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黨主席威廉·皮克擔任。1960 年 9 月皮克逝世後,人民議院通過決議,決定 實行集體領導,成立“國務委員會”,作為人民議院的執行機構。一般由各 個黨派和群眾團體的領導人以及各階層民眾的代表組成。第一任國務委員會
由 24 名成員組成,統一社會黨第一書記瓦爾特·烏布利希任主席。
民主德國的政府機構是“部長會議”,由主席、副主席和各部部長組成。 憲法規定,部長會議主席必須由人民議院中最大黨團的成員擔任。首屆部長 會議主席由統一社會黨主席格羅提渥擔任,內閣成員包括三名副總理和十四 名部長,其中各黨派的比例是 8 名統一社會黨代表,4 名基督教民主聯盟代 表,3 名自由民主黨代表,1 名民主農民黨的代表,1 名國家民主黨的代表和
1 名無黨派人士。
1950 年 11 月,政府計劃部改組成相對獨立於部長會議的“國家經濟計 劃委員會”,負責執行各項經濟發展計劃。此外,根據 1952 年 5 月一項政府 法令,還設立了“國家監察委員會”,負責監察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政府決議 的情況。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旗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樣,都採用黑、紅、金 黃三色旗,即魏瑪共和國的國旗。1959 年,民德在國旗上增添了鐵錘、圓規
① 1950 年 2 月 3 日,由統一社會黨、基督教民主聯盟、自由民主黨、民主農民黨和國家民主黨聯合組成。
和谷穗圖案。
政治經濟發展概述
二戰前,德國東部地區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全德出鐵量東德僅
占 1.3%,煤占 2%,鋼占 7%。經過二戰的破壞,東部經濟更加支離破碎,加 上沉重的戰爭賠償,東德經濟十分困難。按規定,蘇聯從東德索取了 100 多 億美元的賠款,大批工廠設備被拆除運往蘇聯。據估計,每一個東德人為賠 款、設備的拆除等而負債 2500 馬克,相比之下,西部地區由於“馬歇爾計劃” 和其他投資,每一個西德人得到了 140 馬克的補助金。東部的重建工作困難 重重。
1949—1950 年,東德執行了建設和平經濟的兩年計劃。經過努力,該計 劃提前完成,在可比的領土範圍內,1950 年 7 月東德工業生產超過戰前水平
的 8.9%,勞動生產率達到 1936 年水平的 93.8%。在經濟恢復的基礎上,政府 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用以提高勞動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水平。1949 年 12 月 12 日頒布了一項僱農保護法,使僱農的生活得到基本的改善。1950 年 2 月 8 日, 又頒布了有關法令,要求各級政府吸收更多的青年參加全國新生活的建設工 作。同年 8 月,黨和政府提高了某些主要工種工人的工資,降低了商品銷售 價格,年末還取消了主要食品的配給制。
1950 年 7 月,統一社會黨提出了發展國家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
預定大幅度提高工業總收入,工業總產量要比戰前增長 1 倍,農業產量提高
25%,國民收入提高到 1950 年的 160%以上,同時還要保證重工業優先發展, 在這一前提下有傾向地分配基本投資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頭兩年,政府 注重於國民經濟的結構改組和技術改造,重點投資重工業部門,興建基本原 料工業工廠和生產資料工業工廠,組建遠洋船隊。經過努力,“一五”計劃 順利完成,工業產量方面的任務完成了 105%,在 1955 年的工業總產量中, 社會主義經濟成份所占比重達 80%以上。從 1952 年春開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 穩步發展,到 1955 年已有約 20 萬戶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他們擁有的 土地占可耕地的 25%以上。
1952 年 7 月,統一社會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確定了民主德國政
治經濟發展的新任務,要求將有計劃建設社會主義基礎作為全國的主要任 務。
但是,由於“一五”計劃的頭兩年偏重對重工業的優先投資,影響了日
用消費品的生產,人民生活水平低於聯邦德國。黨和國家某些機關在工作中 也存在一些缺點和錯誤,因而引起了部分群眾的不滿情緒。聚集在西柏林的 反動勢力利用了這種不滿情緒,煽動一部分人起來反對社會主義制度。1953
年 6 月 17 日,柏林發生了罷工和騷亂事件,並迅速席捲各工業區。據東德總 理格羅提渥承認,共有 272 個鄉和 30 多萬人捲入罷工。罷工工人舉行示威游 行,衝擊辦公大樓,並把東德部長會議副主席奧托·努施克綁架到美國占領 區。最後由占領國蘇聯出動大批坦克才平息了事態。事件過後,統一社會黨 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在經濟政策上犯錯誤就會脫離群眾。1953 年 7 月 14 日統一社會黨的三屆十五中全會通過《黨的新方針和任務》的決議,提出要 根本改善德國的經濟和政治狀況,並在這個基礎上大幅度提高工人階級和全
體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1954 年 3—4 月,統一社會黨召開“四大”,進一 步強調要加強工農聯盟,加強國家機關同勞動群眾的聯繫,發揚黨內民主。 會議還取消了黨的主席的設置,由 1950—1953 年任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53 年起任黨中央第一書記的瓦爾特·烏布利希為黨的主要領導人。
1956 年東德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該計劃強調用最新技術改造國民 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以確保技術革新,並對工農業產量、勞動生產率等提 出了具體指標。
