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在這之前,大辛巴威屬於“白人”文明遺蹟的觀點已受到激烈的抨擊。關於

  這些遺址的真相早已有人提出異議。早在1905年,一位名叫大衛·蘭德爾·馬克爾的著

  名考古學家,曾仔細考察了這片遺址,所做結論與本特的第一判斷相吻合。他鄭重宣布:

  大辛巴威“毫無疑問,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屬於非洲”。英國科學促進會不願意接受這

  個定論,派了另一位考古學家,葛特璐·凱敦湯普生,去考察以證明大衛是錯的。這個

  資深的考古學家對該遺址進行了極其徹底的分析,在1929年宣布大衛的結論是正確的。

  該遺址屬於非洲文明。

  爭論愈演愈烈。許多白人,包括一些科學家,根本拒絕相信黑人能建造出這樣的古

  建築。直到1970年,羅得西亞的一位官方考古學家不得不認輸,承認了這樁考古事實—

  —大辛巴威屬於非洲!10年後,羅得西亞獨立,一切權利歸於占絕大多數的黑人。這

  個國家自豪地取名為辛巴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考古遺址命名的國家。這名字是馬

  紹那語“Jin mba buwei”的英語形式,意思是“望族”。

  今天,幾乎沒有考古學家和學者懷疑大辛巴威是現代馬紹那人的祖先所建,其證

  據十分充實!事實上,現代考古學家們發現:大辛巴威是一個強大非洲國家的中心;

  這個中心曾支配著辛巴威高原——一片富饒的丘陵地帶,南邊有林波波河,北邊有贊

  比亞河。辛巴威高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這平原越來越乾旱,最後成了非洲西

  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向東,一片低洼的平原構成辛巴威高原與印度洋的分界線。

  早期的馬紹那人發現辛巴威高原是一個適合人居的地方。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無邊的草地提供了廣闊的牧場,高原人發展經濟靠畜牧業,富裕程度的評估靠的是牲口

  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換日常用品的中間物。但除了以牲口多少論貧富之外,高原人也與

  外部世界進行其他物品的貿易。該地區盛產銅、鐵、錫,還有黃金,而黃金很快成了這

  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紀時,貿易已成體系。黃金從辛巴威的東邊流到非洲

  和阿拉伯商人的手裡;這些商人活躍在當今的肯亞到莫三比克的非洲沿海港口。這些

  商人用黃金換回世界其它地區的產品,然後西運到非洲內地。在大辛巴威,考古學家

  已經發現:東非基爾瓦港口的古市、中國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

  黃金貿易給以放牧為生的辛巴威高原人帶來了財富,公元11世紀時,這種新的財

  源使馬紹那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國王與貴族階層出現。在橫跨高原的馬紹那居住區,

  這些上流社會的人採納了在山頂建房的習俗,而地位較低的人則居住在較低的山坡上和

  低谷里。富裕的貴族也開始用石牆圍繞自己的住宅區,這些圍牆並不是用來保護貴族,

  使之不受到攻擊的;而是用來標誌貴族與普通百姓之間必須存在的距離。

  建造圍牆的石頭處處可見,因為辛巴威高原有許多露裸地面的花崗岩。馬紹那人

  加工花崗石的工藝非同一般,他們利用晝夜溫差使花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馬紹那石匠

  還知道在花崗石上生火,加快裂紋的生成,然後用冷水浸潑,岩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開。

  他們也用楔子打進裂縫,使花崗岩成為石片。層層取下的石片又光又平。巴紹那人發明

  了一種建築藝術,這種藝術非常適合於使用這樣的花崗石片。那就是:厚厚的牆,用一

  層一層的石片砌成,平展的石片間可以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

  大辛巴威不是馬紹那人在高原上的唯一住所,也不是最初的住所。現代考古學家

  已經發現了多達150處圓形石圍場的遺蹟,他們認為也許還有50處,但自20世紀初葉以

  來,己被破壞了。其中一部份規模較小,可能容納不了20個人;另一些則較大,而最大,

  最雄偉的則是大辛巴威。

  科研人員已經找到證據說明在公元4世紀時,大辛巴威曾經被短時間後住過,可

  能是遊牧民族或獵人們到過此地。此地第一次有長期居民的時間大概是公元10世紀或11

  世紀。大約在1250年,大辛巴威向莫三比克沿岸貿易港口源源不斷供應黃金,此時的

  大辛巴威達到它的鼎盛期。在後來的200年中,大辛巴威在辛巴威高原上占據著

  主要地位。今天仍然矗立的大型石藝建築群就是那段時間修建的。

  大辛巴威占地約100英畝,有三十主體部分。西爾廢墟是一組石牆,形成山頂圍

  場。今日的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圍場是此地最上層人物——王族以及巫師的居住區在石牆

  圍場裡,開掘者們發現了幾隻皂石雕的鳥。這樣的石鳥被認為是活著的馬紹那國王與去

  世的馬紹那國王之間的紐帶,既象徵著宗教的權力,又象徵著政治的權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