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施萊歇爾走上前台

  巴本政府的經濟政策得到大部分資產階級的擁護,但引起了工人的強烈 不滿。11 月國會選舉後,政府仍得不到國會多數的支持。經施萊歇爾提議,

  11 月 17 日巴本辭職。

  11 月 19 日,興登堡總統應部分資本家的請求,召見希特勒。興登堡向

  希特勒提出,如果他能夠提出一個具體的政綱,並得到國會多數的支持,就 能擔任總理,否則只能當一名副總理。希特勒難以獲得國會多數票,因為民 族人民黨拒絕同他合作,中央黨雖然同意給予支持,但先決條件是不實行獨 裁統治。這樣,希特勒擔任總理的願望還是未能實現。

  12 月 1 日晚,興登堡同時召見巴本和施萊歇爾,商討組閣事宜。巴本提 出的執政方案是:關閉國會半年,依靠國防軍和總統的全權實行獨裁統治, 隨後重新制定憲法。施萊歇爾不反對實施獨裁統治,但認為這種統治必須擁 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他主張建立一條橫貫所有政黨並集合全國社會政治方面 活躍力量的“橫向陣線”,由一個為國防軍所支持的總統內閣來掌舵。事先, 施萊歇爾曾同納粹黨施特拉瑟派和部分右翼社會民主黨人作過交涉,因此知 道自己能獲得國會的多數。面對這兩種方案,興登堡決定支持巴本。然而第 二天,包括施萊歇爾在內的幾乎全部內閣成員都不支持巴本,興登堡轉而任 命施萊歇爾組閣。

  施萊歇爾以資本家“左翼凱恩斯主義”集團為後盾,基本上留用巴本內 閣閣員,組成總統制內閣。但是由於原同意出任副總理的格·施特拉瑟在納 粹黨黨內鬥爭中失敗,他組織“橫向陣線”的計劃夭折。

  施萊歇爾試圖消除前兩屆內閣在社會政策方面的缺陷,聲稱自己既不贊 成資本主義,也不擁護社會主義,意在成為一名“關心社會問題”的軍人政 治家。他上任不久,向全國作了一次廣播演說,宣布“本政府的綱領集中到 一點,就是創造就業”。該政府執政期間,在經濟上不增加新的稅收並控制 物價,取消巴本內閣削減工資和救濟金的規定,廢除農業定額分配製,在東 部實行補貼無地農民定居的龐大計劃,同時決定耗資 5 億馬克,發行特別期 票,用以擴充勞動就業崗位。格雷克提出一個勞動就業綱領,建議設立部長 級的勞動就業專員一職,在市鎮機構的協助下,以國家債務形式籌集經費, 利用社會委託訂貨的辦法來擴大就業機會。該綱領被施萊歇爾接受,格雷克 則受邀擔任中央勞動就業專員,他將全德工會聯合會、基督教工會和衝鋒隊 的代表吸收進專員辦公室,試圖沿著所謂的“工會軸心”擴大社會基礎。施 萊歇爾則準備把格雷克的做法擴大到政治領域,打算邀請各派工會的領袖擔 任政府部長,再次組建“橫向陣線”。在外交上,施萊歇爾打算同蘇聯進行 談判,延長 1926 年德蘇條約,並擴大兩國貿易關係。

  但是,施萊歇爾在政界經營時間不長,根基尚淺,即使在軍界也因資歷

  欠深和喜歡弄權術而缺乏有力支持。其干預經濟的措施還未來得及見效,就 已引起“巴本派系”壟斷資本集團的恐懼,認為其政策具有一種“布爾什維 克的危險”。西門子甚至表示:與一種布爾什維克的危險相比,希特勒只能 算小巫見大巫。這就給希特勒提供了進一步爭取壟斷資本集團支持的可趁之 機。1932 年 7 月曾當著蒂森的面拒絕付給納粹黨任何競選費用的杜伊斯貝 格,年底同意向納粹黨資助 10 萬馬克。正是在這種恐懼心理支配下,支持巴 本的資本家集團迅速向納粹工業集團靠攏,同意讓希特勒上台執政。

