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隨著壟斷資本的進一步發展,大壟斷資本家的地位進一步增強,蒂森、

  西門子、沃爾夫、克虜伯等 10 多個工業和金融寡頭成為德國經濟和政治的真 正主宰者。資本家為了抵制工會在經濟生活中的影響,組建了各種團體,其 中有“德國工業聯合會”,重點從事經濟政策研究,以及“德國僱主協會聯 合會”,重點研究社會政治問題。

  道威斯計劃實施後,壟斷資本獲得巨大發展,一部分中小企業被吞併,

  業主或者破產,或者喪失了往昔的獨立地位。職員的失業率在 20 年代後期也 一直保持在 2.4%左右。手工業者在通貨膨脹時期擺脫了債務,但同時也失 去了積蓄,由於他們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險的範圍,也就失去了應急的手段。 在經濟穩定時期,德國手工業的結構發生變化,陳舊的部門如桶匠、車輪匠 和織布工,從業人數有所下降或消失,新的部門如汽車技工、電工、金屬板 和水泥板技工,從業人數迅速增加。衰退部門的小資產者的地位急劇惡化, 他們渴望國家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維護他們往昔的地位。農民在 20 年代 後期面臨外國廉價農產品的衝擊,負債越來越重,不得不把牲畜、農具甚至 莊園充當抵押品。

  工人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失業者的人數還是相當多,1923 年底全國失業 人數曾高達 150 萬,1924 年降至 40 萬,1925 年進一步降至 20 萬,但 1925 年底再次猛增到 200 萬,以後一直保持在 50 萬左右。憲法規定了每周 48 小 時工作制,但直到 1926 年,全國仍有半數就業人員的工作時間超過限額,1/4 的工人的周工作時數高達 54 小時。自通貨膨脹結束後,工人的實際收入逐年 上升,但直到 1929 年,才恢復到戰前 1913 年的水平。儘管工會組織有所發 展,但在勞資對抗中,工人的地位往往比資本家軟弱。除 1925 年和 1928 年

  外,因資方關廠而損失的工作日明顯超過了因罷工而損失的工作日。

  魏瑪共和國的政府更迭

  魏瑪共和國成立之初,主要由社會民主黨人主持政府,歷經謝德曼、鮑 威爾、米勒三屆政府。然而在 1920 年 6 月的國會選舉中,支撐魏瑪共和國的 聯盟喪失了多數地位,改由中央黨人費倫巴赫和維爾特主持政府。1922 年 11 月,無黨派人士古諾組成無黨派政府,在 1923 年危機中,被人民黨人斯特雷 澤曼領導的大聯合政府接替。但是,斯特雷澤曼領導的政府對薩克森邦和巴 伐利亞邦採取了不同對策,用武力逼迫薩克森工人政府辭職,但拒絕鎮壓巴 伐利亞的分離運動。這一做法引起社民黨左翼的不滿。1923 年 11 月 23 日, 社民黨國會黨團提議舉行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民族人民黨也提出自己的不 信任提案,但沒有陳述理由。斯特雷澤曼為爭取主動,要求國會對政府表示 信任,但遭到社會民主黨和民族人民黨的拒絕。於是斯特雷澤曼政府辭職。

  1923 年 11 月 30 日,中央黨人威廉·馬克斯接任總理職位,以中央黨人 和民主黨人為主體,組成資產階級聯合政府。馬克斯政府把平衡預算和穩定 幣製作為首要任務,大幅度裁減政府公務員,增收房產附加稅,提高其它稅 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小資產階級群眾的利益。

  由於社民黨在國會裡反對馬克斯政府,馬克斯在徵得艾伯特總統同意

  後,於 1924 年 3 月 13 日解散了本該在當年改選的國會。同年 5 月 4 日,舉 行第二屆國會選舉,結果社會民主黨得票 20.5%,獲 100 席,比上屆減少 2 席,如把原獨立社會民主黨的席位亦計算在內,則減少 86 席;民主黨得票

  5.7%,人民黨得票 9.2%;都比上屆大幅度下降;中央黨得票 13.4%,幾乎

  與上屆持平;民族人民黨得票 19.5%,比上屆增加;共產黨得票 12.6%,比 上屆有大幅度增加;納粹黨以“德意志人民自由黨”名義首次參加競選,得

  票 6.5%。選舉結束後,馬克斯再度任總理,組成資產階級聯合政府。

  由於第二屆馬克斯政府仍然沒有取得議會多數,1924 年 12 月 7 日舉行 第三屆國會選舉,結果社民黨得票 26%,民主黨得票 6.3%,人民黨得票 10.1

  %,都略有回升;中央黨得票 13.6%;民族人民黨得票 20.5%;共產黨得票

  9%,有所回落;納粹黨以“民族社會主義自由運動”的名義參加競選,僅得

  票 3%。選舉結束後,無黨派人士漢斯·路德受命組閣,他以民族人民黨人 為主體,組成了資產階級右翼聯合政府。

  路德政府執政期間,實行了稅收改革。由於德國經濟開始恢復,稅收收

  入超過了預算,政府一方面降低所得稅,對多子女家庭實行稅收優待,徵收 社團稅時照顧小公司,對較大數量的遺產實行更高的累進稅,另一方面為了 促進國內資本的形成,又在財產稅中降低累進稅,降低資本流通稅,購進地 產稅和匯兌稅以有利於商業往來。外貿政策方面,在凡爾賽條約給予戰勝國

  5 年關稅優待期滿之後,政府對工農業產品都實行保護關稅制。

  1925 年底,路德政府發生內閣危機。民族人民黨部長們原先同意簽訂洛 加諾條約,但該黨的各邦聯合會議以戰勝國沒有立即撤出萊茵區並撤銷凡爾 賽條約中的戰爭責任條款為由,迫使部長退出政府。1926 年 1 月 20 日,路 德再次組閣,他以民主黨人、中央黨人和人民黨人為主體,組成資產階級聯 合政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