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柏林當局深知,要重新瓜分世界,首先必須打破英國“統治著波浪”的 局面,大力發展海軍。威廉宣稱:“海洋對德國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在海洋 問題上,在它的任何一個遙遠的地方,如果沒有德國,沒有德國的皇帝,決 不允許作出任何重大的決定”,“定叫海神手上的三叉戟掌握到我們手中”。

  1897 年 6 月 17 日,強烈主張海外擴張的蒂爾皮茨接管帝國海軍部,11 月向 國會提交海軍法案。 1898 年 3 月 24 日,帝國議會以 218 票比 139 票通過第 一個海軍法案,據此,到 1904 年,德國海軍艦隊應有主力艦 19 艘,海防裝 甲艦 8 艘,巡洋艦 42 艘,所需費用 4.8 億多馬克。兩年後,1900 年 6 月 12 日,又通過第二個海軍法案,規定 17 年中把艦隊數量翻一番,即 38 艘主力 艦、14 艘重巡洋艦、38 艘輕巡洋艦和約 100 艘魚雷艦,需耗資 18.6 億馬克。 “海上霸王”英國豈容德國海軍實力無限擴展。為保持優勢,英國加快海軍 艦船的建造。1906 年英第一艘新型裝甲艦“無畏艦”下水。德國不甘示弱, 就在這一年通過第三個海軍法,決定建造無畏艦。到 1908 年,德英無畏艦的 比例已是 3 比 4。此時,德又通過第四個海軍法,規定自 1908 年至 1911 年 每年建造 4 艘無畏艦。英國堅持“雙強標準”,“以 2 艦比 1 艦”的辦法每 年建造 8 艘予以反擊。雖然在 1912 年德英兩國重開談判,共商裁軍,但雙方 都想藉此限制對手、膨脹自己,毫不相讓,“裁軍”成了各自加劇擴軍的煙

  幕。至此,以德英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的矛盾已趨白熱化了。

  第三節 急速走上擴軍備戰的道路 摩洛哥危機

  20 世紀初非洲是列強再瓜分的一個對象,也是外交場上進行政治交易的 一個籌碼。1904 年 4 月,英法協定,均衡了兩國在北非的權益,英控制埃及, 法“維護”摩洛哥。次年 2 月,法在英的支持下,提出一個“突尼西亞化”的 改革計劃,試圖將摩洛哥變成像突尼西亞那樣完全從屬於法國的殖民地。然而

  1880 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有法、德、英、西等 14 國參加的國際會議, 訂立公約,規定,在摩洛哥境內不得授予任何一個外國以任何優先權。德國 本來對自己在非洲所得的一小杯殘羹已是憤憤不平,早就想改寫非洲的殖民 地圖。英法此舉更激起德國的強烈不滿,最終釀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 年 3 月 31 日,威廉二世“地中海旅行”抵達摩洛哥的丹吉爾港,

  ① 1871 年俾斯麥在法國的戰爭賠款中提出 1.2 億馬克兌成黃金,儲於施潘道要塞的朱理安鐘樓內,以作戰

  爭儲備金。

  在隆重的歡迎儀式上,發表了言詞激烈的演說:他準備保衛德國在摩洛哥的 利益,並且懂得應該怎樣保衛德國的權利,希望法國能尊重德國的權利。緊 接著,標洛建議,所有馬德里條約的參與國舉行會議,按“門戶開放”、“一 視同仁”原則調整各國在摩洛哥的地位。當法國猶豫不決時,德國又加大壓 力。以戰爭相威脅。柏林向巴黎發去信號:“如果法軍越過摩洛哥邊境,德 國也就立即越過法國邊境”,警告法國“不要玩火”。標洛甚至準備締結德

  ——摩同盟。 其實,威廉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想在摩洛哥糾葛上給實力較弱的法

  國一點臉色看,再施以利益,誘使法國脫離英國而依從它;同時,又利用日 俄戰爭,俄軍陷入困局拉攏俄國,從而建立起以德國為中心的反英大陸聯盟。 初始,此舉確有成效。法國被逼得節節讓步,俄國因海軍在對馬海峽覆滅而 願意靠攏德國,簽訂了比約克條約。豈料,局勢急轉。英國跳出來撐了法國 的腰。倫敦警告:不許 6000 萬人的德國對 4000 萬人的法國進行戰爭威 脅。5 月 24 日,英法交換正式文件,約定:如法遭到侵略,英就準備同法一 起採取必須採取的措施。俄國方面也因為美國從中斡旋而從戰爭中解脫,於

  8 月簽訂了結束日俄戰爭的樸茨茅斯條約。比約克條約成了一紙空文。德國 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論,德國是難於應付戰爭局面的。威廉二世在 1905

  年除夕給標洛的信中寫道:1906 年“進行戰爭是非常不利的”。因為:炮兵 和步兵都剛開始重新裝備;許多作戰工事和炮兵陣地尚未完成;社會民主黨 反戰,國內無法招兵。因此,他嚴令首相:“盡一切可能,無論如何要避免 作出戰爭決定”。面對英法俄的一致行動,德國只好軟了下來。威廉故伎重 演,罷免了總參謀長施里芬,以此推卸了事。1906 年 1 月舉行馬德里條約參 加國會議,英、俄、美、意均站在法國一邊,德國除了奧匈有氣無力的支持 外,十分孤立。根據簽訂的阿耳黑西拉斯條約,法國仍保證其在摩洛哥的優 勢,德國一無所獲。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就這樣平息了。但德法在摩洛哥的沖 突並未結束。正像 1909 年接任帝國首相的貝特曼·霍爾維格(1856—1921) 所說的:摩洛哥在我們與法國的關係上,“是一個繼續潰爛的創傷”。

  阿耳黑西拉斯條約之後,德法都加緊向摩洛哥滲透和擴展自己的勢力,

  摩擦時有發生。儘管雙方於 1909 年 2 月又達成協議,協調它們在摩的利益, 但終是面和心不和,不久,又發生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