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9月16日,清政府派北洋艦隊護送陸軍增援朝鮮。17日返回途中,在黃海海面遭遇日本聯合艦隊,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黃海之戰後,李鴻章嚇壞了,他命令北洋海軍艦隊躲避在威海港內,不准出海迎戰,從而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權。
10月下旬,日本侵略軍渡過鴨綠江,侵入中國領土,占領了東北大部分城鎮。第二年1月,日本又從國內調集軍隊,進攻威海衛。面對日軍的攻勢,負責山東防務的巡撫李秉衡,防備不足,威海衛南北兩岸的炮台被日軍占領。這時,停泊在威海港內的北洋艦隊也處在被日軍南北夾攻的困境中。在這樣危急的形勢下,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和右翼總兵劉步蟾,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開始了艱苦的劉公島防禦戰。
李鴻章不但不允許出擊,還斥責道:“你們好好地呆在威海衛,如果敢違命出戰,就治你們的罪!”就這樣,使北洋艦隊陷入日軍的圍困之中。丁汝昌不顧個人安危,親自率領官兵炸毀被日軍占領的炮台多處,先後擊退日軍的多次正面進攻。
日本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見正面強攻沒有效果。2月4日晚上,日軍一艘魚雷艇趁著夜色黑暗,將威海南口攔壩切斷一個缺口,進港偷襲北洋軍艦。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被魚雷擊中。第二天晚上,日軍又偷襲了“來遠”、“威遠”號軍艦。
北洋艦隊連續遭受日軍襲軍,損失幾艘軍艦,力量大大削弱。伊東佑亨見時機成熟,便向威海衛守軍和北洋艦隊發起總攻。
2月7日,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2月10日,“定遠”號軍艦上的彈藥全部用光了。劉步蟾為了不讓軍艦落入日軍手裡,忍痛炸沉“定遠”號,然後自殺身亡。
11日,丁汝昌派去求援的水手回來報告,說李秉衡由煙臺撤往萊州,陸軍援兵已無指望。丁汝昌召集各艦管帶和外國顧問開會,提出拼死突圍。但遭到外國顧問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炳等人的反對。他又下令炸毀“鎮遠”號等軍艦,以免落入日軍手裡,也遭到他們的拒絕。牛昶炳不但不執行丁汝昌的軍令,還勾結外國顧問,威逼丁汝昌向日軍投降。
丁汝昌見局面到了這種地步,悲痛萬分。他不願意屈辱投降,苟且偷生,便服毒自殺了。
第53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3)
第二天,喪心病狂的民族敗類牛昶炳和美國顧問浩威,盜用丁汝昌的名義,向日軍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投降,將殘餘的10艘艦艇、大批武器拱手送給日軍。
至此,李鴻章耗費巨資,苦心經營16年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義和團運動
甲午戰爭之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機也進一步加深。由於允許外國資本在華自由開辦工廠,清政府不得不放鬆了對商辦企業的限制,一部分商人官僚紛紛投資於新式企業,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一定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逐漸成長起來,要求參與政權以保護自己的權益,並渴望通過獨立發展資本主義以救亡圖存。這樣,資
產階級改良運動迅速形成高潮,並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場要求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
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是康有為。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薰陶,1888年他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康有為第一次上書皇帝,他的奏摺因頑固派的壓制而未能送交皇上。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聚眾講學,引導學生關心天下大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後來,他發表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宣傳自己破舊立新的改革思想。康有為又多次上書光緒帝,其中第二次上書(即“公車上書”)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維新思想也隨之傳播。康有為領導維新派創辦了強學會等多個團體和《萬國公報》等多種刊物,並與封建頑固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維新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
中日甲午戰爭後,在德國強占膠州灣的消息傳出後不久,康有為第五次赴京上書光緒帝,提出變法自救的強烈主張。這份上書亦被阻,1898年初,光緒帝知道了上書內容,想召見康有為,但被恭親王奕■
所阻,光緒只好指派翁同龢、李鴻章等五大臣接見康有為。後康有為第六次上書光緒帝,即著名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光緒帝一心想改變國事貧弱的局面,於是決心接納維新主張。
1898年5月,恭親王奕■
病死,康有為即刻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請變法,光緒帝於6月11日頒布由翁同龢草擬的《定國是詔》,變法運動正式開始。光緒任命康有為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一職,准予專摺奏事,賞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四品卿銜,擢為軍機章京,參與新政。變法期間,光緒帝發布了上百道變法詔令。這些措施雖然是沒有觸及根本政治制度的變革,但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文化的傳播。
隨著變法運動的高漲,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與維新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變法詔書下達後的第四天,慈禧就強迫光緒連下三道命令提拔後黨,並在內廷布滿親信監視光緒和維新派的活動。8月24日傳出光緒帝將於10月與太后一起到天津閱兵的消息。此後京城風傳屆時西太后會廢掉光緒。光緒覺察到局勢嚴重,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營救。康有為等秘密求救於袁世凱,被袁世凱出賣。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帝。大批維新志士被逮捕治罪,譚嗣同、楊銳、劉光第等六人在菜市口英勇就義。從6月11日宣布變法到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維新變法歷時103天,所以戊戌變法亦稱“百日維新”。
