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國家的態度也比較強硬。

  在國內社會經濟政策方面,該黨奉行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提出的 “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認為:市場經濟是基礎,要堅持自由競爭,但也不 能對市場經濟完全放任自流,國家的任務是保護市場經濟,使市場經濟發展 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並為其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同時,國家也要干預收入 分配和勞資關係,以確保“經濟人道主義”的實現。德國曾經歷過納粹專制 的浩劫,作為對法西斯極權統治的否定,“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強調維護經 濟的私有制和自由競爭原則,讓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因而聯邦德國沒有實 行大規模的國有化改革。

  1951 年,阿登納政府實行的比較引人注目的改革是頒布《共同決定法》。

  該法緣起是英國占領當局為了防止魯爾工業巨頭逃避控制和監督,讓工人參 加公司董事會,並享有平等地位。後來工會要求將該做法推廣到全國。在工 會壓力下,阿登納頒布了礦業的《共同決定法》,規定:凡擁有 1000 名職工 以上的礦山和冶金部門實行對等的共同決定製度,即監事會由資方和職工各 選派 5 名代表組成,董事會由監事會選舉產生,內設勞工經理,由工會代表 擔任。但同時,政府在一項關於修改刑法法典的法令中又嚴禁企業生產委員 會從事任何政治活動。1952 年,阿登納政府還通過《平均負擔法》,通過征 稅辦法,援助在大戰中損失嚴重的普通居民。在社會保險制度方面,政府通 過補助失業工人,給予工人及其家屬以免費醫療,以及多子女補助和養老金 等,使人們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

  1963 年 10 月,由於基民盟和自民黨內實力人士的反對,阿登納被迫辭 去總理職務,由路德維希·艾哈德接任。1965 年 9 月舉行全國大選,社民黨 取得重大進展,議席從 190 席增至 202 席,基民盟—基社盟從 242 席增至 245 席,自民黨席位從 67 席減至 49 席,基民盟和自民黨組成新的聯合政府執政,

  艾哈德留任總理。

  1966 年,聯邦德國爆發結構性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基民盟內部的矛盾也 隨之尖銳。是年 7 月,在作為基民盟重要據點的北萊因—威斯特伐利亞州舉 行的地方選舉中,基民盟遭到重大失敗,黨內一部分實權人物趁機要求艾哈 德辭去總理職務。10 月,自民黨人反對艾哈德關於大幅度增加稅收的決定, 宣布退出聯合政府。11 月,基民盟和基社盟遴選符騰堡—巴登州首席部長庫 爾特·基辛格為領袖,艾哈德被迫辭去黨的領袖和聯邦總理職務。12 月 1 日, 基辛格就任聯邦總理,組建包括基民盟—基社盟,社民黨和自民黨成員的大 聯合政府,社民黨領袖維利·勃蘭特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1969 年 9 月的議會大選,社會民主黨獲得大勝,所得議席從 202 席增至

  224 席,基民盟—基社盟從 245 席降至 242 席,自民黨從 49 席降至 30 席。 基民盟第一次成為在野黨,社民黨和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勃蘭特擔任總理, 自民黨領袖瓦爾特·謝爾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社會民主黨在 1959 年巴特戈德斯貝格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新的“原則性綱 領”,宣布徹底“同馬克思主義決裂。”新綱領聲稱該黨信奉“民主社會主 義”:“社會主義只能在民主中實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民主”。綱領 在階級鬥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上完全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宣布該黨是“社會 不同階層的、持有不同觀點的男子和婦女的思想共同體。”在經濟方面,綱 領宣布放棄國有化政策,維護私有制,保證“自由競爭和企業主的行動自由”, 但同時也要實行社會經濟改革,確保人人享受社會福利和正確分配財富和利 潤,以保證“階級和平”,調和勞動與資本的利益。在對外政策方面,綱領 宣布社民黨願意執行同政府一致的路線,支持聯邦德國參加北約組織,但同 時也主張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鞏固國際緩和局面。該綱領表明社民 黨在改良主義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該 黨的群眾基礎。

  50—60 年代自由民主黨以中等企業主、中級官員和職員為群眾基礎,黨

  員中政見差異較大,既有要求實現國內政治生活自由化和緩和“冷戰”局勢 的部分資產階級,又有最保守的民族主義路線的擁護者。從 1968 年弗賴堡代 表大會起,黨內以謝爾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逐漸壓倒了以埃里希·蒙德為首的 保守勢力。1969 年自民黨紐倫堡代表大會要求在國內政治生活中加入更多的 直接民主,實現勞資對等共管企業、擴大工會影響、提高遺產稅和實施計劃 經濟,對外放棄“哈爾斯坦主義”,緩和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

  勃蘭特政府在內政方面通過了內容廣泛的“內政改革計劃”,繼基辛格

  政府大幅度提高工資和民眾消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之後,決定在實現企業 共同管理、改革稅制、實行財產合理再分配、實行退休、家庭、健康保險、 改革教育機構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1971 年 11 月,政府頒布了《企業內 部條例法》,要求擴大勞動者的權利,使他們能更廣泛地參加工作,從而改 善勞動者的生活。但是,由於聯合政府在議會中僅占微弱多數,自民黨對社 民黨的施政方針也不盡贊同,內政改革計劃基本上沒有實行。相比之下,勃 蘭特政府在外交上的成就較明顯。在“西方政策”方面,政府一如既往,盡 力發展與美國的友好關係,並推動西歐聯合。在處理東歐關係方面,政府正 式推行“新東方政策”,把改善同蘇聯的關係,同東歐各國關係正常化,暫 時解決德國兩部分的關係作為東方政策的三重目標。1970 年 8 月,勃蘭特訪 問蘇聯,兩國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聯邦德國政府承認戰後所有歐洲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