由 24 名成員組成,統一社會黨第一書記瓦爾特·烏布利希任主席。
民主德國的政府機構是“部長會議”,由主席、副主席和各部部長組成。 憲法規定,部長會議主席必須由人民議院中最大黨團的成員擔任。首屆部長 會議主席由統一社會黨主席格羅提渥擔任,內閣成員包括三名副總理和十四 名部長,其中各黨派的比例是 8 名統一社會黨代表,4 名基督教民主聯盟代 表,3 名自由民主黨代表,1 名民主農民黨的代表,1 名國家民主黨的代表和
1 名無黨派人士。
1950 年 11 月,政府計劃部改組成相對獨立於部長會議的“國家經濟計 劃委員會”,負責執行各項經濟發展計劃。此外,根據 1952 年 5 月一項政府 法令,還設立了“國家監察委員會”,負責監察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政府決議 的情況。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旗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樣,都採用黑、紅、金 黃三色旗,即魏瑪共和國的國旗。1959 年,民德在國旗上增添了鐵錘、圓規
① 1950 年 2 月 3 日,由統一社會黨、基督教民主聯盟、自由民主黨、民主農民黨和國家民主黨聯合組成。
和谷穗圖案。
政治經濟發展概述
二戰前,德國東部地區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全德出鐵量東德僅
占 1.3%,煤占 2%,鋼占 7%。經過二戰的破壞,東部經濟更加支離破碎,加 上沉重的戰爭賠償,東德經濟十分困難。按規定,蘇聯從東德索取了 100 多 億美元的賠款,大批工廠設備被拆除運往蘇聯。據估計,每一個東德人為賠 款、設備的拆除等而負債 2500 馬克,相比之下,西部地區由於“馬歇爾計劃” 和其他投資,每一個西德人得到了 140 馬克的補助金。東部的重建工作困難 重重。
1949—1950 年,東德執行了建設和平經濟的兩年計劃。經過努力,該計 劃提前完成,在可比的領土範圍內,1950 年 7 月東德工業生產超過戰前水平
的 8.9%,勞動生產率達到 1936 年水平的 93.8%。在經濟恢復的基礎上,政府 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用以提高勞動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水平。1949 年 12 月 12 日頒布了一項僱農保護法,使僱農的生活得到基本的改善。1950 年 2 月 8 日, 又頒布了有關法令,要求各級政府吸收更多的青年參加全國新生活的建設工 作。同年 8 月,黨和政府提高了某些主要工種工人的工資,降低了商品銷售 價格,年末還取消了主要食品的配給制。
1950 年 7 月,統一社會黨提出了發展國家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
預定大幅度提高工業總收入,工業總產量要比戰前增長 1 倍,農業產量提高
25%,國民收入提高到 1950 年的 160%以上,同時還要保證重工業優先發展, 在這一前提下有傾向地分配基本投資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頭兩年,政府 注重於國民經濟的結構改組和技術改造,重點投資重工業部門,興建基本原 料工業工廠和生產資料工業工廠,組建遠洋船隊。經過努力,“一五”計劃 順利完成,工業產量方面的任務完成了 105%,在 1955 年的工業總產量中, 社會主義經濟成份所占比重達 80%以上。從 1952 年春開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 穩步發展,到 1955 年已有約 20 萬戶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他們擁有的 土地占可耕地的 25%以上。
1952 年 7 月,統一社會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確定了民主德國政
治經濟發展的新任務,要求將有計劃建設社會主義基礎作為全國的主要任 務。
但是,由於“一五”計劃的頭兩年偏重對重工業的優先投資,影響了日
用消費品的生產,人民生活水平低於聯邦德國。黨和國家某些機關在工作中 也存在一些缺點和錯誤,因而引起了部分群眾的不滿情緒。聚集在西柏林的 反動勢力利用了這種不滿情緒,煽動一部分人起來反對社會主義制度。1953
年 6 月 17 日,柏林發生了罷工和騷亂事件,並迅速席捲各工業區。據東德總 理格羅提渥承認,共有 272 個鄉和 30 多萬人捲入罷工。罷工工人舉行示威游 行,衝擊辦公大樓,並把東德部長會議副主席奧托·努施克綁架到美國占領 區。最後由占領國蘇聯出動大批坦克才平息了事態。事件過後,統一社會黨 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在經濟政策上犯錯誤就會脫離群眾。1953 年 7 月 14 日統一社會黨的三屆十五中全會通過《黨的新方針和任務》的決議,提出要 根本改善德國的經濟和政治狀況,並在這個基礎上大幅度提高工人階級和全
體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1954 年 3—4 月,統一社會黨召開“四大”,進一 步強調要加強工農聯盟,加強國家機關同勞動群眾的聯繫,發揚黨內民主。 會議還取消了黨的主席的設置,由 1950—1953 年任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53 年起任黨中央第一書記的瓦爾特·烏布利希為黨的主要領導人。
1956 年東德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該計劃強調用最新技術改造國民 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以確保技術革新,並對工農業產量、勞動生產率等提 出了具體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