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道出一個事實:俾斯麥政府確是在發出“戰爭警報”。 從軍事觀點上看,德國在 1875 年對法作戰是占有明顯的優勢的。新軍事

  法的推行,裝備的更新,法軍無論在數量還是在武器上都大大遜色於德軍。 然而,此時的俾斯麥並不希望爆發戰爭,他的用心是企圖以軍事上的壓力取 得外交上的勝利:讓巴黎注意德國的軍事實力,向歐洲表明帝國的團結一致, 為大陸政策的順利推行掃除障礙。豈料,法國並沒有因咄咄逼人的警告而驚 慌失措。法國外長德卡茲反俾斯麥之道而行之。他把德國的“先發制人”的

  言論,官方的和傳聞的,統統搜集起來送交歐洲各大國政府和倫敦《泰晤士 報》的記者。歐洲輿論大嘩,列強紛紛抗議。事情正如英國駐巴黎大使萊昂 斯勳爵所預言的那樣:德國“挑動法國並把它打垮,這並不難,但是,要做 到這一點,能夠不在其他國家引起風暴嗎?”

  奧地利先作出個小小的反應。早在 1874 年 2 月 13 日,安德拉西陪同奧 皇訪問彼得堡時,在俄國首都同哥爾察可夫一起訪問了法國大使,向他表示: 他們的政府將譴責俾斯麥的挑釁行徑。

  英國態度強硬。1874 年接替格萊斯頓任首相的迪斯累里,仍從維持“歐 洲均勢”的基本國策出發,不斷向柏林施加壓力。英國報紙掀起猛烈的反德 宣傳。外交大臣德比勳爵向德國發出照會,斷定“法國不懷任何侵略意圖”, 希望消除“誤會”,英國不能容忍 1870—1871 年事件再現。迪斯累里還試圖 糾集奧匈和義大利共同對德採取行動。他甚至與哥爾察可夫攜起手來反對俾 斯麥,說:“俾斯麥是個地地道道的新波拿巴,對他應當加以遏制。”

  1875 年 4 月 15 日,正當柏林沸沸揚揚,大肆反法之時,俄國亞歷山大 二世親切地接見了法國大使勒佛羅,安撫法國政府“不必驚慌”,明確表示,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兩國政府的關係“總是和現在一樣良好和友善”。俾斯 麥派遣特使,表示要在近東問題上“堅決維護彼得堡和柏林之間最美滿的和 睦關係”,企圖換得俄國對德國的支持。哥爾察可夫咬下魚餌,卻不上鉤, 把討論的範圍限定在東方問題上。5 月 10 日,正當俾斯麥政府向巴黎加壓之 時,沙皇和哥爾察可夫抵達柏林。沙俄君臣儼然是大國發言人和法國保護人, 要求俾斯麥保證永遠不對法國發動戰爭。

  俾斯麥犯愁了,事態的發展竟使德法衝突“國際化”,這是他最為忌諱

  的。於是,他立即鳴金收兵,又是發表和平演說,又是遞交備忘錄,忙著為 自己的行動辯解。他向英俄說:一切謠言都是交易所的經紀人為賭空頭而耍 的鬼蜮伎倆;毛奇是政治上的“黃毛小兒”,拉多維茨是個“第二杯酒下肚 後舌頭就會控制不住”的人,他們“先發制人”的話不值一聽云云。

  一場“戰爭在望”危機就這樣平息下去。5 月 13 日,哥爾察可夫離開柏

  林前夕,向俄國各駐外使館發了一份電報,稱:皇帝離開柏林時,“和平的 維持已經有了保證。”電文並在報上公開發表,給人的印象是:只是由於俄 國的外交努力,才維持了歐洲和平和防止法國重蹈色當覆轍。這是給俾斯麥 政府的難堪。1875 年 5 月事情應該說是帝國首相外交上的一次失策。他把大 陸政策的成功,主要地寄希望在同俄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上;如今這個關係已 出現斷裂,怎不令他沮喪?!5 月底,俾斯麥向德皇遞上辭呈,在被拒絕後,

  6 月 5 日離開柏林前往瓦爾青閉門思過,為他的大陸政策尋找新的支撐點。

  東方危機與均勢外交

  1875 年夏天,巴爾幹半島的黑塞哥維那和波士尼亞爆發反土耳其蘇丹的 民族起義,很快又得到塞爾維亞和門得內哥羅的支持。繼之保加利亞也揭竿 而起。俄奧共同進行干涉,但它們同床異夢。俄國主張巴爾幹諸國“獨立” “自治”,以便其操縱;奧地利主張實行“行政改革”,以防止他人染指東 南歐。俄奧難以“協調一致”,英國則宣布反對重新干涉土耳其,支持奧斯 曼政府持強硬態度。列強搶奪土耳其“歐洲病夫”遺產的角逐重開戰局,這

  就是 1875—1878 年的東方危機。 在整個東方危機的過程中,俾斯麥把自己裝扮成和事佬的角色,一再聲

  明:在東方問題上他不過是一個“誠實的掮客”。其實,“誠實”非矣,“掮 客”是也。他打算在近東這個交易場上為德意志帝國經營一筆買空賣空的生 意,撈回德國在“戰爭在望”危機時的損失。

  俾斯麥政府在協調俄奧關係的同時,竭力慫恿沙俄在巴爾幹擴張勢力。 在俾斯麥看來,巴爾幹問題上“熊和鯨,即俄國和英國從來不會走到一塊”, 只要讓熊肆虐於奧斯曼領土,必引鯨出動,讓兩股相向的擴張洪流在兩海峽 相碰,不斷惡化近東局勢。早在 1875 年 2 月,俾斯麥就令外交官拉多維茨赴 俄向沙皇當面表示:德國在重大問題上附合俄國的意見。1876 年 5 月,柏林 作東,促成德俄奧三皇會談,通過“柏林覺書”,公開支持俄國夥同奧地利 干預巴爾幹問題。11 月,俾斯麥再次訓示德駐俄大使施魏尼茨:在會見亞力 山大皇帝時,“可以再次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態度與俄國在 1870 年時的態度是相似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