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魏瑪共和國初期,曾允許商船在航行中除懸掛黑紅黃三色國旗外,可 繼續使用象徵舊帝國的紅白黑三色旗。第二屆路德政府執政期間,同興登堡 總統一起頒布了“國旗條令”,規定德國駐外使領館也須同時使用紅白黑三 色旗。社民黨、民主黨、人民黨等政黨一致反對該條令,並通過國會推翻了 路德政府。1926 年 5 月 16 日,馬克斯第三次組閣,他繼續以中央黨人、民 主黨人和人民黨人為主體,組成資產階級聯合政府。同年底,社民黨人在國 會內批評國防軍同蘇聯紅軍有聯繫,並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案。1927 年 1 月

  29 日,馬克斯第四次組閣,以民族人民黨人、中央黨人和人民黨人為主體, 組成資產階級右翼聯合政府。

  1928 年 5 月 20 日,舉行了第四屆國會選舉,結果社民黨得票率再次回 升,達 29.8%;民主黨得票 4.9%,人民黨 8.7%,中央黨 12.1%,都有所 下降;民族人民黨得票率急劇下降,為 14.2%;共產黨得票略有上升,為 10.6

  %;納粹黨得票略有下降,為 2.6%。選舉結束不久,社民黨人赫爾曼·米 勒受命組閣,他以社民黨人和民主黨人為主體,組成了大聯合政府,一直執 政到 1930 年 3 月 27 日。進入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期,德國政局再次動盪。魏 瑪共和國經歷 14 年動亂,內閣更迭達 20 次之多。

  1925 年總統選舉

  魏瑪共和國的社會基礎是薄弱的,由於沒有徹底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的任務,普魯士容克貴族仍占有大片領地,軍官團的軍國主義勢力沒有被鏟 除,舊的文職人員大量轉入共和政府機構,這些文職人員能夠為共和政府服 務,但同樣準備為獨裁政權效力。司法部門則公然對共和制度表示敵意,法 官們經常寬容右翼民族主義分子的政治暗殺活動,但對左翼分子的判決往往 非常嚴厲。由於十一月革命沒有伴之以深入持久的資產階級思想宣傳運動, 一般民眾也仍然崇拜等級和地位,不願使用諸如“公民”、“先生”等體現 民主平等的稱呼。很多人稱魏瑪國家是“一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隨著無產階級革命浪潮的消退和社會民主黨影響的減弱,右翼勢力進一 步上升,政治氣候出現了“從左向右擺”的狀態。興登堡當選總統則是右翼

  軍國主義勢力再次崛起的標誌。

  根據 1922 年 10 月的國會決議,艾伯特總統的任期至 1925 年 6 月 30 日 期滿。但是,隨著右翼勢力抬頭,資產階級報刊從 1924 年底起掀起了一場反 對艾伯特和謝德曼的浪潮,指責艾伯特在 1918 年 1 月參加過柏林軍火工人的 罷工活動,從而犯下了叛國罪。艾伯特出庭受審,為自己辯護,最後被判無 罪,但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於 1925 年 2 月 28 日在任內病逝。同年 3 月, 德國提前舉行總統選舉。

  在競選初期,民族人民黨、巴伐利亞人民黨和納粹黨結成“帝國聯盟”, 分別推出雅雷斯、黑爾德和魯登道夫作為候選人。社會民主黨、人民黨和民 主黨結成“人民陣線”,分別提出普魯士總理布勞恩、馬克斯和黑爾帕赫作 為候選人。共產黨單獨推出台爾曼參加競選。3 月 17 日舉行第一輪投票,結 果雅雷斯獲 1041.7 萬票,布勞恩獲 780.2 萬票,馬克斯獲 388.8 萬票,台爾 曼獲 187.2 萬票,黑爾帕赫獲 156.8 萬票,黑爾德獲 100.7 萬票,魯登道夫

  獲 28.6 萬票。由於無一人獲得多數票,按魏瑪憲法規定,決定舉行第二輪選

  舉。

  在第二輪競選中,社民黨撤回布勞恩,與中央黨和民主黨一起提出馬克 斯為候選人;帝國聯盟為了與之對抗,也撤回原候選人,共同推出興登堡作 為總統候選人;共產黨候選人仍為台爾曼。4 月 26 日第二輪投票,結果興登 堡獲 1465.6 萬票,馬克斯獲 1375.2 萬票,台爾曼獲 193.1 萬票。儘管興登 堡的得票數,仍未超過半數,只占 48.3%,但按憲法規定得以當選總統。

  興登堡當選總統後,毫不掩飾自己的君主主義立場,德國軍國主義勢力 和君主勢力進一步抬頭。

  《拉巴洛條約》

  德蘇兩國都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處於受排斥被欺侮的地位,兩國從 不同的指導思想出發,都希望打破這個體系,重建國際新秩序。魏瑪共和國 和蘇維埃俄國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當德國國內的革命運動趨向於高 潮之時,魏瑪政府往往會以不安乃至仇視的心情注視革命的根據地蘇俄。然 而,戰勝國帝國主義強加給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把德國的強國之夢打得粉 碎,激起了德國國內的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當德國不可能通過乞求獲得國 際平等地位時,便希望改善同蘇俄的關係,擺脫孤立的局面。此外,經濟上 沙俄和東歐各國曾是德國工業品的傳統出口市場,此時蘇俄仍是一個農業 國,德蘇經濟合作的前景廣闊。還有,德國人民要求同蘇俄人民友好交往。 部分德軍將領希望同蘇俄實行軍事合作,破壞凡爾賽和約軍事條款。俾斯麥 時代的聯俄政策給德國帶來過裨益,甚至以卡爾·豪斯霍弗爾為代表的地緣 政治學家們鼓吹的理論,即建立一個從萊茵河到黑龍江長江的歐亞集團來對 抗英國這個“統治海洋的世界強國”等等諸種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德國政府的對蘇政策。

  在澤克特的推動下,1919 年秋德國軍方開始同蘇聯軍方接觸,1920 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