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起義前夕,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趕製炸彈時不慎爆炸受傷,革命機關遭到破壞,革命的旗幟、文告及黨人名冊全被搜走,起義計劃暴露。起義總指揮部及其他機關也被破壞,起義領導人大批被捕或逃亡。革命黨人和新軍中的革命士兵見事態緊急,決定自行秘密聯絡,發動武裝起義。
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和廣大士兵在熊秉坤率領下,首先發難,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武昌起義勝利後,由於同盟會主要領導人孫中山、黃興等均不在武漢,革命黨人便推舉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湖北軍政府成立後,宣布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大清年號。同時,號召各地發動起義,共同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制。
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覆滅,標誌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和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封建主義的壓力下,1912年4月孫中山被迫解職,袁世凱竊奪革命果實,臨時政府北遷,辛亥革命失敗。
新文化運動
20世紀初的中國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後國內新政治新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辛亥革命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致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有了較大的發展。從1911年到1913年全國共成立了實業團體72個,幾乎遍及各個省區,民族工商業的從業人數迅速增加。成立於1914年的中華全國工商會聯合會,到1918年擁有會員16.2萬多人;華僑商會的會員也有2.1萬多人。
袁世凱在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後,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公開下令祭天祀孔、尊孔讀經。在社會上,孔教會等各種組織紛紛出現,他們主張定孔教為國教,公開宣揚鬼神迷信。為了捍衛共和、反對倒退,中國思想文化界發動了一場旨在救國救民的新文化運動。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辛亥革命後,陳獨秀參加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聘請,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此後,他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介紹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文化,猛烈地抨擊中國的封建思想文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旗手,被稱為“思想界的明星”。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民主和科學,它的主要內容有:
首先,宣傳民主和科學。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創刊號上,鮮明地提出了“人權”和“科學”的口號。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反對君主專制和軍閥獨裁。提倡科學就是提倡自然科學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反對蒙昧主義和封建迷信。陳獨秀抨擊君主專制的腐敗,指出中國必須拋棄延續數千年的專制的個人政治,實行自由自治的國民政治。
其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他們針對尊孔復古逆流,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家學說,高舉“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陳獨秀認為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是阻礙中國人民覺醒的最大敵人。倡導者們還以進化論闡明,孔子學說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它與民權、平等的民主共和思想是背道而馳的。與此同時,他們大力提倡資產階級的新道德,強調個性解放。
第56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6)
第三,提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開展了一場文學革命。胡適提出文學改良的口號,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要求從形式到內容對文學進行改革。白話文寫作由此成為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運動。
這次新文化運動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和運動倡導者思想的局限,給運動帶來嚴重的缺點。但這並不妨礙它的偉大歷史功績。它沉重地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之久、享有絕對權威的封建思想文化,破除了傳統的封建教條對人民的束縛,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初步介紹了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思潮和自然科學知識,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並為中國迅速接受十月革命影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準備了條件。
五四運動
辛亥革命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新的社會力量的興起,以及初期的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做了物質思想準備。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緊,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所造成的民族危機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基本原因。十月革命的影響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重要事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導火線。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協約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1919年初,英、美等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曾正式對德、奧宣戰,作為戰勝國之一,也派代表團出席了會議。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提出了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等七項要求和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但是會議在英、美、法等國操縱下,根本無視中國的正當要求,並在和約中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交給日本。當時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準備在和約上簽字。
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和廣大士兵在熊秉坤率領下,首先發難,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武昌起義勝利後,由於同盟會主要領導人孫中山、黃興等均不在武漢,革命黨人便推舉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湖北軍政府成立後,宣布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大清年號。同時,號召各地發動起義,共同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制。
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覆滅,標誌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和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封建主義的壓力下,1912年4月孫中山被迫解職,袁世凱竊奪革命果實,臨時政府北遷,辛亥革命失敗。
新文化運動
20世紀初的中國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後國內新政治新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辛亥革命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致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有了較大的發展。從1911年到1913年全國共成立了實業團體72個,幾乎遍及各個省區,民族工商業的從業人數迅速增加。成立於1914年的中華全國工商會聯合會,到1918年擁有會員16.2萬多人;華僑商會的會員也有2.1萬多人。
袁世凱在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後,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公開下令祭天祀孔、尊孔讀經。在社會上,孔教會等各種組織紛紛出現,他們主張定孔教為國教,公開宣揚鬼神迷信。為了捍衛共和、反對倒退,中國思想文化界發動了一場旨在救國救民的新文化運動。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辛亥革命後,陳獨秀參加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聘請,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此後,他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介紹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文化,猛烈地抨擊中國的封建思想文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旗手,被稱為“思想界的明星”。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民主和科學,它的主要內容有:
首先,宣傳民主和科學。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創刊號上,鮮明地提出了“人權”和“科學”的口號。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反對君主專制和軍閥獨裁。提倡科學就是提倡自然科學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反對蒙昧主義和封建迷信。陳獨秀抨擊君主專制的腐敗,指出中國必須拋棄延續數千年的專制的個人政治,實行自由自治的國民政治。
其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他們針對尊孔復古逆流,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家學說,高舉“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陳獨秀認為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是阻礙中國人民覺醒的最大敵人。倡導者們還以進化論闡明,孔子學說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它與民權、平等的民主共和思想是背道而馳的。與此同時,他們大力提倡資產階級的新道德,強調個性解放。
第56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6)
第三,提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開展了一場文學革命。胡適提出文學改良的口號,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要求從形式到內容對文學進行改革。白話文寫作由此成為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運動。
這次新文化運動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和運動倡導者思想的局限,給運動帶來嚴重的缺點。但這並不妨礙它的偉大歷史功績。它沉重地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之久、享有絕對權威的封建思想文化,破除了傳統的封建教條對人民的束縛,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初步介紹了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思潮和自然科學知識,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並為中國迅速接受十月革命影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準備了條件。
五四運動
辛亥革命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新的社會力量的興起,以及初期的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做了物質思想準備。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緊,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所造成的民族危機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基本原因。十月革命的影響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重要事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導火線。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協約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1919年初,英、美等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曾正式對德、奧宣戰,作為戰勝國之一,也派代表團出席了會議。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提出了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等七項要求和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但是會議在英、美、法等國操縱下,根本無視中國的正當要求,並在和約中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交給日本。當時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準備在和約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