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第三節 盟國的反攻和納粹政權的崩潰 史達林格勒會戰和蘇德戰場的失利
蘇德戰爭開始後,德軍取得一系列勝利,一舉攻到莫斯科城下。然而在 蘇軍的頑強抵抗下,德軍始終未能攻占莫斯科。1942 年 1 月起,蘇軍發起反 攻,經過 3 個月鏖戰將德軍擊退。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 50 萬人,首次 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被迫放棄全面進攻的計劃,1942 年夏,德軍集結重兵 於蘇德戰場南翼,向史達林格勒實施重點進攻。7 月 17 日,戰鬥打響,德軍 在史達林格勒方向作戰的 B 集團軍群,有 71 個師,經過激戰,9 月 12 日, 蘇軍外圍防禦地帶喪失殆盡,退守市區。德軍一度攻入市區,雙方浴血奮戰, 蘇軍守住了史達林格勒。11 月開始,蘇軍調動強大兵力開始反攻,包圍德軍
22 個師 33 萬人。1943 年 2 月,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整個會戰,德軍損失累
計達 150 萬人、3000 架飛機和 3500 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德軍遭到戰爭以來 的最大失敗,從此德軍失去戰略主動權。希特勒不甘心失敗,於 1943 年 7 月在庫爾斯克再次發起進攻,以圖粉碎蘇軍主力,奪回戰略主動權。雙方投 入總兵力 400 余萬人,共出動坦克和自行火炮 1.3 萬多輛,作戰飛機近 1.2 萬架,這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兵團會戰。然而經 50 天激戰,德軍損失
50 萬人、1500 輛坦克、3500 架飛機。蘇軍損失也很大。通過會戰,德軍徹 底喪失戰略進攻的能力,轉入全線防禦。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發起連續突擊,逐步向西推進,圍殲德軍有生 力量。1944 年秋,德軍基本上被趕出蘇聯領土。
盟軍反攻和德軍全線崩潰
在德國入侵蘇聯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將美國及美洲、 大洋洲許多國家捲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不斷壯大。
1942 年 10 月,英軍在北非發動阿拉曼戰役,打敗 1941 年 2 月為增援意 軍進入北非的德國非洲軍團,迫使德軍退入突尼西亞境內。同年 11 月 8 日,美
英盟軍又在西北非登陸,占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並進逼突尼西亞。希特勒 命令德意軍堅守北非,但無濟於事,1943 年 5 月 13 日,25 萬德意軍全部向 盟軍投降。
盟軍肅清北非德意軍後,於 1943 年 7 月 10 日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7
月 25 日義大利國王罷免墨索里尼,任命巴多里奧為首相,9 月 8 日,義大利 宣布無條件投降。希特勒即令駐意德軍包圍羅馬,解除意軍武裝,並占領意 大利北部地區,迫使巴多里奧政府退入南部盟軍占領區。同時,希特勒派遣 突擊隊搶回被義大利新政府監禁的墨索里尼,扶持他重新建立“法西斯共和 黨”和“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以維持其法西斯同盟。
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 戰場。至 1945 年 5 月,相繼解放法國,比利時、盧森保、荷蘭、挪威、丹麥、 義大利。德軍退守法德邊境一線。與此同時,蘇軍在東歐戰場先後解放羅馬 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國內各階層民眾的反戰活動
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國內各階層民眾展開了各種形式的 反戰抵抗運動。在戰爭初期,德國在軍事、外交上的一系列勝利,激起民眾 的民族主義狂熱,反戰抵抗運動很難開展,規模很小。史達林格勒會戰後, 德國在戰場上的失利使戰爭陷入長期化,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使其經 濟日益困難,各種矛盾迅速加劇,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因而地下抵抗活動日 益活躍,並逐漸形成高潮。
1939 年 9 月 2 日,德共流亡政治局發表聲明,反對擴大戰爭,呼籲為迅
速結束戰爭並召開解決爭端的國際會議而努力。以後,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 不斷發表聲明,抗議德國進攻北歐和西歐各國。但是,流亡領導機構受共產 國際新路線的影響,在抨擊法西斯侵略行徑的同時,也指責了英法政府和各 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國內的共產黨地下小組因同外界聯繫不暢,並受到納粹 政權血腥鎮壓,一直未能建立起全國性的地下領導機構。直到 1942 年 5 月, 下萊茵和魯爾區的地下組織才召開了一次代表會議,聯合向民眾發表一份《呼 吁書》。
社會民主黨執委會也譴責納粹政權的戰爭罪行,呼籲德國人民起來推翻
希特勒,打倒納粹制度,結束戰爭,實現和平與自由。但是,黨內右翼力量 把蘇聯和共產國際視為敵人,將粉碎希特勒暴政的希望完全寄託到英美法等 大國的軍事勝利上,並拒絕與德共合作。黨內左派小組儘管反對在戰後建立 蘇聯式的國家,但對西方大國的軍事實力不抱過高的希望,很多社會民主黨 人在實際鬥爭中同共產黨人並肩戰鬥。
大戰前期較活躍的地下反納粹反戰組織“舒爾策—博伊森——哈爾納克 抵抗組織”,是在蘇軍情報人員協助下建立。主要領導人舒爾策—博伊森上 尉在德國航空部供職,哈爾納克是一個經濟學家,任經濟部高等參事。其成 員有藝術家、作家、職業軍人、記者、大學生和工人,其中部分是共產黨員 和社會民主黨員。納粹司法機構稱之為“紅色樂隊”。該組織在布魯塞爾和 巴黎分別設立了“西梅克斯公司”作為工作據點,同德國通用電氣公司、西 門子康采恩等重要軍工企業和德軍領導機構中的反法西斯小組保持密切聯
