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三節 國內政治危機和人民反戰運動 國民經濟軍事化和經濟恐慌

  開戰一年多,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部隊規模不斷擴大,軍用物質 消耗甚巨。僅凡爾登一役就傾瀉 135 萬噸鋼。自 1915 年 1 月起,德軍每個師 的炮兵連由 9 個增至 12 個,工兵連由 1 個增至 3 個。機槍、重炮、工程技術 器材的配套也成倍地增長,剛研製、生產的新式武器、飛機、坦克、化學武 器源源不斷地投入運往前線。此外,還得給盟友輸血,因為柏林當局深知, 只有靠德國的武器、彈藥和借款,才能穩固中歐集團和拉住聯盟夥伴。這些, 使本來並無打持久戰、全面戰準備的德國深感物質準備的不足。為了進一步 調動國內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德國只得把整個國民經濟納入戰爭軌道,為 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國家加強對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的控制,設立了一系列的特別機構,以對

  經濟實行計劃和調整,控制運輸和對內對外貿易。早在 1914 年就成立了“戰 時工業管理委員會”和“戰備物質管理部”,下設 59 個“軍需公司”,統一 控制礦石、金屬、石油、棉花、皮革和油脂等原料的徵集和分配,這個機構 實際上是經濟領域中的軍事執行機關。1916 年建立了軍事管理局(合併了戰 備物資管理部)控制著德國本土、被占領區和一部分盟國的戰時經濟。這一 年,普魯士成立“戰爭局”,擔負著統一指導經濟工作的一切職能。此外, 針對食品的短缺,還成立了一系列專門組織,諸如“戰時糧食公司”、“中 央飼料局”、“中央馬鈴薯局”、“戰時動植物油脂管理委員會”、“中央 水果蔬菜局”等等。這種國家干預生產和經濟的措施,實際上是變自由的私 人經濟為國家控制的需要經濟。而幾乎所有的戰時經濟機構成員都是巨亨大 賈,如戰備物質管理部的領導人就是通用電氣公司的經理瓦·拉特瑙,法蘭 克福五金股份公司的理·梅爾通、克虜伯經理左爾格等人都占據著軍事管理 局的重要職位。這又使國家機器同壟斷組織進一步結合起來,為少數壟斷資 本家盤剝國民、發戰爭財提供有力的保證。克虜伯軍火公司 1916—1917 年資 產增加了 3 倍。

  勞動組織實行軍事化,運用軍事專制手段對勞動力調配、勞資糾紛、勞 動日和勞動條件等,實行強制措施。早在戰爭爆發不久,國防部就下令,應 著手建立戰時委員會,統管勞動力的調配,規定工資、勞動時間和勞動條件 等。1914 年底,通過“關於為祖國志願服務法”,規定所有 17 歲到 60 歲的 未應徵入伍的男子都應參加“祖國志願服務”。軍火工業、農業、醫療和其

  他對戰時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的部門都在“志願服務”之列。 開足馬力,發展軍需生產。開戰後不久,德國就有 7500 個以上的大企業

  (包括冶金、機制、汽車、化工、廠礦)改為生產軍需產品。僅製造大炮的 工廠就有 182 家,生產步槍零件的有 150 家。1915 年,其軍工產品產量超過 了其他大國。到 1916 年,德國的兵器生產量提高了 50%—100%,機槍和火炮 猛增了兩倍半。1918 年月產機槍近 1 萬挺。

  1915 年的武器生產

  國 家步 槍機 槍炮 管飛 機德 國 1155000 8000 4000 4500 法 國 800000 6000 1200 4489 英 國 613000 6064 3400 4598 俄 國 740000 4250 2106 870

  沉重的戰費負擔,加劇了對國內人民的搜刮;國民經濟的軍事化,極大

  地破壞了城鄉的生產力;英國的海上封鎖,切斷了德國向外獲取原料和糧食 的渠道。德國出現經濟恐慌。

  糧食和食品匱乏。大戰之初德國還能從比利時、丹麥等國掠奪糧食。一

  年後,當局不得不實行定量配給。1915 年實行麵包憑證供應,柏林每人每周

  2000 克麵包或 1400 克麵粉,兒童減半,嬰兒不供應。到 1916 年冬,連最低 標準的糧食、食品供應也難保了,蔓菁成了主要食品,人們把這一年的冬天 譏之為“蔓菁之冬”。隨之而來的是黑市猖獗,投機盛行,糧價和食品價格 猛漲。同戰前的一年相比,每公斤馬鈴薯從 7 馬克 6 分尼漲至 13 馬克 4 分尼, 黃油從 269 馬克漲至 532 馬克,小麥粉從 48 馬克漲至 92 馬克,大麥從 42 馬克漲至 102 馬克。1917 年德國的糧食產量僅為戰前正常年景的一半。人民 忍飢挨餓,怨聲載道。

  工業原料嚴重短缺。儘管德國自己有豐富的煤鐵礦,但多數的工業原料

  均依靠進口,鎢、鉻、銻、鎳、鉛、錫、錳等貴金屬,硝酸鉀、硫、橡膠、 油脂等化工原料,棉、毛等紡織工業,更是完全依賴外國。如今,隨著每天 成百噸、成千噸的鋼鐵在戰場上傾瀉,軍工生產成倍增長,從國外進口的渠 道一條一條地被堵死,原料的供應日顯枯竭。雖然大力開展研製代用品,如 紡織纖維、人造橡膠,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到後來連紡織品下腳料、廢 紙張、甚至教堂鍾和門把手都被收集起來以應軍需生產。民用需要則受嚴格 限制。

  勞動力不足。兩線作戰,使德國的兵力損傷甚大,官方統計,到 1916

  年 2 月中旬,已戰死 67 萬人,受傷 164 萬人,被俘或失蹤 32.3 萬人。源源 不斷的兵力補充,又加劇了國內勞動力的緊張,不少工廠開工不足或停工, 一些工廠只得依靠婦女、兒童、殘廢者和俘虜作為勞動後備力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