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要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

  侵占中國膠州灣

  1894 年 7 月,日軍挑起中日甲午戰爭,並很快獲勝。1895 年 4 月 17 日 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得到了包括遼東半島和台澎列島在內的土地和巨額 賠款、通商等特權。俄國不願坐視日本在華勢力的劇增,準備干涉。4 月 8 日,對俄關係冷淡的柏林當局一改常態,對來自彼得堡的探詢作了明確的回 答:德國政府同意立即聯合俄國同時對東京採取外交行動;即使英國不參加, 也要這樣干。德帝國急不可耐,其主要用意是為自己在太平洋攫取海軍基地 打下基礎。特別是在與俄國的交易中,靠犧牲中國撈到好處。威廉在給沙皇 的信中說得很露骨:“我希望,正像我願意幫助你順利解決俄國儘可能吞併 領土的問題那樣,你也應該善意地對待德國,讓它在‘不妨礙’你的不論什 麼地方得到一個港口。”

  4 月 23 日,德國和俄、法駐東京代表一起訪問日本外務省,並分別遞交 照會,對日本割占遼東半島提出異議。俄、法兩國均表示從“誠實的友誼” 出發,進行“友好的勸告”。唯德國口氣強硬,責成日本政府“斷絕永久領 有遼東之念”。在口述的備忘錄中,德國代表威脅說:“日本以俄法德三國 為對手,最終總不會得勝,立即採取聽從我國忠告的態度,才符合日本的利 益”,並擺出“立即訴諸武力”的架勢。當時,德巡洋艦“瑪麗”號和“阿 爾科納”號已進抵芝罘。5 月 5 日日本答覆俄德法三國公使:“決定拋棄永

  久占領遼東半島。”5 月 10 日,日本政府聲明: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三國干 涉還遼,德帝國是不遺餘力的。事後日本報紙在評論此事時指出:“三國干 涉的主動者雖然是俄國??實是德國所為。”

  三國干涉還遼協定墨跡未乾,9 月,威廉政府就向中國政府提出租讓膠 州灣的要求。清政府以“史無前例”為由斷然拒絕。於是柏林當局決定用武 力威逼。

  1897 年 11 月 1 日,在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張莊,當地人民聯絡“大刀會” 成員,殺死兩名德籍教士。威廉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悍然採取軍事行 動。

  11 月 13 日下午,德遠東艦隊的軍艦駛進膠州灣。翌日上午,以“借地 操演”之名派陸戰隊登上青島,很快就占領了軍械庫、彈藥庫以及俯瞰炮台 和鎮軍衙門的高地。接著遣使通牒青島鎮守軍官,以“炮火相見”要挾中國 軍隊撤出青島。至 11 月 16 日,德國已有 8 艘炮艦泊於青島海面。腐朽的清 政府懾於外強威力,電令“全軍忍辱,力顧大局”,“以免釁自我開”。就 這樣,德國侵略軍兵不血刃地踏上了它的遠東第一塊殖民地。11 月 20 日, 柏林通過其駐華大使海靖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將山東巡撫革職、在被害 者地點建教堂立匾、懲辦兇手、永保無此等事發生、賠償軍費、准許德國承 辦山東鐵路和開礦等六項要求。中國政府則堅持:必先“膠澳退兵”,才“彼 此照約商辦”。

  德國決定擴大軍事行動,任命德皇的弟弟亨利親王為遠東第二艦隊司令

  官,率艦駛往膠州灣。在艦隊啟行之日,12 月 15 日,威廉親臨基爾軍港檢 閱,在為親王舉行的送別宴會上發表演說:“倘若有任何人竟想破壞我們的 正當權利,或者損害我們,那就立刻起來用你們的鐵拳去對付他。”面對德 國的壓力,清政府屈服了,1898 年 3 月 6 日,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 規定:中國把膠州灣周圍半徑 50 公里範圍內的領土(包括青島港)租讓給德 國,為期 99 年;德國有權在山東修築和經營鐵路;德國臣民有在鐵路兩旁開 礦的權利。這樣,德國實際上已將山東變成它的勢力範圍。

  此後,德國又積極參加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

  運動,並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攫取了中國大量的權益。 侵占中國膠州灣是後起的德國帝國主義“爭奪日光下地盤”作出的第一

  個實際步驟。

  德英矛盾激化

  德國帝國主義“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令列強特 別是英帝國主義倍感威脅。俄法捐棄前嫌,英國放棄“光榮孤立”同兩個宿 敵取得“諒解”。1904 年英法協定,1907 年英俄協定,連同 1894 年的法俄 協定,在歐洲形成了與德奧集團相對峙的三國協約。

  海洋霸主英國一心想保持“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扼殺自己的競爭者; 由歐陸而全球的德國則力圖搶劫“世界工場”的地盤,取而代之。雙方都深 知,欲達目的,只有擴展軍事實力。標洛在 1899 年 12 月 11 日的帝國國會 上公開宣稱:“對我們來說,沒有巨大威力、沒有強大陸軍、沒有強大海軍, 而要獲得幸福,那是萬萬辦不到的;只有在我們懂得這一道理的時候,我們

  才能站到高峰而不墜。”1872 年至 1912 年間,德國的軍事開支增加了 335%。

  1913 年,德國的軍備開支達 21 億馬克。為籌集戰爭資金,威廉政府採取一 系列措施,使戰爭儲備金從 1871 年的 1.2 億馬克增至 1913 年的 2 億多馬克①, 國家黃金儲備從 1910 年的不到 8 億馬克增至 1914 年 7 月的 11.5 億馬克。 此外,還設立戰時貸款銀行,授權發放借貸銀行證券,使擴軍備戰擺脫了法 律的掣肘。1899 年 3 月 16 日,德意志帝國國會以 222 票比 132 票通過一個 軍事法案,將兵員從 59.9 萬人增加到 61.2 萬人。以後又不斷擴充。到第一 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陸軍野戰部隊達 230 萬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