蘇德戰爭開始後,德軍取得一系列勝利,一舉攻到莫斯科城下。然而在 蘇軍的頑強抵抗下,德軍始終未能攻占莫斯科。1942 年 1 月起,蘇軍發起反 攻,經過 3 個月鏖戰將德軍擊退。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 50 萬人,首次 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被迫放棄全面進攻的計劃,1942 年夏,德軍集結重兵 於蘇德戰場南翼,向史達林格勒實施重點進攻。7 月 17 日,戰鬥打響,德軍 在史達林格勒方向作戰的 B 集團軍群,有 71 個師,經過激戰,9 月 12 日, 蘇軍外圍防禦地帶喪失殆盡,退守市區。德軍一度攻入市區,雙方浴血奮戰, 蘇軍守住了史達林格勒。11 月開始,蘇軍調動強大兵力開始反攻,包圍德軍
22 個師 33 萬人。1943 年 2 月,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整個會戰,德軍損失累
計達 150 萬人、3000 架飛機和 3500 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德軍遭到戰爭以來 的最大失敗,從此德軍失去戰略主動權。希特勒不甘心失敗,於 1943 年 7 月在庫爾斯克再次發起進攻,以圖粉碎蘇軍主力,奪回戰略主動權。雙方投 入總兵力 400 余萬人,共出動坦克和自行火炮 1.3 萬多輛,作戰飛機近 1.2 萬架,這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兵團會戰。然而經 50 天激戰,德軍損失
50 萬人、1500 輛坦克、3500 架飛機。蘇軍損失也很大。通過會戰,德軍徹 底喪失戰略進攻的能力,轉入全線防禦。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發起連續突擊,逐步向西推進,圍殲德軍有生 力量。1944 年秋,德軍基本上被趕出蘇聯領土。
盟軍反攻和德軍全線崩潰
在德國入侵蘇聯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將美國及美洲、 大洋洲許多國家捲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不斷壯大。
1942 年 10 月,英軍在北非發動阿拉曼戰役,打敗 1941 年 2 月為增援意 軍進入北非的德國非洲軍團,迫使德軍退入突尼西亞境內。同年 11 月 8 日,美
英盟軍又在西北非登陸,占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並進逼突尼西亞。希特勒 命令德意軍堅守北非,但無濟於事,1943 年 5 月 13 日,25 萬德意軍全部向 盟軍投降。
盟軍肅清北非德意軍後,於 1943 年 7 月 10 日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7
月 25 日義大利國王罷免墨索里尼,任命巴多里奧為首相,9 月 8 日,義大利 宣布無條件投降。希特勒即令駐意德軍包圍羅馬,解除意軍武裝,並占領意 大利北部地區,迫使巴多里奧政府退入南部盟軍占領區。同時,希特勒派遣 突擊隊搶回被義大利新政府監禁的墨索里尼,扶持他重新建立“法西斯共和 黨”和“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以維持其法西斯同盟。
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 戰場。至 1945 年 5 月,相繼解放法國,比利時、盧森保、荷蘭、挪威、丹麥、 義大利。德軍退守法德邊境一線。與此同時,蘇軍在東歐戰場先後解放羅馬 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國內各階層民眾的反戰活動
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國內各階層民眾展開了各種形式的 反戰抵抗運動。在戰爭初期,德國在軍事、外交上的一系列勝利,激起民眾 的民族主義狂熱,反戰抵抗運動很難開展,規模很小。史達林格勒會戰後, 德國在戰場上的失利使戰爭陷入長期化,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使其經 濟日益困難,各種矛盾迅速加劇,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因而地下抵抗活動日 益活躍,並逐漸形成高潮。
1939 年 9 月 2 日,德共流亡政治局發表聲明,反對擴大戰爭,呼籲為迅
速結束戰爭並召開解決爭端的國際會議而努力。以後,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 不斷發表聲明,抗議德國進攻北歐和西歐各國。但是,流亡領導機構受共產 國際新路線的影響,在抨擊法西斯侵略行徑的同時,也指責了英法政府和各 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國內的共產黨地下小組因同外界聯繫不暢,並受到納粹 政權血腥鎮壓,一直未能建立起全國性的地下領導機構。直到 1942 年 5 月, 下萊茵和魯爾區的地下組織才召開了一次代表會議,聯合向民眾發表一份《呼 吁書》。
社會民主黨執委會也譴責納粹政權的戰爭罪行,呼籲德國人民起來推翻
希特勒,打倒納粹制度,結束戰爭,實現和平與自由。但是,黨內右翼力量 把蘇聯和共產國際視為敵人,將粉碎希特勒暴政的希望完全寄託到英美法等 大國的軍事勝利上,並拒絕與德共合作。黨內左派小組儘管反對在戰後建立 蘇聯式的國家,但對西方大國的軍事實力不抱過高的希望,很多社會民主黨 人在實際鬥爭中同共產黨人並肩戰鬥。
大戰前期較活躍的地下反納粹反戰組織“舒爾策—博伊森——哈爾納克 抵抗組織”,是在蘇軍情報人員協助下建立。主要領導人舒爾策—博伊森上 尉在德國航空部供職,哈爾納克是一個經濟學家,任經濟部高等參事。其成 員有藝術家、作家、職業軍人、記者、大學生和工人,其中部分是共產黨員 和社會民主黨員。納粹司法機構稱之為“紅色樂隊”。該組織在布魯塞爾和 巴黎分別設立了“西梅克斯公司”作為工作據點,同德國通用電氣公司、西 門子康采恩等重要軍工企業和德軍領導機構中的反法西斯小組保持密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