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止,鋼鐵陣線和國旗社被取締。 社民黨議員對《授權法》投反對票後,該黨為爭取能合法地存在下去,

  採取容忍和退讓的政策。 3 月 24 日,社民黨執委會派代表同戈林舉行談判, 要求允許社民黨報刊復刊,戈林提出社民黨報刊復刊的先決條件是外國社民 黨報刊停止報導希特勒政府迫害反法西斯主義者的恐怖行為。同月底,該黨 一些領導人分別到捷、丹、英、法、荷、奧和瑞士等國進行遊說,試圖說服 這些國家的社民黨減少或停止報導德國的法西期恐怖行為。3 月 30 日,韋爾 斯宣布退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執行局,以表示德國社民黨不同意該機構對希 特勒政府採取的較強硬態度。

  1933 年 5 月初,隨著工會被解散,社民黨執委會決定派遣韋爾斯等部分 領導人到國外建立流亡領導機構,以防萬一。5 月 17 日,國會舉行會議,希 特勒在會上發表對外政策聲明,提出修改凡爾賽條約和擴充軍備的要求。以 保羅·勒貝為首的社民黨國會黨團投了贊成票。但是,流亡國外的社民黨領 導人已經認識到,如果不立即放棄妥協政策,就會給黨的威信帶來更大的損 害,並會失去其它國家工人政黨的支持,因而他們要求國會黨團投反對票。 以勒貝為首的國內領導人拒絕這一決議,並於 6 月 19 日召開所謂的黨的全國 代表會議,宣布脫離流亡領導機構的領導,另建以勒貝為首的執行委員會。 這樣,社民黨便告分裂。3 天以後,即 6 月 22 日,內政部長弗里克便發布命 令,以“反對國家及其合法政府的叛國罪”為名取締社民黨。7 月 7 日,社 民黨在國會、邦議會、市政廳和各種代表機構中的代表資格全部被廢除。在 短短的幾個月內,近 3000 名社民黨幹部被逮捕。

  在取締了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後,希特勒緊接著把矛頭指向資產階級政

  黨。5 月 3 日,德意志民族人民黨改稱“德意志民族陣線”,6 月 21 日,它 在全國各地的辦事處被警察和衝鋒隊占領,6 月 27 日,胡根貝格被迫退出政 府,該陣線也隨之解散,其議員進入納粹黨國會黨團。6 月 28 日,從 1930 年起已更名為“德意志國家黨”的人民黨宣布解散。7 月 4 日,德意志人民 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自行解散。7 月 5 日,布呂寧被迫解散天主教中央黨, 該黨議員被允許列席納粹黨國會黨團會議。

  1933 年 7 月 14 日,希特勒政府憑藉授權法頒布《禁止組織新政黨法》,

  規定:納粹黨是德國的唯一政黨;凡維持另一政黨的組織機構或組織一新政 黨者,如其罪行不觸犯其它規定而須受到更大的懲罰,則處以 3 年以下的徒 刑或 6 個月至 3 年的拘禁。同年 12 月 1 日,希特勒政府又頒布《黨和國家統 一法》,規定:納粹黨是德意志思想的體現者,是國家的領導和推動力量, 與國家不可分離地聯繫著,它的機構是人民權力的一部分;為保證納粹黨和 衝鋒隊的機構同國家機關實行最密切的合作,納粹黨領袖的代表和衝鋒隊參 謀長均為政府成員;納粹黨和衝鋒隊成員如果損害所負義務,不受國家司法 機關審判。這兩個法律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一黨制,保證了納粹黨凌駕於國家 政府機關之上並不受國家法律制約的地位。

  為了保證納粹黨更有效地控制國家,該黨的中央組織機構再次作了改 組。新設了“領袖辦公室”負責處理黨內日常事務。任命魯道夫·赫斯為領 袖的代表,設立“領袖代表辦公室”,負責領導全國指導處和健康、種族、 家庭調查三個辦公處,並管理納粹黨的整個組織機構。但是,“領袖代表辦 公室”最重要的職責是干預國政,它負責在政府機關中維護和堅持納粹黨的 旨意,保證一切國務活動不違背該黨的政策和納粹主義理論,執掌政府官員

  的提名權和最終審批權,有權代表納粹黨參加起草並最終批准德國法律。1934

  年 8 月,作為納粹黨領袖的希特勒兼任國家領袖(原總統一職),在最高領 導層造成黨政難分;在“一體化”過程中,納粹黨大區領袖全部兼任地方行 政首腦,在中級領導層內保證了以黨代政;1937 年 1 月 25 日頒布的《文職 人員法》規定所有的政府官員包括一般文職人員必須由納粹黨員充任,進而 從基層保證了納粹黨對行政機構的絕對控制。

  清洗衝鋒隊

  廣大中下層民眾在經濟危機期間積極參加或支持納粹運動,成為納粹黨 上台的重要社會基礎。納粹黨執政後,他們希望納粹黨按其所宣傳的去實行 “社會主義”,使他們能得到“納粹革命”的成果。納粹黨內反映小資產階 級利益和情緒的一派,也紛紛提出相應的建議。黨內元老費德爾認為,納粹 黨執政後,就應該開始實施“二十五點綱領”的經濟條款以及關於國有化、 分紅制、取消不勞而獲的收入和“廢除利息奴役制”等諾言。納粹農民領袖 瓦爾特·達雷建議大幅度降低農民債務的資本價值,把利率降低到 2%。“工 商業中產階層戰鬥同盟”頭目奧托·華格納被任命為“全德經濟院”全權代 表後,即要求接管全國的大百貨公司、統一價格商店和消費合作社,並控制 壟斷資本家的組織“德國工業全國公司”。

  衝鋒隊繼續充當爭奪統治特權的急先鋒。隊員們在反猶主義、反資本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