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系,同時與埃森、多特蒙德、萊比錫、漢諾瓦、慕尼黑、漢堡、卡塞爾、科 隆、馬格德堡等地的反法西斯小組建立了聯繫。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情報, 經設在德國本土和西歐占領區的 100 多座秘密電台發送給蘇軍情報部門。從

  1940 年至 1943 年,共發出約 1500 份重要情報。同時,該組織還以德、俄、 波、捷、法、意等各種文字出版名為《內部戰線》的刊物,從事反法西斯反 戰宣傳。1942 年 8 月,該組織 100 多名成員被蓋世太保逮捕,遭受嚴刑拷打, 但都寧死不屈。

  在大戰後期,隨著抵抗活動的興起,更多的抵抗組織開展了活動。 “澤夫科夫——貝斯特蘭——雅科勃地下抵抗組織”是該時期國內最大

  的反納粹反戰地下組織。該組織的三位領導人都是共產黨員。他們將大戰期 間許多分散的反戰小組合併起來,組成了全國性的抵抗組織。該組織的宗旨 是反對納粹政權和反戰,爭取建立共產黨人和社會民主黨人的統一戰線,並 在此基礎上組建全國性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它在柏林的 30 家大工廠中擁有 基層小組,還同各地的抵抗小組建立了聯繫,其活動範圍廣及陸軍總司令部、 空軍後勤部、軍事工業部門、監獄和集中營。曾參與謀劃 1944 年 7 月 20 日 高級軍官謀刺希特勒事件,並因此遭到納粹政權鎮壓,損失了 100 多名成員。

  1944 年 9 月 18 日,澤夫科夫、貝斯特蘭、雅科勃三位領導人被納粹當局處 死,該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一蹶不振。

  1943 年 7 月 12 日,由德共領袖皮克和烏布利希發起,一部分德共黨員、

  德國戰俘和僑居蘇聯的德國反法西斯人士在莫斯科附近開會,成立了“自由 德國”民族委員會,著名的工人詩人埃利希·魏納特任委員會主席。該組織 的宗旨是爭取儘早結束戰爭,推翻納粹政府,成立民族民主和平政府,逮捕 和審判戰爭禍首,在德國恢復民主自由。得到許多人的擁護,國內和旅居西 歐南歐各地的德國人紛紛參加。該組織派遣成員到德占區向德軍官兵和德籍 僑民宣傳反戰思想,深入前線陣地用無線電廣播同德軍官兵對話,激發其反 法西斯情緒。戰爭末期又在國內許多地區和城市成立了地下活動小組,其中 較著名的有萊比錫小組,埃斯勒本小組和格米福斯瓦爾小組。在盟軍向德國 本土進軍時,他們配合盟軍瓦解德軍士氣,號召人民保衛工礦企業和市政設 施,協助盟軍解放當地城市。1943 年 12 月,被俘的德國中高級軍官成立了 “德國軍官聯盟”,並很快加入“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他們致力於向前 線的德軍官兵進行反戰宣傳,瓦解他們的鬥志。承認“自由德國”民族委員 會宗旨的其他組織還有:1943 年 11 月在法國成立的“德國僑民聯盟”,其 成員為德軍官兵、德國僑民和托特軍事工程公司的工人,該組織出版了地下 刊物《西線士兵》,還曾倡議組編“自由德國”軍隊,加入法國抵抗運動部 隊作戰;“自由德國反法西斯委員會”,由在希臘的原德軍官兵組成,曾出 版地下刊物《地中海士兵》。

  “克萊騷集團”和“白玫瑰小組”是其他社會階層組建的抵抗組織中較 有名的兩個。“克萊騷集團”形成於 1933 年,領導人是赫爾莫特·馮·毛奇 和彼得·馮·瓦爾騰堡,有成員 20 多人,包括軍官、學者、保皇黨人、自由 主義者、社民黨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因聚會地點設在西里西亞克萊騷的 毛奇莊園而得名。該集團主張推翻納粹政權,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德國,1943

  年 8 月 9 日,它擬定了題為《德國新秩序的基本原則》的綱領,要求恢復社 會道德,保證信仰和職業自由,拋棄極權主義,保護家庭,實行人民自治等。 “白玫瑰小組”是反納粹反戰的大學生地下組織,1942 年由慕尼黑大學

  學生漢斯·朔爾和索菲·朔爾兄妹及哲學教授庫特·胡貝爾發起成立,以“白 玫瑰通信”的方式在城內散發傳單和張貼標語,號召德國人民推翻納粹政權, 儘早結束侵略戰爭。該組織的規模逐漸擴大,在漢堡出現分部,活動範圍從 南部城市波及到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會戰後,該小組加緊活動,發動慕尼 黑的大學生上街遊行,但因此被納粹政權鎮壓,朔爾兄妹在遭受嚴刑拷打後 被處絞刑。

  軍內密謀集團與七二○謀刺希特勒事件

  1938 年起,武裝部隊中一部分中高級軍官形成了鬆散的團體,試圖暗殺 希特勒,用軍事政變的手段結束納粹統治,該鬆散的團體被稱為“軍內密謀 集團”。曾任陸軍總參謀長的貝克是密謀集團的精神領袖。

  密謀集團成員大多主張恢復德國在 1914 年以前的國際地位,在國內復辟 霍亨索倫皇朝的君主政體。他們害怕希特勒的瘋狂和冒險會遭致西方大國的 強有力的反擊,並在戰後實行嚴厲報復,使德國的民族利益遭受嚴重損害。 他們中的一部分成員從人道主義或宗教教義出發,對納粹當局在占領區實行 的血腥暴行極為憤慨,另一部分成員則不滿於 1938 年 2 月希特勒改組軍事領 導機構、自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的行動,認為此舉表明希特勒奪了軍官團的 權,納粹黨凌駕於軍隊之上。這種情緒實質上是軍官團同納粹黨的矛盾關係 在新形勢下的一種表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