓舞了更多的志士仁人投身於反清鬥爭。
第55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5)
1904年,武漢成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成立了日知會、文學社和共進會等革命團體。革命黨人在武漢長期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大批青年學生、群眾加入革命隊伍。革命黨人深入新軍中進行宣傳,把反革命武裝變為革命武裝。1911年9月,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武昌召開聯席會議,成立起義臨時總指揮部,推舉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並制定了起義計劃,預定在中秋節起義。
義和團運動
公元1898年,以救亡圖存為宗旨的戊戌變法運動悲壯地失敗以後,中華民族危機繼續加深。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風惡浪面前,廣大下層民眾出自樸素的愛國情感,掀起了一場反帝排外的風潮,這就是義和團運動。
第54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4)
公元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並強行把山東劃為它的勢力範圍。這時,外國傳教士也紛紛進入山東各地,修建大小教堂1000多個。許多地主豪紳,倚仗教會勢力,不顧百姓死活,大肆搜刮財物,激起民眾義憤,義和拳就在這種情況下興起了。
山東各地的義和拳,多次與外國教會發生衝突,引起官府恐慌。山東巡撫張汶海上書朝廷,要求採取安撫、收編政策,把義和拳收編,朝廷沒有理睬。後來任用毓賢為山東巡撫,毓賢曾任曹州知府時,一年內屠殺大刀會2000多人。然而,面對義和拳強大的勢力,毓賢也沒有辦法。這時,慈禧太后要各省辦理保甲團練。毓賢貼出告示,將義和拳改稱義和團,這樣一來,義和團迅速發展起來,他們打出“扶清滅洋”或“保清滅洋”的旗幟。
外國列強十分恐慌,他們派兵燒毀村莊、濫殺百姓,企圖鎮壓義和團。還要求清政府下令取締義和團。清政府迫於壓力,調袁世凱接任山東巡撫。袁世凱一上任,立即發布了《禁示義和拳匪告示》,規定:凡是練拳,或贊成義和拳的,一律殺頭。並對山東地區的義和團進行圍剿,消滅了10多支義和團。
義和團運動不僅沒有被鎮壓下去,反而勢力越來越強大。公元1900年春天,北京城也有了義和團。義和團頭扎紅巾,公元1900年6月,義和團總數有20多萬人。
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西方列強見清政府鎮壓無效後,英、德、美、法等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清朝廷限期剿除義和團,於是慈禧太后一面要清軍暫時不要剿滅義和團,怕惹起事端;一面又秘密地把董福祥的武衛後軍調進北京,命令曹福祥把北京城裡的義和團全殺光。
6月10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奧組成的八國聯軍2000多人,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大沽口經天津向北京進犯。自13~18日義和團在廊坊、楊村痛擊聯軍(摘自《中國近代史詞典》)。
6月17日,八國聯軍正式挑起大舉入侵中國的戰爭,他們首先攻占了大沽口炮台,大沽口失守後,義和團和清軍開始了天津保衛戰,在老龍頭火車站、紫竹林租界地等處與聯軍展開浴血奮戰。7月14日,天津失陷。
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倉皇向西安逃跑,途中她命令李鴻章向聯軍乞和。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瘋狂地燒、殺、搶、掠,世界著名的圓明園被他們搶劫一空並焚毀,無辜的群眾被大規模屠殺。西方列強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帝國主義列強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實際本息折合為九億八千多萬兩),在北京設立使館區,拆毀大沽炮台,外國軍隊進駐北京等。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在八國聯軍的鎮壓下失敗了。義和團運動是一次自發的反帝愛國的群眾運動,它雖然存有籠統排外和宗教迷信等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中國的民氣,打亂了列強各國瓜分中國的計劃,其歷史功績不容否定。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次年初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並開始開展反清武裝鬥爭。隨後,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利用書刊大力宣傳愛國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廣泛傳播。1905年8月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公舉孫中山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積極進行革命宣傳,就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與改良派展開論戰,劃清革命與改良的思想界限,民主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同盟會成立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奪取思想陣地的領導權,為推翻清朝做輿論準備。與此同時,革命派組織和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由於群眾基礎薄弱,這些起義都相繼失敗了,但它有力地衝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鬥志,鼓舞了更多的志士仁人投身於反清鬥爭。
第55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5)
1904年,武漢成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成立了日知會、文學社和共進會等革命團體。革命黨人在武漢長期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大批青年學生、群眾加入革命隊伍。革命黨人深入新軍中進行宣傳,把反革命武裝變為革命武裝。1911年9月,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武昌召開聯席會議,成立起義臨時總指揮部,推舉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並制定了起義計劃,預定在中秋節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