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面對這一冒險的侵略計劃,戈林和雷德爾表示贊同,而弗立契、勃洛姆

  貝格和牛賴特認為軍事衝突很難控制在局部的範圍內,而德國又沒有能力同 英法等大國全面對抗,他們擔心該計劃會導致德國的滅亡,因而表示反對。 納粹黨執政後,軍隊在勃洛姆貝格控制下,一直對納粹政權採取合作的 態度。清洗衝鋒隊和希特勒擔任國家領袖後,勃洛姆貝格主持全體官兵重新 宣誓,規定國防軍官兵效忠於希特勒個人,而不是國家和憲法。1934 年 2 月 接替哈默施泰因擔任陸軍部長的弗立契儘管對納粹黨持保留態度,但他既不 足以影響整個國防軍的政治態度,又在擴軍備戰問題上同政府積極合作。但 是,當勃洛姆貝格和弗立契在侵略步驟問題上同希特勒發生分歧後,地位已 經鞏固的希特勒決定尋找機會撤除他們的職務,並趁機改組軍事領導機構,

  確立對軍隊的統帥和指揮權。

  1938 年 1 月下旬,希特勒利用勃洛姆貝格的新婚妻子曾當過妓女和蓋世 太保炮製的所謂弗立契搞同性戀的把柄,製造了“勃洛姆貝格—弗立契事 件”,將兩人免職,同時還免去 16 名高級將領的職務,將另外 44 名高級將 領調往低級指揮部。同年 2 月 4 日,希特勒頒發《關於德國武裝部隊統轄權 的命令》,宣布親自接掌整個武裝部隊的統轄權,自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並規定取消軍事部,原該部武裝部隊局改組成“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接 管軍事部的職能。原軍事部武裝部隊局局長凱特爾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主 任兼參謀長。命令還規定取消三軍總司令一職,陸軍總司令由勃勞希契擔任。 這些措施被納粹政權稱為“將一切政治、軍事和經濟大權高度集中於領袖手

  中”的根本措施,實際上是希特勒實施擴張計劃前強化國內獨裁統治,特別 是直接控制軍權的重要一著。

  為侵略擴張服務的納粹外交

  納粹外交是為其侵略擴張的政策服務的。希特勒上台之初,德國受凡爾 賽條約束縛,軍事力量孱弱,外交上處於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同盟體系的包圍 中,十分孤立。德國要稱霸全世界,必須排除法國可能進行的干涉,擴大武 裝力量,恢復軍事主權;同時,瓦解以法國為首的對德包圍圈,尋覓朋友, 建立法西斯同盟體系;隨後,還必須排除主要大國的干預,通過局部戰爭或 和平解決的手段侵占中歐,為進一步爭霸歐陸作好準備。所有這些任務,都 必須藉助於明確的外交戰略目標和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才能完成。因此,當 納粹的侵略政策還處於毀約擴軍的階段,以牛賴特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舊式外 交官還在為納粹外交服務時,希特勒就開始插手外交事務。他不僅主持外交 決策,而且在外交部之外設立由其親信里賓特洛甫主持的“里賓特洛甫辦公 室”,作為他直接控制外交活動的工具。該辦公室位於柏林威廉街外交部的 對面,原普魯士外交處所在地,擁有 300 多名工作人員。由於牛賴特在 1937 年對“霍斯巴赫備忘錄”提出異議,翌年 2 月被免去外長職務,由里賓特洛 甫接替,該辦公室才撤銷。此後,希特勒在納粹黨內又設立了由羅森貝格主 持的外事局。

  從 1933 年初到 1937 年底,納粹德國的外交重點在於排除各國可能進行

  的干預,迅速恢復軍事主權,瓦解對德包圍圈,實現法西斯國家的初步聯合。 在這一階段里,納粹政權對英國實行“和解”外交,即在竭盡全力擴軍備戰 的同時,利用英國不希望看到法國的過分強大,而採取扶德抑法政策,全力 同英國搞緩和,力爭與英國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以求在英國的綏靖政策下 作好侵略準備。

  德法關係不同於德英關係。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通過

  凡爾賽和約獲得許多利益,它十分害怕德國東山再起進行復仇。為了鞏固自 己的地位,法國積極爭取同盟者,結成防範德國的同盟體系,由此出現了以 聯蘇抗德為主要內容的巴爾都外交,和以利用意德矛盾來牽制德國為主要內 容的賴伐爾外交。德國則力圖破壞以法國為首的抗德同盟,它對法策略是又 拉又打,以拉為主。在法國的東歐盟國中,納粹政權重點著力於拉攏波蘭, 以便排除法國干涉德國的助手,瓦解法國的對德包圍圈。1934 年 1 月 26 日, 德波兩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出於納粹主義理論的反共反蘇本性以及掩蓋 其侵略本性的策略考慮,蘇聯成了納粹政權內外宣傳的主要打擊對象。儘管 德蘇之間還保持著一定的經濟和軍事聯繫,希特勒也經常通過各種途徑向蘇 聯傳遞友好信息,但在公開的宣傳中,納粹政權每做出一個冒險舉動,除了 大搖一陣橄欖枝外,就是大叫一通“布爾什維克威脅”。

  為了擺脫外交孤立狀態,德國從 30 年代中期起加緊拉攏其它法西斯國 家,力圖組織起侵略集團。隨著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後遭到國際聯盟的制 裁,它同英法等國的矛盾日趨激化。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德國隨同義大利公 開進行干涉,支持西班牙法西斯勢力,進一步縮短了德意之間的距離,加劇 了義大利與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對日關係方面,儘管德國無暇投入更多的注

  意力,內部各部門在對亞政策上也有分歧,軍事部和外交部比較傾向於把對 華關係作為重點,而里賓特洛甫及其辦公室希望重點發展對日關係,但由於 德日之間沒有大的利益衝突,更容易在反共的旗號下聯合起來。1936—1937 年,德國先後同日本和義大利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完成了法西斯國家 的初步聯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