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不過是個流浪漢,碰運氣發現了這個遺址。”然而,這項發現的重要性將會由後人來

  評定。當時卡爾甚至得不到一份大學或博物館裡的工作,因為他沒有學位。他去到一家

  水泥廠工作,幾年後去世。那是1875年,他從一堵窗子上摔下來,這真是一場不該發生

  卻發生了的悲劇!

  卡爾死了,死得不為人所理解,死得默默無聞。但是,經歷了數十年,這個在津巴

  布韋小山丘界的廢墟卻成了考古學上的一個熱門話題。光臨這個廢墟的首批人士是探險

  家、尋寶者。但他們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他們沒有找到黃金珠寶。1899年,

  這個廢墟,連同整個馬紹那,都掌握在一位英國金融家塞西爾·羅得斯手裡。他組織了

  一隊人在這廢墟上駐紮下來。幾年內,英國人鎮壓了非洲人的反抗,建立了一個叫做羅

  得西亞的殖民地。

  在羅得斯還未完全控制馬紹那之前,他就命令對卡爾發現的廢墟進行考察。19世紀

  90年代初,羅得斯的考古隊與英國科學促進會共同舉辦了第一屆遺址科學研討會。他們

  所研討的正是卡爾發現的大辛巴威。他們聘請了研究遠古時期文明的專家詹姆斯·狄

  奧多爾·本特,他經過艱辛的長途跋涉,來到這個遺址。本特期待能找到辛巴威與古

  代各種外來文化(如《聖經》中提到的那些)聯繫的證據。但自一開始,他就陷入失望

  中;因為辛巴威,在他看來,似乎是純粹的非洲文化,並不十分古老。他這樣寫道:

  “我對這地區的廢墟古物沒有多少信心。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但是,當他挖到

  4隻用皂石雕刻的棲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鳥時,開始轉變他說話的腔調了。這樣的

  藝術珍品,在他眼中,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亞述、希臘、克里特、腓

  尼基等古國的弦音!一句話,絕不是非洲的!1892年,本特寫了一本名為《馬紹那的城

  市廢墟》的書,在描述這片廢墟完全不同於它周圍環境的地貌時,他寫道:“作為這個

  國家的一個標誌,這片廢墟是最著名的——古老、雄偉、神秘;高高聳立,與周圍的原

  始小屋和粗擴的大自然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形象一直激發著英國小說家銳達·哈格德

  的創作靈感;他於1895年寫的一部探險小說《所羅門王的寶藏》就取材於辛巴威小山

  丘的廢墟。

  本特的繼承人是發掘辛巴威遺蹟的官方考古學家理察·N·霍爾。此人在此遺

  址考古的時間是從1902年至1904年。他的發掘方法具有破壞性,真有點像亨利·謝里曼

  的方法。他總是急於把遺址上的廢墟恢復到他認為的“原來”模樣。所以,他魯莽無情

  地把12英尺厚的泥土和石頭從地堡的內部搬運出去。這無疑是一種破壞:實際上若採用

  科學考古方法,通過其他更為仔細的考古方式,本來是可以從出土藝術品的研究中,獲

  得大辛巴威的歷史的。他最後得出的結論也與本特的相符,即辛巴威是由從阿拉伯

  或近東來的北方人所建造;正如霍爾所指出的:是由遠古社會的更加開化的民族所建造。

  本特、霍爾、羅得斯,以及與他們同時代的歐洲人都比較容易相信辛巴威不是非

  洲本地文化的體現。歐洲人在非洲的領土攫取、傳教熱情、商業冒險主要都是基於一種

  主要看法,即當時的非洲人“低人一等”;他們的願望可以被忽視,他們需要“較開化”

  的文明來“指引”。那時,多數歐洲人認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總是住在泥土茅

  屋裡——這是原始的象徵。而此時此刻所考察到的非洲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組織性和創

  造性,以至於建造了像大辛巴威這樣的著名石建築物;這一概念對心安理得認為自己

  “高人一等”的歐洲人確實具有威脅性!於是,這種看法間接地抨擊了在非洲大陸上的

  歐洲人的存在。這對英國人和在羅德西亞的殖民者認為大辛巴威不屬於“非洲文化”

  的觀點有很大的利害關係。

  學者、政治家、想法古怪的人製造出種種令人迷惑的雜七雜八的神奇說法,用以解

  釋這些廢墟遺蹟的存在。諸如,大辛巴威不是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法老宮庭的

  流放者所建;或是由從北非來的阿拉伯人所建;或是由《聖經》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

  部落所建;或是由海難中的北歐海盜所建。1936年,該廢墟管理人員寫道,黑非洲人當

  時能建造大辛巴威的說法“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他暗示,那些建造者曾經把非洲

  人用作建築的勞工。1938年,羅得西亞政府的一幅張貼畫毫無掩飾地表現出這個國家白

  人統治者的觀點:一個黑人跪在廢墟前面;廢墟是白色的。這個黑人捧著一大塊金礦石,

  獻給示巴女王神靈。當然,示巴女工代表著的是白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