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柏林當局的暗示,無疑是給俄國“調整(1856 年以來的近東)均勢”放 出綠色信號。彼得堡放膽行動了。10 月,在塞爾維亞參與波士尼亞、黑塞哥 維那作戰失利後,俄國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11 月,俄國在向土耳其的軍 事威脅奏效後,試圖兵不血刃地撈取近東利益,向英搖動橄欖枝。俾斯麥料 定英俄的近東爭執絕難休止,因而決意在俄土衝突上再加一把火。12 月的君 士坦丁堡會議上,土耳其有英國撐腰,會議流產。俾斯麥趁機鼓動沙皇向土 開戰。1877 年 4 月,當土耳其蘇丹以“違反土耳其國家的聲望”為由拒絕接 受要土實行改革的倫敦協議書時,俾斯麥遂批准德國銀行借給俄國 1 億盧布 以應軍需。沙皇終於在 4 月 24 日簽署了對土戰爭的宣言,俄土戰爭正式爆發。 “鯨”被引出來了。5 月 6 日,英國照會俄國,不允許改變海峽現狀。6 月 8 日,俄國回照稱:如軍事行動的進展認為必要時,俄國的艦隊可能臨時通過 海峽地帶。7 月,俄軍向巴爾幹以南進犯,直逼土京。7 月 27 日,英相比康 斐爾決定建議土耳其蘇丹“請”英艦隊開進海峽。此後,隨著俄軍的進展, 俄英的外交戰愈益激烈,東方危機的鬧劇就這樣在鯨熊相鬥中緊鑼密鼓地演 開了。

  俄土戰爭打到 1878 年 3 月,俄軍節節勝利,最後俄土簽訂聖斯特伐諾協

  定,俄國取得了對保加利亞的控制權。然而,俾斯麥於此時卻突然改變策略, “勸告”俄國和談,因為:(1)英國態度強硬,派軍艦直抵海峽,停泊於君士 坦丁堡附近,並聲明與俄斷交。俾斯麥憂慮這東方動亂,引起大亂,導致一 場歐戰,德國難守中立,從而有可能喪失 1870—1871 年間所得的利益。(2) 奧地利不願意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大斯拉夫國家的出現,使其在東南歐的霸權 地位受到影響,也向俄國發出警告,並準備召回駐俄大使。俄奧反目,必導 致三皇同盟破裂。(3)俄國已精疲力竭,陸軍、財政、外交大臣均表厭戰,再 打下去,英奧參與,敗多勝少。如俄國失敗,歐洲戰略均勢就會改變,德難 於安然立足中歐。有鑑於此,這位東方危機的挑唆者搖身一變為和平的天使, 以公平的仲裁人身份出現在解決東方危機的柏林會議上。

  1878 年 6 月 13 日至 7 月 13 日在柏林拉齊維爾故宮召開了國際會議,英、 俄、奧、法、意、德和土耳其的代表出席會議,巴爾幹各國的代表前往柏林, 但被拒之門外。俾斯麥主持會議,規定議程,說明例行問題,主持辯論,歸 納分歧點,會外協商,會上議決,儼然是國際衝突的評判官。在俾斯麥的調

  解下,大會通過了“柏林協定”,規定“保加利亞繼續維持在蘇丹陛下統治 下自治的和附屬的公國地位”;巴爾幹山脈以南地區成立一個省,取名“東 羅美尼亞”,政治和軍事仍受土耳其蘇丹直接管轄,行政自治;波士尼亞和 黑塞哥維那應由奧匈帝國占領和治理;保加利亞臨時政府應由俄國指導;土 耳其政府將亞洲的阿達罕、喀爾斯和巴統等地區讓給俄國。英國在會前從土 耳其手中獲得的賽普勒斯島得到確認。這樣,俄國在巴爾幹的擴張勢力受到 了一些壓抑,英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聖斯特伐諾協定後偏重於俄國的巴爾 干局勢又重新得到“均衡”。

  由上可見,俾斯麥在東方問題上的心態是,唯恐天下不亂,又怕天下大 亂。因此,歐洲列強在東方舞台上開演的爭霸鬧劇,德國不是以劇中人的身 份參加進去,而是充分利用自己與東方問題“無瓜葛”的主動權,操縱著近 東的局勢。保持均勢,保持摩擦,使東方問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讓德國在 中歐順順噹噹地鞏固和擴展自己的利益。

  德奧同盟和三皇協定的恢復

  柏林會議以後,歐洲的外交格局發生新變化。此中一個主要表現就是德 俄關係驟然緊張。

  俄國把在柏林會議上被迫吐出口中食歸咎於德國為了奧英的利益而出賣

  了它。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抱怨說:柏林會議是一次“俾斯麥侯爵領導下的歐 洲反俄聯盟”。自 1870 年以來亞歷山大二世一直期望德國會對俄國在普法戰 爭中的態度作出酬謝,但他非但沒有得到,相反,在俄國困難之時德國卻落 井下石。這簡直是“忘恩負義”!莫斯科報刊發動了對俾斯麥的猛烈攻擊。 德駐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 1878 年夏向柏林報告,強調沙皇對德國政策,特別 是對首相已“日益不滿”。俄國外交當局竟然要求東方問題委員會中的德國 成員,在諸如巴爾幹的郵電管理制度、邊界爭論、錫利斯特拉大橋的位置等 懸而未決的問題上,跟隨俄國一起投票,粗暴地脅迫德國同俄國一起對奧地 利持敵對的立場,並進而警告:如德國拒絕,“就必須最終承擔由此引起的 使兩國關係惡化的一切後果。”俄國還進行了大量的準備,把軍隊的平時編 制擴大到近 40 萬人,同時加強波蘭境內的許多軍事設施。這無疑是針對德奧 兩國的。

  此外,經濟上的矛盾也是造成兩國關係急轉直下的重要因素。70 年代開

  始的世界農業危機,加劇了搶奪糧食和原料市場的鬥爭。俾斯麥政府為維護 容克地主的利益,於 1879 年 1 月,以獸疫盛行為理由,禁止俄國牲畜進口。 繼而又對農產品徵收進口稅。這使依靠對德出口畜物和穀物的俄國地主大為 不滿,加劇了俄國國內的反德情緒。與此同時,俄國的資產階級也因德國的 工業品在俄占有優勢而忿懣,主張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沙皇應此要求,從 70 年代後半期起,轉而採取強硬的,而且逐年加劇的保護關稅制度。於是,俄 德關係日趨惡化。哥爾察可夫和俾斯麥放縱各自國內報刊,彼此大張撻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