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向俄國頻送秋波,對俄國要求解脫 1856 年巴黎和約加於它的三個枷鎖

  (即黑海地區保持中立,封閉兩海峽,多瑙河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一再表示 關切,在沙皇的近東擴張政策上推波助瀾,以此把英法注意力引向東方,消 弭德國東西兩面的威脅。

  他協調俄奧矛盾,不僅使德國免於在東西的兩個大君主國之間“選定一 個”,而且進而能維持柏林—維也納—彼得堡宮廷的密切關係,用三皇結盟 這個“歐洲盾牌”去防止和對付俄奧或俄法可能結成的同盟。

  他格外謹慎地處理對英關係。德國既不去踩英國殖民霸權的老虎尾巴, 又切忌綁在英國的戰車上而不能自已;對俄英關係則不失時機地進行挑唆, 使“熊和鯨”交惡。

  他慫恿和默許英國在北非滲透,加劇英法矛盾,把爭奪歐陸霸權的兩個 大國敵對關係的弦繃得緊緊的。

  他縱橫捭闔,充任“誠實掮客”的角色,玩弄“五球不落”的把戲,使

  作為 19 世紀歐洲外交中心的“東方問題”一直處於沸點狀態,而德國則以“局 外人”身份超然於上,駕馭局勢。

  在確定德意志帝國初期的外交方針上,一些容克、資產階級曾激烈主張, “為了德國的威望”,躋身殖民行列。俾斯麥不為狂熱的“民族感情”所動, 堅持己見:“我們不為‘威望’所愚弄”,“應該有勇氣放棄迄今為止所流 行的‘感情政策’,而奉行一種‘現實政策’”。他明確表示,他是受“現 實的委託”為德國創建一個國家的。俾斯麥的這個“現實”是:

  首先,以普魯士為中心統一起來的德國,內部的分離主義傾向十分嚴重, 因而初生的德意志帝國不該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外部,而應放在內部,把這 個鬆散的、不穩定的聯邦逐漸改造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不是追求更多的 殖民地,而是鞏固獲得的東西。

  其次,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必然與“統治著波浪”的大英帝國為敵。這 首先得有強大的海軍,而在這方面德國是很微弱的。俾斯麥在 1873 年 6 月 2 日給德皇的報告中寫道:堅持不謀取歐洲以外地區的政策,是“建立在這麼 一種信念上:我們的海軍在戰爭情況下,僅能完成其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務 的一半,如果它同時想保衛在國外的全部占領地的話;??這種占領將給德 國帶來的肯定不是強大,而只能是削弱”,他警告說:如果這時的德國讓殖 民地問題縛住了自己,那“就會陷入波蘭小貴族的境地,他們雖有黑貂皮大 衣,但是沒有襯衣”。

  再次,巴黎公社失敗後,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一度沉寂,但德國的社會

  主義運動卻蓬勃興起,成了國際工人運動的重心。這使俾斯麥敏感到,德國 在這時介入殖民爭奪,會由此引起大國間的戰爭。而“這場戰爭,不管其成 敗與否,都將在許多國家導致革命。”推行保守的外交路線也正是為了用它 來對付國內鼎沸的革命情緒。

  最後,德意志帝國立足和控制中歐尚未得手。戰敗的法國舉國上下臥薪

  嘗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復興;俄國始終不願明確表態支持德對法的新戰爭; 英奧也都不肯坐視一個過於強大的德國的崛起。因此,德意志帝國要在中歐 站穩腳跟並非易事,它的孤立狀態和招來東西兩面夾擊的危機並未徹底解 除。

  俾斯麥正是從以上德國的“現實”出發制定了帝國政府的大陸政策,在

  19 世紀晚期複雜而又微妙的國際局勢下,俾斯麥合縱連橫,搞均勢,走鋼絲, 使德國成為歐洲外交天平上一塊舉足輕重的砝碼。

  三皇協定

  帝國建立伊始,在對外關係上俾斯麥首先注重的是使法國無法找到反德 的同盟力量。很長一段時期,“同盟的夢魘”纏得他坐臥不寧。“形勢要求 我們,至少和列強之一通過條約建立起牢固的關係,以便把可能出現的反德 同盟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俾斯麥說,“這個選擇只能是奧地利和俄國。” 關於德俄關係,俾斯麥認為:兩個國家到現在還“沒有什麼利害衝突,?? 相反,作為鄰邦卻有共同的利益,”如瓜分和奴役波蘭;“傳統的王朝友誼、 共同穩健的君主制政體,以及固有的政治上的一致”,恰是建立新的神聖同 盟的基礎;更重要的是,70 年代的俄國,由於不徹底的農奴制改革招致了政

  局不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正欲從外交上尋求擺脫國內困局的途徑。因此俾 斯麥認為,俄國完全有可能成為德國的“現實的政治財富”。

  關於德奧關係,俾斯麥充滿信心。因為:(1)奧匈帝國剛成立不久,整頓 內政及平息民族矛盾是其當務之急,若有來自外部的一臂之助,穩定其國內 局勢和國際地位,當然是求之不得的。(2)1871 年下半年,奧曾謀求英奧聯 盟共同對付俄國在巴爾幹的勢力擴張,英國政府踢回短球,支持奧的反俄政 策,卻不承擔同盟義務。這給德國趁機伸手提供了方便。(3)德國在 1866 年 薩多瓦戰役所顯示出來的軍事力量和俾斯麥的寬宏大量,哈布斯堡王朝記憶 猶新。而 1871 年 10 月短命的反德集團——霍亨瓦爾特內閣垮台,親德的自 由派掌權,又極大地增添了德奧親善的有利因素。




章節目錄