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32 年 7 月 20 日,巴本政府以普魯士社會民主黨人同共產黨人舉行會 談為藉口,指責布勞恩政府的財政“仍然未上軌道”,反共產主義鬥爭“不 得力”,其權威已經“極度動搖”。巴本以興登堡簽署的《關於恢復普魯士 邦地區安全和秩序的法令》和關於延長大柏林市和布蘭登堡省戒嚴狀態的法 令為依據,宣布解除布勞恩等社民黨部長的職務,自任駐普魯士總督,接管 邦總理的大權。這一事件,史稱“巴本政變”。

  自布呂寧政府下台後,社民黨即放棄容忍政策,重新採取反對黨的立場。

  “巴本政變”發生時,布勞恩政府下轄的邦警察約有 9 萬人,鋼鐵陣線擁有

  300 萬人。普魯士內政部長、社民黨人澤韋林提議動用警察力量,在鋼鐵陣 線支持下進行抵抗,但大部分社民黨領導人要求“不論出現什麼情況,決不 放棄憲法規定的法律基礎”。7 月 20 日,共產黨向社民黨和全德工會聯合會 發出建議,要求共同組織總罷工來粉碎政變,迫使巴本政府辭職。但社民黨 執委會和工會組織卻向工人發出呼籲書,要求工人保持冷靜和紀律,不參加 總罷工,通過國家法院和國會選舉來挽救局勢。事後,普魯士政府向國家法 院提出控告,而法院的裁決是:如果總統暫時將普魯士邦的主權移交給全權 代表行使,而該邦在全國參議院,國會和邦議會的代表權仍掌握在普魯士政 府手裡,這並不觸犯憲法。

  “巴本政變”的成功為納粹黨上台排除了一個重要障礙。

  兩次國會選舉

  巴本政府上台後,即履行曾同納粹黨達成的口頭協議,於 6 月 4 日下令 解散國會,定於 7 月 31 日舉行新的國會選舉,並於 6 月 14 日取消對衝鋒隊 及其下屬組織黨衛隊的禁令。納粹黨自信能在選舉中獲得大勝,故以此作為 容忍巴本內閣的先決條件。

  納粹黨展開了更大規模的競選活動,希特勒乘坐飛機,15 天內到 50 個 城市發表演說。解禁不久的衝鋒隊以 10 倍的瘋狂對政敵製造流血事件,企圖 控制所有宣傳和演說的場所。

  投票結果,納粹黨獲 37.4%的選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共產黨獲

  14.6%;社民黨獲 21.6%,第一次降為國會第二大黨。其它政黨,中央黨獲

  12.5%;巴伐利亞人民黨獲 3.2%;民主黨獲 1%;人民黨獲 1.2%;民族人

  民黨獲 5.9%。 納粹黨在大選中獲勝後,希特勒即要求擔任總理,並要求給納粹黨人保

  留內政、農業、教育、司法和航空五個部的部長職位。興登堡很害怕在總統 任期內爆發全國內戰,他認為納粹黨囂張鬧事,舉止粗魯,希特勒缺乏執政 能力,因而拒絕任命納粹黨黨魁擔任總理。他要求希特勒同巴本一起組織聯 合政府,在巴本手下當副總理。希特勒拒絕接受。

  納粹黨旋即同仇視巴本的中央黨聯合,8 月 30 日,兩黨議員一起選舉納 粹黨頭目戈林任國會主席。巴本得不到國會支持,就企圖解散國會,推遲舉 行新的大選,拋棄議會民主制。9 月 12 日,共產黨國會黨團領袖托格勒向國 會提出一份不信任巴本政府,要求取消一切“緊急法令”的提案,納粹黨立 即附議,最後,提議以 512 票贊成、42 票反對、5 票棄權得以通過。但巴本 搶在議案生效前解散了國會。在大多數內閣部長的堅持下,巴本政府被迫同 意在 11 月 6 日舉行第二次國會選舉。

  在第二次國會選舉前,從巴本政府的政策措施中得利的資本家擬出一份

  由 339 名有舉足輕重影響的企業主簽名的號召書,呼籲選民把選票投給支持 巴本政府的政黨。11 月選舉的結果,納粹黨獲票 33.1%,仍為國會第一大黨, 但得票數有所下降;社民黨獲票進一步下降,僅 20.4%,為國會第二大黨; 共產黨的得票數進一步上升,為 16.9%。其它資產階級政黨的得票數大致同 上次選舉持平。民族人民黨獲票 8.8%,略有上升。納粹黨的選票之所以下 降,一是因為希特勒同壟斷資本家勾搭的消息不斷被披露,一些群眾逐漸看 出該黨的宣傳包含欺騙的成份;二是在 11 月初共產黨領導的柏林交通工人罷 工中,一部分納粹黨員因不滿現狀也積極參加,戈培爾害怕喪失工人群眾的 支持,對罷工持支持態度,該事件使一些資本家不願資助納粹黨,在一定程 度上影響了納粹黨的競選能力;三是納粹黨徒的暴行日益引起民眾的不安。 “納粹工業集團”為納粹黨上台竭盡了全力,從 1932 年 6 月起,凱普勒 糾集一部分資本家,在每月的第一個周三定期聚會,以商討就業和財政問題 為名,策劃扶助納粹黨上台。納粹黨在 11 月選舉中失利後,該集團加快了扶 植希特勒的步伐。11 月中旬,大企主代表沙赫特、黑克爾、凱普勒同黨衛隊 頭目希姆萊一起擬定了一封致興登堡總統的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 理,認為只要“委託全國最大集團的領袖負責領導一個由具備實際能力和個 人才幹的人士組成的總統制內閣,就可消除一切群眾運動所必然帶有的弱點 和缺陷,並且把至今仍在袖手旁觀的千百萬人吸引進來,變成積極的力量。” 請願書由凱普勒轉發給約 50 名資本家徵集簽名,最後沙赫特、施洛德、蒂森

  等 20 人在上面簽了名,壟斷資本家弗格勒出於“不想在政治上出頭露面的原 因”沒有簽名,但表示贊同其中的內容。11 月 19 日,請願書正式呈交興登 堡總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