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德國人的氣質將會再次使世界復興”,這種宣揚德意志民族優越的語 句幾乎成了威廉皇帝的口頭語。在德國帝國主義者的心目中,他們的民族“在 精神方面所創造和擁有的一切都具有世界意義,德意志的衰落意味著全部文 明的不可彌補的損失。自路德、康德、席勒以來,沒有一個民族如此認真致 力於建設一個精神獨立的有道德的世界”。他們說:“人類的本質及其更高 的使命要求文明民族統治世界”,而這個“世界”還沒有讓最優秀的民族發 揮它的應有作用,這是很“不公平”的。通用電力公司董事會副主席瓦爾特·拉 特瑙在他的《復仇女神的蒙難者》一文中寫道:“我們時代的最大不公平在 於,這個地球上最有經濟才能的民族,具有最堅強的思想和最強大的組織能 力的民族卻不能對世界起支配作用,承擔責任。”因此,用火和劍去剿滅異 族,讓德意志這個“治人”的民族“成為歐洲和世界上開創新風氣的典範”, 這是天經地義的。

  沙文主義者煞費苦心地把壟斷資產階級的階級要求融化於全民族利益之 中,以此誘使人民集合在民族沙文主義的大旗之下,擁護和支持帝國主義戰 爭。列寧曾引用塞西爾·羅得斯的一段話來表現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理論: “我的神聖的主張是解決社會問題??我常常說,帝國就是吃飽肚子的問 題。要是你不希望發生內戰,你就應當成為帝國主義者。”他們攻擊社會民 主黨的反戰宣傳是違反民族利益的。《泛德意志報》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如果所謂的工人階級的代表反對德國的世界政策,他們就最嚴重侵犯了對 他們寄予信任的同胞的利益。”

  在泛德意志同盟等民族沙文主義組織的鼓譟下,在修正主義者的幫腔 下,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德意志上空瀰漫著沙文主義、民族擴張主義的陰 霾,毒害著各階層的人民。在一個具有嚴重的軍國主義傳統和歷來對民族問 題至為敏感的國度里,這種猖狂的沙文主義宣傳無疑對發動侵略戰爭起了推 波助瀾的作用。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意志帝國覆亡

  第一節 德帝國與大戰爆發 德國的戰略設想

  從大陸的一隅擴向全球,建立幅員遼闊的殖民帝國,這早在 19 世紀末年 起就已成為德國對外政策的重心。1899 年 12 月 11 日標洛的國會演說對此作 了明確的表露:“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任何國外的主神向我們說:‘怎 麼辦?世界已分割完了!’??我們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的 擴張狂們慾壑難填,勾畫著一幅幅殖民藍圖。

  獨霸歐洲是大德意志帝國夢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柏林當局看來,德國 主宰歐洲的日子已經到來,歐洲霸主非我莫屬。因此他們設想斯堪地那維亞 半島諸國、荷蘭、丹麥,以及瑞士、比利時和法國東部都應併入大德意志帝 國的版圖,特別是加萊海峽沿岸地區更應囊括在內。哈曼在《新路線》一書 中指出:“法國的三色旗在敦刻爾克、里爾、阿爾特賴特以及在南錫、呂內 維爾、圖爾和凡爾登尚未落到德意志鷹的腳下之前,德意志帝國是不會感到 滿足的。”他們還妄圖以組織關稅同盟為名,把中歐的奧地利、巴爾幹半島 上的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土耳其等作為自己的附庸,他們認為:“正如

  1834 年的關稅同盟創建了德意志帝國的基礎一樣,這個同盟也將創建一個大

  德意志帝國的基礎。” “向東推進”,躋身於東方角逐舞台,控制奧斯曼版圖,不僅是對付俄

  國之必須,而且對建立大德意志帝國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上可

  為德國提供糧食和原料。政治上,這是德國伸手俄英殖民地勢力範圍的基地。 因此標洛主張:“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同(土耳其)蘇丹結成聯盟。” 關於非洲大陸,德國首先計劃建立一個自大西洋直抵印度洋的中非殖民 地,包括德屬西南非洲、葡屬安哥拉、比屬剛果的一部分、德屬東非、葡屬 莫三比克(直到贊比西河)。這個勢力範圍一旦得手,將不僅為德國提供大 量的農作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投資場所,而且可攔腰切斷英國縱貫非洲的開 羅—開普敦殖民體系,並以此為陣地南北伸展,進行非洲大陸的再瓜分。德

  國還通過對南非布爾人共和國的支持,不斷給英國製造麻煩,迫其就範。

  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德國更是急於擁有一席之地,特別是給自己在太平 洋上建立一個海軍基地。為此,它把目標盯在薩摩亞群島上。此處從 1889 年起實行美、英、德共管,現在德企圖攫為己有或獨占一部分。1898 年 7 月, 德趁美西戰爭之機,正式向美國提出:結束三國對薩摩亞的共管,將之移交 德國單獨占有,同時打算取得西班牙在太平洋上的屬地加羅林群島。美國斷 然拒絕。次年,德國利用英布戰爭之機,在群島內挑起內訌,抬出傀儡政府, 然後恫嚇英國,以斷絕兩國外交關係相威脅。結果英國被迫讓步,1899 年簽 訂協定,德國取得了薩摩亞群島中的兩個島嶼。

  為實現“大德意志帝國”的計劃,早在 1905 年德國參謀本部就制訂了一 個完整的作戰計劃,因主持制訂該計劃的是當時的 參謀總長阿爾弗雷 德·馮·施里芬伯爵(1833—1913),史稱“施里芬計劃”。它的戰略設想 是:一旦戰爭爆發,德國應集中優勢兵力,用速戰速決的方法,先在西線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