10月下旬,日本侵略軍渡過鴨綠江,侵入中國領土,占領了東北大部分城鎮。第二年1月,日本又從國內調集軍隊,進攻威海衛。面對日軍的攻勢,負責山東防務的巡撫李秉衡,防備不足,威海衛南北兩岸的炮台被日軍占領。這時,停泊在威海港內的北洋艦隊也處在被日軍南北夾攻的困境中。在這樣危急的形勢下,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和右翼總兵劉步蟾,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開始了艱苦的劉公島防禦戰。
李鴻章不但不允許出擊,還斥責道:“你們好好地呆在威海衛,如果敢違命出戰,就治你們的罪!”就這樣,使北洋艦隊陷入日軍的圍困之中。丁汝昌不顧個人安危,親自率領官兵炸毀被日軍占領的炮台多處,先後擊退日軍的多次正面進攻。
日本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見正面強攻沒有效果。2月4日晚上,日軍一艘魚雷艇趁著夜色黑暗,將威海南口攔壩切斷一個缺口,進港偷襲北洋軍艦。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被魚雷擊中。第二天晚上,日軍又偷襲了“來遠”、“威遠”號軍艦。
北洋艦隊連續遭受日軍襲軍,損失幾艘軍艦,力量大大削弱。伊東佑亨見時機成熟,便向威海衛守軍和北洋艦隊發起總攻。
2月7日,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2月10日,“定遠”號軍艦上的彈藥全部用光了。劉步蟾為了不讓軍艦落入日軍手裡,忍痛炸沉“定遠”號,然後自殺身亡。
11日,丁汝昌派去求援的水手回來報告,說李秉衡由煙臺撤往萊州,陸軍援兵已無指望。丁汝昌召集各艦管帶和外國顧問開會,提出拼死突圍。但遭到外國顧問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炳等人的反對。他又下令炸毀“鎮遠”號等軍艦,以免落入日軍手裡,也遭到他們的拒絕。牛昶炳不但不執行丁汝昌的軍令,還勾結外國顧問,威逼丁汝昌向日軍投降。
丁汝昌見局面到了這種地步,悲痛萬分。他不願意屈辱投降,苟且偷生,便服毒自殺了。
第53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3)
第二天,喪心病狂的民族敗類牛昶炳和美國顧問浩威,盜用丁汝昌的名義,向日軍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投降,將殘餘的10艘艦艇、大批武器拱手送給日軍。
至此,李鴻章耗費巨資,苦心經營16年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義和團運動
甲午戰爭之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機也進一步加深。由於允許外國資本在華自由開辦工廠,清政府不得不放鬆了對商辦企業的限制,一部分商人官僚紛紛投資於新式企業,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一定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逐漸成長起來,要求參與政權以保護自己的權益,並渴望通過獨立發展資本主義以救亡圖存。這樣,資
產階級改良運動迅速形成高潮,並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場要求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
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是康有為。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薰陶,1888年他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康有為第一次上書皇帝,他的奏摺因頑固派的壓制而未能送交皇上。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聚眾講學,引導學生關心天下大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後來,他發表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宣傳自己破舊立新的改革思想。康有為又多次上書光緒帝,其中第二次上書(即“公車上書”)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維新思想也隨之傳播。康有為領導維新派創辦了強學會等多個團體和《萬國公報》等多種刊物,並與封建頑固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維新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
中日甲午戰爭後,在德國強占膠州灣的消息傳出後不久,康有為第五次赴京上書光緒帝,提出變法自救的強烈主張。這份上書亦被阻,1898年初,光緒帝知道了上書內容,想召見康有為,但被恭親王奕■
所阻,光緒只好指派翁同龢、李鴻章等五大臣接見康有為。後康有為第六次上書光緒帝,即著名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光緒帝一心想改變國事貧弱的局面,於是決心接納維新主張。
1898年5月,恭親王奕■
病死,康有為即刻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請變法,光緒帝於6月11日頒布由翁同龢草擬的《定國是詔》,變法運動正式開始。光緒任命康有為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一職,准予專摺奏事,賞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四品卿銜,擢為軍機章京,參與新政。變法期間,光緒帝發布了上百道變法詔令。這些措施雖然是沒有觸及根本政治制度的變革,但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文化的傳播。
隨著變法運動的高漲,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與維新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變法詔書下達後的第四天,慈禧就強迫光緒連下三道命令提拔後黨,並在內廷布滿親信監視光緒和維新派的活動。8月24日傳出光緒帝將於10月與太后一起到天津閱兵的消息。此後京城風傳屆時西太后會廢掉光緒。光緒覺察到局勢嚴重,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營救。康有為等秘密求救於袁世凱,被袁世凱出賣。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帝。大批維新志士被逮捕治罪,譚嗣同、楊銳、劉光第等六人在菜市口英勇就義。從6月11日宣布變法到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維新變法歷時103天,所以戊戌變法亦稱“百日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