  希特勒就任總理

  巴本被施萊歇爾搞下台後,一直伺機報復。1933 年 1 月 4 日,經科隆銀 行家施洛德男爵牽線,他與希特勒舉行會晤,商討倒閣事宜。巴本力爭自己

  當總理,給希特勒保留副總理職位,或者成立兩人的“雙頭政權”,希特勒 意在擔任總理,雙方未能達成協議。1 月 10 日和 18 日,巴本和希特勒兩次 會晤,也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月 22 日,經里賓特洛甫提議,巴本、希特 勒、戈林等人與興登堡總統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及總統府國務秘書梅 斯納一起舉行協商,成效仍然不大。

  民族人民黨主席胡根貝格曾於 1932 年12 月 20日表示支持希特勒出任總 理,並願意在希特勒內閣中擔任經濟和農業部長。1933 年 1 月中旬,他又向 施萊歇爾表示,願意入閣擔任統一的經濟與農業部長。施萊歇爾拒絕了這一 要求,胡根貝格遂積極加入倒閣運動。

  按照預定計劃,新國會將於 1 月 31 日召開會議。施萊歇爾預計自己得不 到國會支持,遂於 1 月 23 日進見總統,要求解散國會,並推遲幾個月舉行下 屆的國會選舉。興登堡要求他履行上台時的諾言,設法爭取國會多數的支持。 施萊歇爾無力辦到這一點,於 1 月 28 日辭職。

  此時,國防軍領導集團內部也發生了有利於希特勒的變化。自 1932 年 5 月格羅納被迫辭職後,國防軍領導層內部的意見分歧就進一步公開化。以陸 軍首領哈默施泰因為代表的一批軍官蔑視納粹黨,反對該黨單獨執政。施萊 歇爾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也反對納粹黨單獨執政。從 1932 年年末至 1933 年 年初,兩人的關係愈益密切,經常在一起商議總理人選問題,結成了一股勢 力。然而,儘管他們都不希望納粹黨單獨執政,但特別擔心納粹黨與共產黨 聯合起來反對政府,引起國內政局動盪,招致波蘭向德國發動“預防性進攻”。 他們認為一旦巴本與胡根貝格聯合執政,必然會導致內亂。1933 年 1 月下旬, 哈默施泰因等人幾次向興登堡陳述意見,重點是反對再次任命巴本擔任總 理。在當時德國政治鬥爭的特定條件下,他們的行動客觀上有利於希特勒上 台。以駐防東普魯士的第一軍區司令勃洛姆貝格及其參謀長賴希瑙為代表的 一派,則竭力主張任命希特勒擔任總理。勃洛姆貝格曾於 1927—1929 年擔任 軍隊管理局局長,30 年代初又兼任日內瓦裁軍會議德國代表團團長,在軍內 擁有一定的地位。由於施萊歇爾是幾乎沒有上過前線的“辦公桌軍官”,在 軍內威望不高,客觀上有利於勃洛姆貝格等人擴大自己的作用。1933 年 1 月 下旬,勃洛姆貝格和賴希瑙受召與興登堡總統商討組閣事宜,勃洛姆貝格以 國防軍不足以同衝鋒隊和黨衛隊相抗衡為由,要求組建以希特勒為總理的民 族陣線政府。同月 29 日,興登堡任命勃洛姆貝格為國防部長。這在客觀上加 強了希特勒和軍內親納粹派的地位。同日晚,施萊歇爾和哈默施泰因向希特 勒和戈培爾發出建議,要求逮捕正在向興登堡施加影響的巴本、奧斯卡·馮·興 登堡和梅斯納(即“興登堡集團”成員)。納粹黨卻迅即把該消息通報給興 登堡集團,使局勢進一步朝有利於納粹黨的方向發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