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左右兩路給法軍以“坎尼式”①的圍殲。由 79 個師組成的右翼,越過比利時 和盧森堡,進入法國北部;由 8 個師組成的左翼留在法德邊界的阿爾薩斯—

  —洛林地區。這樣,德軍就以梅斯為樞軸,像一扇巨大的旋轉門,將一直橫 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南北包圍巴黎,“6 周內把法國解決掉”。然後移兵東 線,擊潰俄國,3 個月凱旋而歸,以擺脫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局面。從 1908 年起,接替施里芬的小毛奇便按此方案著手部署兵力。只待戰機一到,德軍 便可揮戈西進。

  塞拉耶佛事件

  1914 年 6 月 28 日,意欲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 為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特選塞爾維亞“哀悼日”②這一天到波士尼亞首府薩 拉熱窩③檢閱軍隊。大公和夫人被受塞爾維亞支持的波士尼亞大學生普林西刺 殺。

  對刺殺一事是否採取強硬措施,奧地利遲疑不決,它徵詢其盟國德國的 意見。德國決意抓住這次機會對俄國挑戰。照德國總參謀部估計,俄國要在

  1916—1917 年才能完成軍備計劃。英國則一直想避免一場歐陸大戰,這次必

  定取中立立場無疑。所以即使對俄國開戰也僅是一場有法國參加的局部戰爭 而已。德國決定趕在俄國戰略準備完畢之前先發制人。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 威廉二世表示堅決支持奧匈採取行動,並說:“要麼現在就算帳,要麼永遠 不算”,“必須清除塞爾維亞人,就在現在。”7 月 6 日,首相貝特曼在給 德駐維也納大使的指令中說:“陛下將根據盟約和古老的友誼,忠實地站在 奧匈一邊。”隨後,德皇召集首相及軍政要員,部署戰爭動員。針對奧地利 主和派的溫和立場,德向奧威脅性地暗示:“如果奧對塞爾維亞妥協(談判), 那就會被人解說為示弱。這將影響到奧匈帝國在三國同盟中的地位和德國今 後的政策。”

  在得到德國履行同盟義務的明確答覆後,7 月 23 日,奧匈帝國向塞發出

  了條件苛刻的最後通牒。7 月 25 日,奧匈斷絕同塞的外交關係,奧皇簽署了 軍事動員令。就在這一天,德國海軍奉命加速裝煤,從國際航行中調回公海 艦隊,所有軍官取消休假,立即歸隊。

  歐洲強國誰都知道,局勢發展的關鍵在柏林。英國人建議由德方設法使

  維也納放棄那些無法答應的要求,並連續 4 次呼籲,由英、法、德、意 4 國 “調停俄奧之間危險的緊張事件”。倫敦當局甚至發出警告:“整個塞爾維 亞問題已尖銳到使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進行實力較量的程度”,奧如踏入塞 的國土,則有爆發歐洲大戰的危險。

  柏林錯誤估計了倫敦的態度,置這些呼籲和警告於不顧。7 月 27 日,在 德國的催促下,奧皇簽署了對塞宣戰書,翌日 11 點,奧正式向塞宣戰。

  德國的如意算盤是,奧對塞挑戰,引來俄國介入,促使俄、奧、德軍事

  ① 公元前 216 年,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率軍同羅馬執政官在坎尼會戰。漢尼拔以兩翼包抄戰術圍殲羅馬軍。

  ② 1389 年 6 月 28 日,塞爾維亞人及其同盟者同土耳其奧斯曼人發生大戰,塞敗。從此土統治包括塞在內 的巴爾幹國家達 500 年之久。塞人民為雪國恥,定這一天為全國“哀悼日”,每年舉行紀念活動。

  ③ 塞拉耶佛於 1908 年被奧匈帝國占領。

  動員,最後導致德的頭號戰略目標法國的捲入。這樣,俄國承擔戰爭罪責, 英國保持中立,德國便可利用自己的優勢打贏這場局部戰爭,調整巴爾幹和 地中海的勢力範圍。

  7 月 29 日俄國進行局部動員。德向俄發出警告:“俄國人的動員如再繼 續下去,則將迫使我們也進行動員。”俄國置之不理,7 月 31 日進行總動員。 至於英國的態度,德國失算了。7 月 30 日,英國就明確表態:與協約國一致 行動。德駐倫敦的海軍武官報告說:“如果我們對法國發動戰爭,英國就將 立即用其海軍在海上進攻我們。”這使柏林當局大為震驚。

  然而,已走到這一步的德國欲罷不能了,迅捷的軍事行動已把它推入戰 爭的深淵了。參謀本部以每 10 分鐘開出 1 列軍車的速度,在 15 條複線上, 總共運行 1.1 萬列軍車,把 40 個兵團的 200 萬人運往前線。8 月 1 日,德國 對俄國宣戰。同日,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遭到拒絕。8 月 3 日德對法 宣戰。同一天,德國向比利時發出假道西進的最後通牒,遭拒絕後,德軍越 過比利時邊界。8 月 4 日,英國向德國發出尊重比利時中立的最後通牒,實 際是正式對德宣戰。5 日,塞拉耶佛事件的主角奧匈帝國在德國催促下,向 俄國宣戰。隨後,英法先後對奧匈宣戰。義大利、羅馬尼亞先取中立後加入 協約國集團,保加利亞、土耳其參加同盟國集團。一場以歐洲為主戰場的世 界大戰就此爆發。

  第二節 1914—1916 年戰爭和德國的戰略轉移 施里芬計劃的失敗

  開戰以後,德國基本上按施里芬計劃行事,揮戈西進。在比、法兩國邊 境集結了 7 個集團軍。左路第六、第七集團軍 16 個師,中路第四、第五集團

  軍 20 個師,右路第一、第二、第三集團軍 34 個師,總共 150 萬人,在 300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