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西爾廢墟之下是“大圍場”,呈橢圓形,直徑為300英尺。大圍場內含幾個較小

  的石圍場和一個30英尺台的塔。大圍場由12個相似但卻小得多的橢圓形圍場所環繞。沒

  有任何人確切知道這個大圍場是用來幹什麼的,但有一位現代考古學家推測,可能是一

  所學校,不過是供年輕人行“成年禮”與作“結婚”準備的學校。大圍場之外的小圍場

  可能是上流社會人士的住處,或是與這所“學校”有關係的巫師和教師的住處。

  第三部分由這座城的遺蹟組成,它布滿於西爾廢墟之及其周邊地區。這裡有普通人

  居住的用“達格”築造的園形小層。“達格”是一種由砂礫和白蟻堆里的潮濕粘土混合

  而成的建築材料。小屋可能曾有用木料或樹枝搭建的屋頂。“達格”也用於建造石圍場

  中房屋,以供有身份的人居住。

  由當地花崗石建成的大辛巴威遺址十分龐大。石牆中空,分內牆與外牆兩層,為

  了更加牢固,從底到頂向內傾斜。內牆與外牆之間填有石塊。大圍場的石牆有20至33英

  尺高,在底部有15英尺厚,長度為800英尺,由將近100萬塊花崗岩石磚砌成,石階與門

  道砌合得十分精巧,在某些地方用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石塊在牆上構成曲折圖案。這

  些設計與今天許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牆上所作的圖案十分相似。

  馬紹那人不使用象形文字。因為沒有檔案記載,考古學家不能確切知道各類建築物

  的用途是什麼,辛巴威人的日常生活怎麼樣。然而,對該遺址的最近研究卻提供了一

  些線索,早期考古學家認為,大辛巴威住有1,000至2,500人;但20世紀70年代搜集的

  證據揭示,當時的人口可能遠不止此數。曾經有多達18,000人居住在大辛巴威的山頂

  上。一位歷史學家指出,大辛巴威人的生活屬於“城市型”,但還是有一些下層人士

  的生活區,那裡擁擠、喧鬧、充滿煤煙——那是成千上萬人的家庭煮飯時冒出的煤煙。

  新近的發現使大辛巴威人的經濟生活也逐漸為現代人所知。大辛巴威除了向沿

  海地區出售黃金外,還是非洲內陸地區文化交流網的中心。獸皮、羊毛、象牙、金屬礦

  石等各類原材料從辛巴威高原的其它地區和南部非洲的其它地區運到大辛巴威。大

  辛巴威有眾多的能工巧匠,他們把這些原材料製成各種各樣的物品。他們製造鐵槍鐵

  炮、金銅飾物;製造陶器,並繪上圖案;他們把平滑光亮的皂石雕刻成石碟和石像。考

  古學家們還發現了大量的編制工具,說明大辛巴威有著發達的紡織業,不過,這個國

  家的經濟基礎仍然是散布在農村的畜牧業和金礦開採業。在農閒季節,農村地區的牧民

  和農民可能都會到礦山勞動。

  大約1450年,大辛巴威開始衰敗。可能是因為與敵國的戰爭;也可能是因為人口

  增長,造成的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匱乏,到了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沿海港口作郵

  購貿易,使黃金貿易受到挫折,大辛巴威的地位每況愈下,馬紹那政權的中心遷至他

  地。在數百年中,西南非洲在歐洲人、沿海地區的史瓦希里人,以及非洲內地的馬紹那

  和其他地區的人之間的衝突中,受苦不淺!逐漸地,大辛巴威被人們忘記;只有建造

  大辛巴威古城的人的後裔,仍然生活在它的印跡里。卡爾喚起了人們對大辛巴威的

  記憶,但也引起了一場持續多年的民族糾紛。今天,隨著“大辛巴威是否屬於非洲文

  化”這一重大課題獲得突破性解決,考古學家們希望:他們對該遺址的研究將會向世人

  展現南部非洲那些鮮為人知但卻十分燦爛輝煌的過去!

  第九章 克諾塞斯(Knossos)歐洲文明的秘密“子宮”

  克里特島米諾斯王宮的發現,將歐洲文明的起源提早了整整一

  千年。然而,米諾斯文明究竟從何發展而來,又怎樣變得無影

  無蹤?克里特王朝的興亡,誰又能偵破這樁歷史的懸案?

  在遠處暗藍色的大海上,浮現著一個島嶼,那就是克里特……

  邁諾斯王住在島上的克諾塞斯城。

  ——荷馬《奧德賽》

  在亨利·謝里曼出現之前,多數人認為歐洲史是隨古希臘文明的興起而開始的。然

  而,19世紀70年代,這種情況改變了。此時,謝里曼發現了邁錫尼人——古希臘人的祖

  先。謝里曼對邁錫尼文明的發現,將歐洲史史的序幕提早了1,000年或更早。在19世紀

  末的幾年中,隨著學者們對邁錫尼廢墟遺址研究的深入,其中的部分人開始提出這樣一

  個問題:誰是邁錫尼人的祖先?這個問題將由繼承謝里曼遺志的考古學家們來來回答。

  謝里曼出生貧寒,不得不靠奮鬥與自學;而英國考古學家亞瑟·伊文思則不同:他

  具有成為博學多才、飛黃騰達的考古學家的所有條件。伊文思在1851年出生在一個英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